首页 > 东莞库 > 新闻报道

东莞:努力在大湾区建设中彰显东莞力量、作出东莞贡献

2021-04-19 14:46:49 来源:东莞日报

  4月18日,由中宣部港澳台新闻协调小组组长曹鹏程带队的“大湾区、大未来”主题采访团走进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肖亚非出席主题采访活动媒体座谈会,介绍东莞市推进大湾区建设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晓棠主持座谈会。

  ■4月18日,“大湾区、大未来”主题采访活动在莞举行。图为媒体座谈会现场

  肖亚非表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国家战略的大力推进,为东莞发展带来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为此,东莞坚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深入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是对照五大战略定位,进行科学系统谋划,发挥优势,主动作为,努力在大湾区建设中彰显东莞力量、作出东莞贡献。一是围绕建设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东莞坚持鲜明的城市发展定位,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二是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东莞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着力打造湾区创新高地。三是围绕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东莞坚持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着力建设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现代化枢纽城市。四是围绕建设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东莞坚持推出东莞与港澳合作的全新升级版,着力打造最佳组合、最佳拍档。五是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东莞坚持硬环境和软环境同步优化,着力打造高品质现代化都市。

  会上,肖亚非向各大媒体重点推介了东莞在科技创新、打造新动能、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创业沃土等方面的经验亮点和典型案例、故事,希望广大媒体记者持续聚焦东莞,宣传新时代的东莞故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围绕东莞新印象、如何强化国内国际双循环、东莞城市精神等方面进行提问,肖亚非以及工信、科技等部门一一作答。

  据了解,中宣部“大湾区、大未来”主题采访活动,吸引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20多家中央、省市主流媒体记者组成采访团,深入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实地采访创新创业的生动案例,记录东莞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最新成果。

  延伸阅读

  “大湾区、大未来”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东莞

  媒体采访团点赞东莞创新驱动

  昨日,“大湾区、大未来”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东莞,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南方日报、东莞日报等中央、省、市20多家主流媒体的采访团,先后前往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就东莞积极融入大湾区建设,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亮点和成效进行深入采访报道。

  近年来,东莞市积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以谋划建设松山湖科学城为主抓手,构建完善“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区域创新体系,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全市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3.06%,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松山湖科学城成功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首次承担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使命;与中科院签署共建松山湖科学城合作协议。

  东莞还依托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规划建设松山湖科学城,同时推动港澳青年来莞创新创业。“不虚此行,感受很深刻,东莞创新氛围非常好,创业团体很棒。”20多家主流媒体采访团的记者们纷纷为东莞点赞。

  感受科技创新引领高地

  第一站,媒体采访团走进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看到填补国内外空白的产业孵化项目:驱控电一体的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器,在平静的水中就可以体验惊险冲浪的电动冲浪板……这里所孵化的几十家科技企业,包括垃圾分类机器人、视觉检测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物流机器人、工业智能相机、手术机器人、教育机器人,以及工业4.0智能工厂等。

  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利用香港优秀的人才资源,结合大湾区完备的产业链和成熟的创新创业市场优势,专注机器人和智能硬件方向的创业孵化。目前已经引进了近30个香港毕业生到园区进行创业,孵化了多个独角兽/小独角兽科技企业。

  机器人基地在体制机制创新及创业孵化方面取得良好成效。截至目前,机器人基地孵化创业实体80个,累计总产值超过35亿元。

  高标准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第二站,媒体采访团来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参观。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介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相关情况。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于2017年12月22日启动建设,2018年4月完成注册,总体规划1200亩,首期计划投资经费超过50亿元,是广东省第一批省实验室之一,将致力建成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南方基地、未来国家物质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交叉开放的新窗口。

  陈东敏表示,实验室成立近三年来,四大板块基本完成,已布局十大前沿科学研究方向,引入25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等国际会议20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重大项目、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76项,总经费约4.2亿元。

  未来,该实验室将继续依托区域经济优势和产业基础,利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及大科学装置的建设经验,汇聚国内外优秀人才和优质科技资源,组建国际一流水准的实验室。

  打造大科学装置集群

  第三站,媒体采访团来到世界第四台、中国唯一的脉冲式散裂中子源——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参观,听取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副主任梁天骄介绍散裂中子源最新科研成果。

  梁天骄介绍,中国散裂中子源于2018年在东莞建成并开放运行,首期3台谱仪已完成352项课题,注册用户1500多家,其中有来自美国、英国等国际用户40多家,为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港澳高校以及华为海思、华为终端、深圳紫光等企业提供了系列实验测试服务。

  梁天骄透露,散裂中子源进入正式运行阶段以来,加速器质子束流打靶功率提高到100kW,提前一年半达到设计指标;用户申请非常踊跃,共完成国内外科研与工业界的课题200多个。

  目前,东莞市依托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规划建设91平方公里的松山湖科学城,启动同步辐射光源项目建设论证,打造世界级科学基础设施集群。

作者:李金健,吕晓敢,陈帆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