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东莞举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政策发布会,解读《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市委常委、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出席活动。
■4月21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政策发布会在松山湖举行
松山湖科学城是新时期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战略平台。东莞提出,要举全市之力,聚八方之智,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刘炜对《若干意见》进行解读。他表示,根据《若干意见》,松山湖科学城的重点任务可以概括为“五个工程”: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发源地、创新人才集聚地、知识产权示范地、科学人文宜居地。
刘炜表示,科学城三大重点规划基本完成,规划引领科学城创新发展局面逐步形成。其中,《发展总体规划》已上报省政府,申请纳入省重大发展平台;《科学功能规划》已正式印发实施;《空间总体规划纲要》已通过市政府审议,全面支撑落实总体规划和科学功能规划的空间布局要求。
发布会还举行了松山湖科学城人才房交钥匙仪式,与多家金融机构签署规划合作协议。
■中国散裂中子源
■政策点击
五个工程 积极争取一批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
去年9月,东莞市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提出松山湖科学城将围绕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四大定位,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4月21日举行的政策发布会对《若干意见》进行详细解读。
记者从现场获悉,松山湖科学城的重点任务概括为“五个工程”: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发源地、创新人才集聚地、知识产权示范地、科学人文宜居地。
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为例,东莞将加快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积极争取一批国家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逐步形成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中度和显示度;高标准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华为运动健康科学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平台,有序构建一流实验室体系;加快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建设进程,促进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取得新进展。
在打造新兴产业发源地方面,东莞将抓住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创新链与产业链交融、科技企业培育、生产性服务体系等重点,汇集新兴产业集群。
在创新人才集聚方面,通过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建构国际化科研人才交流平台等手段,促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聚集。
在建设知识产权示范地方面,主抓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知识产权保护两个关键;在营造科学人文宜居地方面,通过融入大湾区交通生活圈,加强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的供给,创造更加优越的综合环境。
据了解,为促进《若干意见》的实施,东莞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土地整备、空间规划与建设、综合推进、发展规划、科学功能、产业发展等工作专班。同时,东莞还与中科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组建高规格专家咨询委员会,向“最强大脑”借智借力。
■在建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项目
三大规划 描绘松山湖科学城的“四梁八柱”
一座科学之城应该具备哪些元素,有怎样的风姿?
本次政策发布会的重磅环节之一是解读松山湖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科学功能规划、空间总体规划,从顶层设计、科学专项规划、空间支撑三个方面,描绘松山湖科学城的蓝图。
发布会现场,松山湖党工委委员、管委会总工程师吴敬军发布并解读松山湖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科学功能规划、空间总体规划纲要,从顶层设计、科学专项规划、空间支撑三个方面,描绘松山湖科学城的蓝图。
“我们要将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未来城市的示范。”吴敬军表示。
创新链和产业链,是松山湖科学城顶层设计的“鸟之两翼”。接下来,松山湖科学城将依托散裂中子源等大装置、大平台高端创新资源,重点突破材料、信息、生命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7大产业,打造湾区先进制造核心引擎。
在科学功能方面,东莞提出构建松山湖科学城“四梁八柱”的实施框架。所谓“四梁”,即“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创新全链条;所谓“八柱”,即“重大科技设施、重大科研平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型龙头企业、高端创新人才、高品质城市配套、一流创新环境”8个创新要素。
围绕“四梁八柱”,东莞在创新链和支撑要素两方面谋划了10大重点建设内容。例如在科技型龙头企业培育上,东莞将加大对一批龙头企业的资源倾斜,破解关键技术问题,在前沿领域率先抢占技术制高点。
在空间规划方面,松山湖科学城北接松山湖,南靠巍峨山,将塑造背山面湖的山水生态城市格局。
“未来的松山湖科学城,将呈现出‘半城山色半城湖’的迷人风貌。”吴敬军说,科学城规划“北湖南山,一核四区”的城市空间布局,以大装置集聚区为核,布局大学院所、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产业、莞深科技成果合作“四区”,实现科教、科研、生活、生态有机融合。
其中,在城市中心,则规划了北部产业服务中心、中部城市服务中心、南部科学服务中心。科学城还优化住房、教育、医疗、交通、公园绿地等民生配套,到2035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平方米,80%以上的市民出门300米就能进入公园绿地。
■科技共山水一色的松山湖
■活动亮点
3800亿元金融支撑集中签约
根据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时间表”:到2022年,全面完成建设布局;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到2050年,科学城全面建成,跻身全球著名的科学基础设施集群,基本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该如何高效完成目标?
记者从发布会现场获悉,东莞将从强化资金土地要素支撑、体制机制创新、组织实施保障三方面,全力保障科学城建设。其中,在资金土地要素支撑方面,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高标准完善规划体系、加大用地保障力度4项措施,为科学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发布会上,松山湖管委会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东莞分行等共10家银行及信托机构共同签署《支持和服务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规划合作协议》,综合金融支持额度达3800亿元,未来将为科学城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最新发布的《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关于加快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聚焦促进源头创新、支持技术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科技企业、完善科技金融、引进科技人才、营造创新环境共7个方面,通过实施一揽子科技政策,全面激发科学城的科创活力。
未来三年新供应5000套人才房
昨日,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政策发布会现场,松山湖科学城人才房交钥匙仪式举行,交接600套人才房钥匙,计划年内完成交付。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为营造更优更好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松山湖积极完善多元化人才住房保障体系。
根据《松山湖科学城人才社区建设规划》,近期,松山湖将聚焦中心区创新活力社区、西部国际科教社区、南部滨湖未来社区共三大示范社区建设,推出总建筑规模约70万平方米的人才房,预计3年内完成住房建设5000套,5年内完成近10000套。
其中,本次首批启动交付钥匙的600套人才房,位于南部滨湖未来社区,是当地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定向提供的高品质人才住房。周边拥有中心小学、滨湖万科里等教育资源及商业配套,未来学校、悦榕庄酒店加快布局建设中,能有效满足高层次人才居住需求。
目前,松山湖拥有各类人才近10万名。随着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加快推进,这里将散发更强劲的“磁吸效应”,吸引更多来自全球各地的创新创业者。优化城市配套及人才住房体系,无疑是松山湖科学城积极打造人才高地,持续激发创新活力的远见之举。
■声音
院士专家:由“园”到“城” 目标任务更重大
松山湖科学城应该如何发展?昨日下午,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政策发布会召开后,来自国家、省、市的多家媒体走读松山湖科学城,多位院士、专家为松山湖科学城的发展建言献策。
当前松山湖开启由“园”到“城”的根本性转变,处于从高新区迈向科学城的发展阶段。松山湖科学城已经成为新时期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战略平台。
名字变化,松山湖的目标、任务也应相应变化。为此,中科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表示:“松山湖科学城未来的发展应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瞄准国家战略和前沿研究,解决重大科技创新中的‘卡脖子’问题。”
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表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最重要的一点是大科学装置的聚集。当前,东莞正在加快争取一批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这将成为助力松山湖科学城未来加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松山湖科学城不仅是创新高地,也是生态和社会人文的结合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深圳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松山湖高新区规划设计师朱荣远以此为松山湖科学城的发展建言。“未来松山湖的规划将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发展,服务科技创新人才需求,打造科技人文生态宜居之城,持续吸引高端企业和人才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