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国土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土地开发强度已经超过44%,部分镇街突破50%,开发强度在国内仅次于深圳。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规模,到2020年,全市规划可用的建设用地只有16万亩,即使按50%的生态极限线,未来可用新增建设用地也只有23万亩,依靠新增用地承载新增投资的土地利用方式已难以为继。
因此进行“三旧”改造,推行节约集约用地,就成为了东莞市解决土地资源问题的重要举措。
为使“三旧”改造由试点工作顺利转为常态化工作,东莞市对现有“三旧”改造流程进行再造和优化,建立健全改造单元统筹、年度实施计划、批后监管退出等机制,加强“三旧”改造常态化全流程管理,进一步提质增效。如今,全市批准改造项目281宗,已有81宗项目完成拆迁安置工作,63宗项目已经供地,34宗项目正在动工建设,近30宗项目全部或部分完工。
目前,东莞市以“三旧”改造等方式拓展用地空间,保障科技创新项目顺利落地。近四年用于创新科技类项目新增指标约2.4万亩,占指标总量36%,推动了松山湖台湾科技园、大学创新城、天安数码城等重大科技平台建设,促成了南城、塘厦、常平等5个转型升级基地认定,保障了华为终端、中国电子、中集集团等一大批高科技项目落地。同时,东莞市通过确立“工改工”为“三旧”改造主方向,采取财政补助、租金补贴、厂房统租、税收分成等措施,重点支持旧厂房改造引进科技创新企业和项目,至今共完成科技创新类项目改造19个,改造面积1100亩,引进高科技项目12个,以“零增地”实现产值8倍增长。此外,还通过“三旧”改造先后建成了南城高盛科技园、常平创新科技园等2家国家级孵化器和10余家市级孵化器、研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