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东莞库 > 新闻报道

松山湖科学城启航!全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021-04-23 17:43:28 来源:东莞日报

  山者巍峨,苍翠蜿蜒;水者松湖,钟灵毓秀。

  山水之间。4月22日,在省市领导、近百家媒体的见证下,全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松山湖科学城)奠基石正式揭幕,一系列重磅活动同步举行,引人瞩目。

  自2001年“出世”,从科技产业园到国家高新区,到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再到2020年被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20年来,松山湖一步一台阶,一步一进阶。自2021年起,开始攀登原始创新的科创高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芳菲四月。随着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步启动,18位著名院士专家受聘担任科学城顾问,8家科技企业牵手中科院系统,推动一批高新技术转化落地……以全面启动为起点,松山湖科学城迈入全新发展阶段,将在更高起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助力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

  ■4月22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图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项目现场

  锚定航向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4月22日的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活动上,赵忠贤、李国杰、何镜堂、陈新滋、田刚、陈和生、王恩哥、孟建民、俞大鹏、汪卫华、方忠等声誉卓著的院士都接到一张“聘书”,担任松山湖科学城的首批科学顾问。

  此外,首批顾问还包括李德仁、方滨兴、高松、金红光、王贻芳、徐涛、邵新宇等知名院士专家。

  未来,松山湖科学城的科学顾问将对松山湖科学城发展中全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的重大问题,提出具有前瞻性、高水平的咨询意见和建议,以“最强大脑”共同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提供一流智力支持。

  这是国家战略下松山湖科学城迈入全新发展阶段的最强智力支持,同时也是多年来松山湖高新区吸引高水平、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才队伍的一次集中体现。

  人才是第一资源。目前,松山湖各类人才突破9.9万名,拥有双聘院士16名,另有33名院士通过项目合作等特聘方式在园区开展科研工作,拥有的国家级人才达68人。

  自2001年“出世”以来,松山湖的“名字”一直在变,从科技产业园到国家高新区,到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再到2020年被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20年来,松山湖一步一台阶,一步一进阶。

  国家战略下,名字变化的背后,更是松山湖发展目标的全新定义。东莞提出,要举全市之力、聚八方之智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在4月21日举行的媒体走读环节中,中科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建言东莞,“松山湖科学城未来的发展应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瞄准国家战略和前沿研究,解决重大科技创新中的‘卡脖子’问题。”

  记者现场获悉,东莞将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东莞路径”,充分把握新型举国体制重大机遇,深入推进与中科院战略合作,推进散裂中子源等国家大科学装置集群发展,加快建设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为国家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有力支撑。

  最强大脑,锚定松山湖科学城航向。

  大学奠基

  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深化创新驱动发展

  在记者对多位院士、专家的访谈中,他们对包括东莞在内的珠三角地区产业积淀之厚表示赞赏,但指出在大学资源方面却不及北方一些重点城市。

  湾区时代,在创新驱动日益成为发展主引擎的时代背景下,人才更成为多个城市竞相争抢的对象。东莞,亦如是。

  制造业立市的东莞,自“三来一补”起步,工厂林立,机器轰鸣已成为外界固有的印象。近年来,科技与人才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战略要素,同时随着东莞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对人才的渴求日益强烈。当此时,能够汇聚科技与人才优势的大学对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显。

  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奠基仪式的举行,将自此补强东莞在大学资源欠缺的短板。

  对东莞而言,两所大学的奠基仪式,将是东莞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以大湾区大学为例,其办学是以服务国家战略、培养卓越人才、引领技术发展、领跑高教改革为使命追求,着力推动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聚焦交叉学科,突出科教产融合,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优势,广泛吸纳大湾区内大科学装置、龙头科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以及国际知名高校参与合作办学,着力培养适应未来快速变化、支撑和引领大湾区科创发展的高端人才,致力于建设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在办学特色方面,大湾区大学将突出教产学研深度融合,紧密结合东莞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突出前沿科技融合和创新成果转化,进一步整合湾区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强化产学研融合转化,催生出更多教学、科研成果。

  “大湾区大学要充分利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各类科研平台、创新平台、高新企业多的优势,加强教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把大湾区大学打造成融合各类资源的创新高地。”刚刚受聘为大湾区大学创校负责人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表示。

  同在昨日奠基的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将立足大湾区产业优势,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对于东莞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有着重要的带动支撑作用。

  东莞,这座制造业城市,随着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奠基,将开启东莞培育人才、汇聚人才的新通道,助力松山湖科学城加速迈入全新发展阶段。

  ■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工作人员讲解碳化硅陶瓷材料

  项目签约

  加速构建的科技创新体系

  “最强大脑”提供一流智力支持,大学为东莞人才培育提供源头活水。东莞在科技创新以及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方面取得的长足进展,离不开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高水平创新力量的支持与帮助。本次全面启动活动另一个重磅环节,8个创新项目和中科院成功集中签约。

  其中,包括广东汇兴精工智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兴精工智造”)与中科院自动化所合作的“基于数据驱动的高端制造业生产设备故障诊断及预测研究及应用”项目、东莞宜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科院金属所科研合作的“医用级可降解镁基金属的规模制备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等。

  就在活动的当天下午,汇兴精工智造已经和中科院自动化所朱凤华教授召开了研讨会议。“我们刚吃完中午饭,现在就马不停蹄在技术讨论会当中。”汇兴精工智造董事长钟辉在回复记者信息时表示。

  据了解,该项目预计研发经费为1200万元,针对高端制造业中的生产设备的故障诊断和预测,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基于平行智能和数字孪生相结合的生产设备故障诊断预测系统。

  松山湖科学城科技创新的速度由此可见。自去年7月正式纳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以来,松山湖科学城的科技创新体系一直在加速构建之中。

  今年3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多孔陶瓷团队负责人付超拿到了让他内心振奋的数据——10个月、14个厂家的“实战”比拼中,该团队基于碳化硅多孔陶瓷材料开发的多孔介质低氮燃烧器各项性能指标100%达标,成为唯一满足氮氧化物排放标准要求的单位。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广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省实验室之一,同时也是松山湖科学城“四梁八柱”体系的重要支撑平台。实验室研究成果先后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以及2020年度中国十大重大技术进展。

  近期,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团队通过技术集成创新,又成功研制出基于国产部件的先进激光镀膜设备,将国产超导薄膜应用技术推上新台阶。

  “启动三年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人才队伍量质齐升,朋友圈不断开放扩大,科研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卓有成效。”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表示,创新、开放、交叉、汇聚是国际科技发展和竞争的大势所趋。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的全面启动,给材料实验室注入了强劲发展信心,对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增添了强大助力。

  今年3月,东莞市智能移动终端集群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先进产业集群,莞深佛广联合的智能装备集群被纳入第二批国家先进产业集群。集群促进机构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先后牵头国家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建设了全国电机能效提升示范点,建设了国家首批智能制造示范点并被选为交流会唯一示范现场。

  中国散裂中子源,以及即将落地的一批大科学装置源头创新的强劲引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云计算中心、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落地,东莞转型升级厚积的现代产业“沃土”,松山湖科学城成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别于其他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发展特色及优势所在。

  ■位于松山湖科学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

  千亿投资

  集聚大学者,承担大任务,产出大成果

  本次活动期间,松山湖在科研基础、城市配套、民生服务等领域接连发布多个重磅政策,千亿投资落地加速松山湖科学城建设。

  根据《松山湖科学城人才社区建设规划》,近期,松山湖将聚焦中心区创新活力社区、西部国际科教社区、南部滨湖未来社区共三大示范社区建设,推出总建筑规模约70万平方米的人才房,预计3年内完成住房建设5000套,5年内完成近10000套。

  在城市功能配套方面,松山湖科学城将高标准规划北部中心、中心城区、科研与创新服务区;科学大道东莞段动工建设;科学岛、未来学校、悦榕庄、国际会议中心、市儿童医院、巍峨山科学家森林公园等一大批高品质城市配套项目正在加紧推进。

  其中,在城市中心,则规划了北部产业服务中心、中部城市服务中心、南部科学服务中心。松山湖科学城还优化住房、教育、医疗、交通、公园绿地等民生配套,到2035年,人均公园绿地12平方米,80%以上的市民出门300米就能进入公园绿地。

  此外,松山湖科学城还将加快布局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推动佛莞城际和中南虎城际接入松山湖中心区、深圳轨道13号线北延至松山湖、南光快速北延经新G107接入环城西路、龙观快速北延接入环莞三期。

  据统计,不含产业投资项目,松山湖科学城的项目预计总投资1172亿元。其中,“十四五”期间总投资1084亿元。

  超千亿投资先后落地,将推动松山湖科学城迈入发展快车道,进一步建设大设施、运行大平台、集聚大学者、承担大任务、产出大成果,成为引领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

  “未来的松山湖科学城,将呈现出‘半城山色半城湖’的迷人风貌。”松山湖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科学城规划“北湖南山,一核四区”的城市空间布局,以大装置集聚区为核,布局大学院所、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产业、莞深科技成果合作“四区”,实现科教、科研、生活、生态有机融合。

  随着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加快推进,这里将散发更强劲的“磁吸效应”,吸引更多来自全球各地的创新创业者。优化城市配套及人才住房体系,无疑是松山湖科学城积极打造人才高地,持续激发创新活力的远见之举。

  因东莞转型升级而生,依科技创新而兴。20年时光荏苒,随着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步启动,18位著名院士专家受聘担任科学城顾问,8家科技企业牵手中科院系统……以全面启动活动为起点,松山湖科学城迈入全新发展阶段,将在更高起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激荡起创新浪潮的澎湃动能,成为助力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

作者:张华桥,郑志波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