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掌声、证书,一起送给最美的河长、护河志愿者。4月23日,东莞市河长办、东莞市水务局举行2020年度东莞市“寻找最美河长、最美护河志愿者 发现最美河涌”评选表彰暨“河湖治理大家谈”活动,为20名“最美河长”“最美护河志愿者”及“最美河涌”代表颁奖,并邀请河湖治理专家作“河湖治理大家谈”分享。来自全市各镇街(园区)河长办工作人员,相聚东城黄沙河同沙段交流分享巡河治水经验,携手共建“湾区都市、品质东莞”。
■2020年度东莞市“寻找最美河长、最美护河志愿者 发现最美河涌”评选表彰现场。图为获奖者上台领奖
“河长制”推动“水清岸美”
聚焦水质改善,经过基层推荐、网络投票、实地考察、媒体公示、东莞市河长办审定,并报市领导同意,罗成基等5人当选“最美镇级河长”,郑林锋等5人获评“最美村级河长”,黄亮成等5人荣获“最美民间河长”,黎锡钦等5人荣膺“最美护河志愿者”,清溪镇清溪河(杨梅坑水段)成为年度“最美河涌”。
东莞高度重视河长制工作,特别是2017年10月以来,东莞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各镇街(园区)、各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努力,推动河长制湖长制由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转变,“河长制”促进“河长治”,各级河长从“有名”转向“有实”“有效”,一大批河涌重现“水清岸美”,全市河湖治理保护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目前,全市669条河涌、20个湖泊都构建了市、镇、村(社区)三级河(湖)长管理体系。全市1044名市镇村三级河长、447名民间河长、数万名护河志愿者,他们风里来、雨里去,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以实际行动推动河湖水质持续改善。
■如今美丽的茅洲河水清岸美
发扬“三牛”精神巡河护水
2019年起,东莞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寻找最美河长、最美护河志愿者 发现最美河涌”评选活动,聚焦水环境改善,经过基层推荐、网络投票、实地考察、媒体公示等环节,选树一大批“最美河长”“最美护河志愿者”“最美河涌”,营造了浓厚的“全民治水、合力治水”氛围,推动“水清岸美”取得明显成效。
经省委、省政府审批,东莞“寻找最美河长、最美护河志愿者 发现最美河涌”评选活动列入东莞市级表彰奖励项目。这是省委省政府对东莞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全市各级河长辛勤劳动的鼓励,更是对东莞水环境持续改善的期盼。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东莞举行简朴而又隆重的表彰仪式,为“最美河长”“最美志愿者”“最美河涌”颁发荣誉证书,不仅是对基层河长工作成绩的肯定,更是希望通过激励榜样先进,凝聚全市基层河长和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巡河治水队伍,共同开创东莞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新局面。
当前,东莞全市上下正努力做好污染防治“后半篇文章”,希望各镇街(园区)、各部门充分发挥河(湖)长制的制度优势,向20名“最美河长”“最美护河志愿者”学习,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聚焦管好“河”和“水”,统筹加强河湖水体和岸线空间管理,做实做细河长制工作,着力补齐污水处理能力缺口,维护河湖生命健康,打造更多像华阳湖一样具有生态震撼力的美丽河湖、湿地公园,让综合生态效益充分释放,更好惠及发展、惠及社会、惠及市民,为东莞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分享
“河湖治理大家谈”分享深圳治水经验
挖掘河湖水文化 建设更多幸福河湖
茅洲河从“污染典型”到“治污典型”,其成功经验就在于严格落实河长制,完善河湖管理保护制度,实现河长制“有名”“有实”“有能”,推动“水清岸美”。
4月23日,在2020年度东莞市“最美河长”颁奖现场,东城“河湖治理大家谈”也开讲了。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姜宇以“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建设幸福河湖”为题,分享深圳在建设幸福河湖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建议东莞充分挖掘河湖水文化,建设更多美丽河湖,让市民群众享受更多的生态“红利”。
深圳经验 补齐水安全短板
建设幸福河湖,首先得了解幸福河湖的内涵和指标体系。姜宇解释说,幸福就是满足我们的生活追求。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是当前河湖治理的重要使命,是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最终目标。
姜宇认为,幸福河湖的内涵包括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管理等六个维度,相对应安澜河湖、生态河湖、美丽河湖、人文河湖、智慧河湖等六大主题,回应市民群众的安全感、活力感、美好感、和谐感、归属感、获得感。通俗地说,河湖水质改善,水清岸美,鱼虾嬉戏,市民群众可以游览水景、聆听悦耳的水声音,还能亲近水流,在水面上开展体育运动,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姜宇以深圳全面推行河长制治理茅洲河为例,生动诠释了幸福河湖建设要领。
坚持水安全,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城市平稳有序运行为目标,把补齐水安全设施当作幸福河湖建设的重要抓手。深圳市委书记挂帅市总河长,担任污染最严重的茅洲河市级河长,高位推动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加快治水进程。坚持每条河都有河长,建立辖区内四级河长组织体系,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压实各级河长治水第一责任人职责,将治水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和政府绩效考核,以“台账化、项目化、数字化、责任化”和“红、黄、绿”颜色预警方式倒逼进度,狠抓工作任务落实。
与此同时,坚持全民治水、合力治水,民间河长、志愿者河长、“河小二”等志愿者持续开展巡河护水,政府河长、民间河长、志愿者河长与市民群众良性互动,形成全民爱水护水的浓厚氛围。
建议东莞 充分挖掘水文化
聚力提质增效、精细管理,深圳以流域为单元将治水项目整体打包,实施“大兵团作战”“全流域治理”,实现上下游同步、左右岸联动、干支流协同。在治理过程中,下足“笨功夫”,以“正本清源、雨污分流”为核心,开展改造小区、城中村正本清源。找准“症结点”,聚焦暗涵暗渠“隐蔽区”,实现“污水入厂、清水入河”。把握“关键环”,深入推行排水管理进小区和污泥处理处置,实现全链条闭环治理,全面提升水污染治理成效。
东莞河涌密布,水系发达,岭南文化底蕴丰富。姜宇建议东莞充分挖掘河湖水文化,宣传展示地域文化、水文化,凸显本土化、个性化,将河湖打造成促进多元文化交融交流与展示的新节点。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水文化宣传活动,让河湖成为老百姓能够寄托乡愁、精神家园的文化纽带。推动河湖管理保护教育走进课堂,列为中小学生实践必修课。建设水情展览馆、博物馆、科普馆等教育基地,使之成为市民接受水情教育和科普教育的新平台,全面激发滨水文化活力。
同时,要巩固治水成效,结合“万里碧道”建设,开启共建模式。以水为主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种生态要素,建设“安全的行洪通道”“健康的生态廊道”“秀美的休闲漫道”“独特的文化驿道”“绿色的产业链道”,打造高品质的滨水空间。推动水、产、城“三维”共治,把治水、治城、治产有机结合起来。以治水倒逼流域空间开发格局和产业布局优化提升,使更多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通过碧道建设,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格局,沿线生产生活更加有序,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亲水指数大幅提升,成为区域独树一帜的生态人文纽带。
现场·对话
建设幸福河湖:
讲好大江大河故事,突出小河小溪乡野情趣
记者:姜老师,您好。您提出幸福河湖建设要以景观为轴,但现实中有些河涌治理很好,景观配套也高大上,但很多河涌治理成效甚微,如何既能满足市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又不铺张浪费呢?
姜宇:这个问题特别好,去年以来,全国上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级政府带头过“紧日子”,所以我们河湖的景观建设,要以人民为中心,以老百姓的需求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独具特色,既要讲好大江大河故事,也要突出小河小溪乡野情趣。既要注重生态保护和自然修复,严格控制河道管理范围内人工设施建设;又要坚决防止和避免过度人工化,坚持共建共治共享,让市民群众和企事业单位参与到河湖建设管理中来,减轻河湖建设管护成本压力。
记者:东莞河涌密布,每个村庄基本都有河涌。您提到要充分挖掘河湖水文化,请给我们提点建议,如何挖掘,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姜宇:东莞是岭南水乡的代表,水生态资源丰富,岭南文化底蕴深厚。独特的水乡景观,拥有丰富的水景风貌,喜庆的水乡民俗节庆,朴实的水乡人文风情,保存着良好的水乡文化基因。河湖水文化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升河湖水文化品质。
一方面,充分挖掘河湖水文化,注重与周边自然、历史、人文资源有机衔接,凭借东莞优越的生态资源和流域文化特色,凸显本土化、个性化。例如,依托华阳湖湿地公园、粤晖园、金鳌洲塔等景观,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在河湖创建过程中,综合植入相关文化要素。
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打造新兴水文化,推动开展水利风景区建设,在水上旅游融合中提供更多水文化元素,带动河湖周边单元地块开发价值的整体提升。开展龙舟竞渡等水上活动,凸显人水相亲,将东莞水资源、水文化、水业态做大做强。
倡议
治水护水义不容辞
共建共享美丽家园
“不向河道倾倒垃圾”“不在河边乱搭乱建”“不侵占河道”……4月23日,在“最美河长”颁奖现场还举行“治水护水”倡议活动。东莞市河长办常务副主任、市水务局局长倪佳翔,市河长办副主任、市水务局总工程师谭淦标,共青团东莞市委副书记李瑶,市水务局四级调研员叶淦升,东莞日报社党委副书记、副社长余映涛,东城街道党工委委员肖建成等嘉宾,一起签署治水护水倡议书,坚定落实“治水护水行动”,引导市民群众共建共享美丽家园。
“治水护水”倡议聚焦河涌水质改善,围绕河道保洁、河道绿化、河涌安全、河道管理等方面发出规范指引,号召市民群众不向河道乱丢或倾倒生活、工业、建筑等垃圾,自觉将垃圾送入垃圾箱或指定收集地点。不在河边乱堆放、乱搭建、养殖畜禽,不私自占用河道绿化用地,自觉保护河道两岸环境。不侵占河道,维护河道通畅,确保防洪安全。积极劝阻沿河乱扔垃圾、乱排污水等不文明行为。勇于揭发违章搭建、乱挖乱采、乱排放等损害河道环境的违法行为。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治水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非一人一日之功,需聚合你我之力。“最美河长”代表罗成基坦言:“整治河涌,必须取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参与。”作为一名基层河长,罗成基将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终身责任,为建设美丽东莞持续前行。“最美民间河长”代表殷福泰说:“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爱护河涌,建设美丽家园,义不容辞。”
汇演
河长演唱砥砺前行
赢得掌声引起共鸣
嘹亮歌声、诙谐小品、轻松快板……4月23日,“最美河长”颁奖现场,来自各镇街(园区)的河长代表,还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通过歌舞、小品、快板等文艺节目汇演,还原基层河长风里来、雨里去的巡河护水历程,引起大家的共鸣,督促携手砥砺前行。
“护河责任,勇于担当,风风雨雨无法阻挡。”在优美动人的歌声中,来自东城的梁美燕老师演唱《河长》,唱出的正是每一位河长的使命担当。随着全面河长制不断走深走实,东莞河湖治理保护工作,也将迈入新阶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河长,是对河的深情告白,是一份热爱,更是一份责任。脚步丈量河堤,APP记录巡河点滴。快板表演《河长最美》,朴素言语间,让大家明白,河长的辛勤劳累换来美丽河湖;寥寥数语,情感真挚,也勾起了不少河长的回忆。“最美民间河长”孙江坦言:“这就是河长的真实写照,接地气。”
基层河长作为河涌日常管护第一责任人,常年奔波在水环境治理一线,也有自己的酸甜苦辣。东城基层河长取材生活,创作小品《河长上门》。通过讲述一位河长女婿主动上门做通岳父的工作,运用成熟的污水处理工艺,解决养殖场的污水处理难题,堵住了污水乱排河涌的漏洞,赢得老人家的理解和称赞,真正实现爱情与事业“双丰收”。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们精彩的表演,赢得阵阵掌声,也引起河长的共鸣。正如小品节目里说的,“最美河长全市争,一个更比一个强。”治水难,巡河护水也不容易。但全市千余名河长,一直奔忙在河涌一线,他们用行动和毅力书写答卷。我们坚信,大家共同参与,全民治水,砥砺前行,东莞水环境一定会回到最初美好的样子。
2020年度东莞市“寻找最美河长、最美护河志愿者 发现最美河涌”
评选获奖名单
一、最美镇级河长
(5名)
1.长安镇级河长 罗成基
2.虎门镇级河长 黄沛民
3.麻涌镇级河长 黄丽香
4.沙田镇级河长 黄炜琴
5.东城镇级河长 余伟红
二、最美村级河长
(5名)
1.石龙村级河长 郑林锋
2.沙田村级河长 蔡带喜
3.道滘村级河长 丁树安
4.塘厦村级河长 罗洋胜
5.石排村级河长 叶满春
三、最美民间河长
(5名)
1.塘厦民间河长 黄亮成
2.常平民间河长 谢耀棠
3.市级民间河长 孙江
4.清溪民间河长 殷福泰
5.谢岗民间河长 罗焕灿
四、最美护河志愿者
(5名)
1.寮步护河志愿者 黎锡钦
2.沙田护河志愿者 曾越
3.常平护河志愿者 刘五一
4.樟木头护河志愿者 彭伟国
5.虎门护河志愿者 伍锐全
五、最美河涌
(1条)
1.清溪镇 清溪河(杨梅坑水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