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9岁的黄惠棠是东莞东坑人,1964年参加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工程结束后他成为该工程的一名水工,从事渠道安全巡查维护工作,守护东深供水工程安全长达38年。
黄惠棠的儿子、儿媳继承这一光荣使命,儿媳陈娈毕业后到东深供水工作,传承着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的精神,守护着这条为香港同胞供水的生命线。
■东深供水工程“时代楷模”代表黄惠棠
肩挑手推建好了司马泵站和渠道
1964年农历正月,农村青年黄惠棠刚满22岁,经动员来到位于东莞常平司马泵站的工地干活。
“我刚到工地是运输砂子,从两三公里外把砂子运到施工地点,用来制成混凝土。” 黄惠棠回忆,那时没有车辆和机器,全靠人力,大家肩挑手推把建设司马泵站的材料运输到工地上。
完成砂子运输任务后,黄惠棠和其他建设者就投入泵站站房建设。他介绍,在建设站房的地方,有一座小山包,施工人员硬是用铁锹、锄头挖,用扁担挑,将这座山包推平了,然后在上面打好了地基。
令黄惠棠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司马泵站下游修供水渠道的情形。由于河床底全是淤泥,一半泥一半水,很难挖,大家只能用桶来挖,人站在淤泥中,淤泥淹没到人大腿的位置,但是大家坚持一桶桶地挖出了人工渠道。
当时工期紧,24小时不停工三班倒施工,建设人员吃住条件都很艰苦,但是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们热情高涨,没有一个人抱怨。“党和政府号召大家怎么干,大家就怎么干,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他说。
司马泵站工地当时有建设人员共1000多名,大家加班加点,工程进度很快,人工渠道、站房在1964年12月就建设完成,并进行了抽水调试。
在建设过程中,因为吃苦肯干、工作优秀,黄惠棠被选拔参加水工培训班。1965年3月,黄惠棠正式从施工指挥部转到东深供水管理局,成为一名水工。
“当时我就下定决心做一名东深人,用一生来守护东深供水工程。”黄惠棠说。
38年如一日巡查维护渠道和堤坝安全
在司马泵站工作三年后,1968年,黄惠棠调到东深供水工程塘厦泵站。工作8年后,1976年他再次调回司马泵站,一直到2003年退休。担任水工长达38年,他将整个青春献给了东深供水工程。
水工的主要职责是巡查维护渠道、堤坝等设施,清理垃圾,确保供水工程安全。
“人工水渠和堤坝需要天天巡查,老鼠和白蚁会在堤坝上打洞,一旦缺乏巡查维护就有危险。” 黄惠棠说,他每天巡查发现异常就立刻维修,比如白蚁洞,就用水泥浆灌死。此外,很多老鼠洞藏在渠道和堤坝边的草丛中,他要经常割草,让草的高度不超过5厘米,确保能够找到老鼠和白蚁洞。
5公里长的渠道和堤坝,黄惠棠每天巡查两趟,每天巡查10多公里,无论风吹日晒, 38年如一日。
“每天在外被太阳晒得黑黑的,都不好找老婆。”黄惠棠说。
“东深供水工程承担着给香港同胞供水的使命。”黄惠棠说自己唯有尽职做好安全巡查和维护工作,才能不负党和政府的培养,能够成为一名东深人,他一直都深深地感到自豪。
新一代建设者继续着光荣使命
老一辈建设者为建设守护香港供水生命线艰苦奋斗,新一代建设者仍在继续着这一光荣使命。
黄惠棠的儿子和儿媳也是东深人:黄惠棠的儿子黄沛坤和黄沛华,分别在东深供水工程担任桥头部水质室供水巡维员和太园泵站运行值班长;儿媳陈娈,1993年毕业后就来到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从值班员做起,现为莲湖泵站站长。
“供水工程是老一辈人一担一担地挑出来的,作为后来者我们要继续在基层一线,传承供水工程精神,守护好这条供水生命线。”陈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