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东莞库 > 新闻报道

东莞对口帮扶韶关仁化大桥村,推进产业帮扶,大力发展旅游业

发展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2020-07-07 17:45:29 来源:东莞日报

转存图片

■东莞虎门镇对口帮扶大桥村,鼓励村民扩大农业种植、外出务工再就业。图为村民王冬秀采摘成熟的西瓜

转存图片

■大桥村产业扶贫基地丹霞·榕树里

转存图片

■乡村旅游示范点——仁爱老街古驿道

  这几天,韶关市仁化县大桥镇大桥村的贫困户王冬秀正忙着打理刚出苗不久的玉米。

  “他们来了后,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得知记者采访脱贫致富的故事,贫困户王冬秀不停地感谢“他们”。

  王冬秀说的“他们”,就是东莞虎门镇驻村工作队。2016年开始,东莞虎门镇对口帮扶大桥村,历经三年多的努力,2019年该村39户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7000元,快步迈向小康生活。

  大桥村位于丹霞山景区腹地,这里植被茂盛,溪流密集,景色优美。于村里任何一处远眺,韶石群峰,连绵起伏,云雾缭绕,仿若仙境。如今,大桥村正以仁化县成为全省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充分挖掘、利用和活化旅游资源,实现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39户贫困户快步迈向小康生活

  关坑山位于丹霞山核心景区范围内,大桥水库里的水来源于此。水质清澈甘甜,通过人工水渠,灌溉大桥村的千亩良田。

  这几天,正是贫困户王冬秀家2亩多玉米成长的关键期。7月2日下午,王冬秀吃过午饭就拎着锄头和小铲子来到了田里,给茁壮成长的玉米苗松土、除草。

  “这块地刚收获了一季水稻,才种上玉米不久。你看这苗长得多好呀,一定能有个好收成!”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王冬秀的脸上。她说,今年3月春耕季节,驻村工作队发放了价值2000元的肥料和农药,鼓励她家继续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

  “我还种了四五分地的西瓜,除了自己吃还能卖钱。”王冬秀指着紧挨着玉米地的西瓜地说,第一茬西瓜已经卖完,第二茬也到了成熟的时候。

  王冬秀今年56岁,91岁的母亲患有长期慢性疾病,家里还有两个女儿。由于缺资金、技术,家庭陷入了贫困。2016年,东莞驻村工作队来了后,将王冬秀家庭列为贫困家庭,落实了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产业扶持等各项帮扶政策。此外,驻村工作队还帮助王冬秀家入股村里的合肥阳光光伏和广东中金岭南二期扶贫资产性收益分红项目。

  “他们来了后,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王冬秀说,两个女儿分别在2017年、2018年实现就业,增加了家里的一大半收入。王冬秀开心地告诉记者,她们家2019年分红收入4000元、养老金2400元、两个女儿务工收入72000元、20亩柑橘收入56000元,加上种植收入1万元,去年共收入超过14万元,“预计今年的收入还会比去年高。”

  驻村第一书记刘丽芳告诉记者,大桥村有贫困户39户109人,驻村工作队紧紧围绕“村出列、户增收、人脱贫”这一中心目标,通过鼓励扩大农业种植、外出务工再就业等方式,充分利用好到村引导资金,为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44800元农资和55972元就业奖补资金。2019年,全村39户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7000元,超过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39户贫困户快步迈向小康生活”。

  通过流转土地发展农村产业

  产业兴,则百姓富。驻村工作队开展帮扶工作以来,根据具体情况,为大桥村规划了农产品种植产业项目。

  大桥村虽有耕地面积2298亩,但比较分散,不少土地甚至处于荒废状态。2018年,驻村工作队结合大桥村产业业态和资源禀赋,鼓励当地成立仁爱驿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民”的模式,带动村土地流转,规划开发了一片50亩的连片生态农业公园,打造集蔬果种植、亲子采摘、种苗销售、特色民宿、客家美食、乡村风情为一体的农旅结合体。

  刘丽芳介绍,合作社还注册“丹霞·榕树里”商标,50亩种植基地里主要引进日本、台湾的优质蔬果品种,实行有机无公害种植,辅以种养本地传统香芋、水稻、家禽。目前合作社正在临近的榕树下村引入餐厅、酒厂,同时和农户合作种植鹰嘴桃、沙田柚、火龙果等共70亩。

  合作社的成立不仅带动了大桥村产业发展,还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合作社带动村土地流转50亩,为村集体增收了3.2万元。”刘丽芳说,由于合作社效益不错,项目负责人正在寻求再流转50亩土地,将蔬菜水果种植基地扩大到100亩,届时村集体收入将进一步增加。

  除了流转土地耕作增加村集体收入,驻村工作队还通过统筹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购买店铺,村集体年收入由6.264万元跃升到2019年的18.264万元。

  刘丽芳介绍,接下来,驻村工作队将进一步完善合作社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帮扶措施,引导种植符合品质要求的绿色产品,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加强和供销部门及相关单位的联系,争取订单合同,扩大种养的数量,增强持续供给和稳定增收的能力。

  挖掘资源打造全域旅游

  大桥村位于北江重要支流浈江腹地、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核心区,离高速路口仅有4公里,交通便利。

  “大桥村旅游资源丰富。”刘丽芳说,大桥村不仅有仁爱老街、古驿道、万年桥、青云古寺等自有资源,还临近丹霞山的“五马归槽”、韶石山等旅游景点,完全有条件借环丹霞景区发展东风,发挥本地传统水果种植的优势,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不过,虽然大桥村古村落、古遗址等自有资源丰富,但分布零散、日久失修,很多已经失去原本的“味道”。刘丽芳介绍,首支驻村工作队通过调研、走访,决定充分挖掘、利用和活化大桥村的旅游资源,把“劣势”变成“优势”,重现古村落的生机和活力。

  2017年,大桥村启动编制《大桥村旅游名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多方筹集资金,全方位提高大桥村的旅游环境。同时,积极打造旅游线路,加强与港澳台及韶关旅游同业合作,组织游客来大桥村旅游体验,有力推进大桥旅游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发展。

  2018年3月,大桥村接待了首批53名外籍游客,游客们体验了民间编织工艺、果蔬采摘、威风锣鼓表演、包饺子等,感受了大桥村自然生态美景和独特的人文历史魅力,品尝地道的客家美食,对大桥的天蓝、水美、人热情以及传统文化、历史人文景观都赞叹不已。

  今年6月,仁化县成为全省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刘丽芳表示,驻村工作队将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古驿道,开展文化旅游体育农业四融合的活动。她还设想,将驿道和“五马归槽”、韶石山、榕树里等连线起来,针对不同季节、不同人群,规划不同的旅游路线,实现大桥镇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作者:刘召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