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保文清晰地记得,5年前的仲春,他第一次来到雷州市符处村时——狭窄的村道上杂草丛生,残垣断壁间污水横流。
如今的符处村,紫薇花、黄花风铃木在硬底化的村道旁随风摇曳,法治公园里人们闲庭信步,村中逾80栋新房诉说着日子的甜蜜。
一个月前,许保文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说起符处村的变化,他说:“现在我都有点羡慕符处村民的生活了。”
挨家挨户走访群众
符处村位于湛江雷州南渡河上游,下辖符处、赤坡、东山3条自然村,共有340户2000余人,包括建档立卡的贫困户43户、贫困人口159名,人多地少、交通落后、基础设施薄弱、资金资源短缺,是典型的纯农业贫困村。
初到符处村,身为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的许保文便挨家挨户走访,深入了解各家困难与需求,全面摸清村里情况。白天村民们去劳作,只有晚上才会回家,他便“5+2”“白+黑”地扎在村里。
越走访,他越感到揪心,“每一家每一户的问题不尽相同,但主要问题都与劳动力少、家里小孩多或生病、残障有关。”
许保文随即制定了村户扶贫总体规划和年度具体帮扶措施,聚焦重点贫困人员。身为湛江市财政局资产管理科科长,多年的经验让他对资产管理使用自有一套理念:“‘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扶贫工作一定要精准,资产不能闲置,也不能低效率运转。”
他劝说辍学少年返校,令适龄儿童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他将有劳动能力的残障人士安排到村里开设的公益岗位上,帮助他们融入社会;他为村里人购买农村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保险等,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
村民生活得到保障,许保文便将眼光投至人居环境的改善上来。硬底化村道巷道、安装环村路灯、建立村级卫生站、建设污水处理站、购入一体化净水设备……他着力解决村民的出行难、看病难、饮水难等问题。与此同时,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法治公园、足球场、篮球场等也先后建了起来,“脏乱差”成为符处村的过去时。
转移风险狠抓产业
在雷州,人们都知道“富硒番薯”与“高粉芋头”是符处村响当当的招牌,但曾经的符处村几乎只种植芋头,产业结构单一,村民只能靠天吃饭。
“一个村庄要发展,一定要有产业,产业又必须因地制宜,顺民心、合民意。”经过调研,许保文认为村中靠近南渡河的水田非常适合种植芋头,而另一侧的红土地富含硒元素,是种植番薯的宝地。于是,他走访供电部门引进高压输电线路,挖了水井,建好道路,带头把红土地上的600亩桉树林改造为高标准种植基地。
“尽管如此,农民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力量还是很小,难以抵御风险。”为此,许保文建立起“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为村民提供“土地租金”和“劳务费用”双重保障,每年还举办两次贫困农民培训班,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使他们得以“旱涝保收”。
有了过硬的产品质量,“富硒番薯”“高粉芋头”这两种“湛江市扶贫明星产品”频繁“亮相”于省、市脱贫攻坚扶贫产品展览上,赢得众多消费者青睐。2020年,“高粉芋头”更是卖出了3—4元/斤的好价格,村民个个笑逐颜开。
如今,符处村的159名贫困人口于2019年底全部脱贫,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5万元,就在不久前,符处村还获得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