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典型人物

胡经之:改革开放春风吹来的深圳文艺美学奠基人

2021-06-07 15:30:19 来源:深圳新闻网

  “我这一生,从江南稚子,到北大学子,再到南海游子,最后在深圳落地生根,成了深圳居士,这是因为我深深爱上了深圳,我这最后的精神家园。”

  胡经之,一位被称为文艺美学“教父”的学者,参与创办深圳大学中文系、国际文化系及特区文化研究所,堪称深圳学术和文化的拓荒者和见证者。

  他与深圳结缘30余年,把后半生都奉献给这座城市,这期间也有不少不为人知的小故事……

  胡经之接受采访

“教书匠”父亲是启蒙老师年过五旬南下深圳探路子

  1933年,胡经之出生于江南的一个书香家庭,当“教书匠”的父亲成了他最初的启蒙老师。深受环境影响,胡经之自幼耳濡目染立志做学问。1952年,踏入燕园开始大学生活,他先后就读本科、副博士研究生,并留校任教。

  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当时的深圳市领导决定创建一所新型大学——深圳大学。教育部决定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抽调骨干力量参与深圳大学的创办,清华大学副校长张维教授被任命为深圳大学首任校长。

  受张维力邀,1984年,年过五旬的胡经之决定南下深圳探文艺发展的路子。“满目荒凉,到处是山丘、海滩。”初到深圳的场景没把他吓跑,反而让他笃定这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

  胡经之与张维(右)在深大校园合影

“借鸡生蛋”3年北大教授喜欢上深圳不愿回京

  “请你们是借鸡生蛋,我借北大的鸡来生深圳大学的蛋,人文学科就靠你们了!”张维在邀请胡经之时,告诉他借聘去深大三年,期间允许自由往返于北大和深大之间,这样既不影响北大的研究生培养,也不耽误深大的教学。

  三年间,胡经之、汤一介、乐黛云来往于两地,终于把中文系建立起来了。1987年,汤一介和乐黛云纷纷回北京,只有胡经之迟迟没回,当时的北大校方常常催促他尽早返岗。

  “我已经被深圳深深吸引着了,喜欢上了这个地方。”1987年初,在与张维的一次长谈之后,胡经之正式向北大提交了调离的申请,决意留在深大。虽调离阻力重重,也受到了朋友、同事的劝阻,但最终他还是成为第一位落户深圳的北大教授。

  胡经之早期在深圳大学校园留影

价抵三间四合院的“巨款”换一车旧书老深圳人献书20箱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胡经之嗜书如命。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曾撰写评论,一次竟印10万册,获得了当时的一笔“巨款”——1000元稿费。谁知道,他把这价值北京两三间四合院房的“巨款”,去北京东安市场换了ー车线装旧书。

  近年,作为老深圳人,他为支持深圳学派文献专区建设,慷慨地将个人全部藏书及手稿、各类证书、聘书、奖牌讲座等珍贵实物无偿捐献给深圳图书馆。2016年4月,他向深圳图书馆捐赠了在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末收藏的2000余册文献。2018年10月,他又向图书馆捐赠了第二批,包含手稿89种,藏书近500册、学术刊物800余册、报刊剪报40余件,以及若干其他材料在内的二十余箱文献资料。

  胡经之捐献的文献

退休“路上”被认定为博士生导师再度留教深大11年

  1993年,胡经之刚好60岁,当时深圳规定无论是公务员还是教师,60岁都要退休。本来打算隐退养老的胡经之又被打乱计划。当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认定通过他为博士生导师,由此他成为深大建校以来自行产生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

  这么一来,深大领导向政府打报告表示,好不容易有一位自行产生的博士生导师,不能就此退休。所以胡经之的工作时间又延长了11年,培养了10届文艺美学博士生,到71岁时才告退。

  退休后,胡经之集中精力著书立说。他表示,“只要身体尚好,在接下来两年的时间内,会把到深圳来的三十多年的经历好好梳理并写下”。这也是他目前最大的心愿。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