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典型人物

访全国劳模梁素珍:粉墨春秋六十载 一任芳华侍牡丹

2019-09-10 10:26:15 来源:梅州日报

  不管是刚出道时扮演的窈窕淑女严兰贞,还是技艺成熟时扮演的贤妻良母秦香莲,又或者是年近半百时扮演的世人称道王春娘……“摸爬滚打”66载的梁素珍,在广东汉剧舞台上留下了一系列的经典形象,被誉为广东汉剧的“看家戏宝”和“嫣红的山杜鹃”。她所开创的“梁派”艺术流派,被誉为“南国奇葩”,使广东汉剧“南国牡丹”的美誉代代相传。

  

   梁素珍在市艺术学校的舞蹈室,亲身示范指导学生的唱腔、神态、动作等。

  这些成功都离不开梁素珍对广东汉剧“唱功”和“做功”的钻研,在传承、保护、发展广东汉剧的“责任心”和“使命感”。1960年,年仅22岁的梁素珍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在之后的60年间,她以身作则,乐于奉献,处处绽放“劳模”魅力。

  从师学前辈到形成“梁派”

  1956年,大埔民声汉剧团与梅县艺光剧团合并为“广东汉剧团”,梁素珍因表现出色,从广东汉剧团二团(原梅县艺光汉剧团)调入广东汉剧团一团任主要演员,师从黄桂珠。“为了找到和黄桂珠老师的差距,我经常听她唱,看她表演,看她排戏,主动向她学习。”梁素珍说,在黄桂珠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她不仅在唱腔、表演上突飞猛进,而且黄桂珠正派、朴实的为人也使梁素珍耳濡目染。

  慢慢地,梁素珍在唱功、做派、扮相、身段开始成熟起来。在学习黄桂珠老师的同时,她保持自己的艺术特色,对角色有独特的认识,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梁派”。像在剧目《秦香莲》中,黄桂珠老师扮演的秦香莲温柔平和。而由梁素珍饰演的秦香莲,在唱腔、表演的处理上体现出一种情感的强烈爆发。“戏曲表演要演行当,但不能为行当而行当,更重要的是从人物、从情感出发去演绎行当中的人物。”梁素珍说。

  1960年,以广东汉剧团一团为基础,成立广东汉剧院。同年,为了加强广东汉剧与其他剧种的交流学习,剧院开展了八省十市巡回演出。每到一处,无论大小剧种、大小剧团,梁素珍都不失时机地去看戏,在其他剧种上汲取“艺术养分”。“我个人喜欢创新,喜欢创腔,但是我有一个原则,就是万变不离其宗,不能让观众认不出这是什么剧种。”梁素珍说,在那次巡回中,她从京剧学习到水袖功的运用,从昆曲学习到青衣的表演形式,从湘剧学习到身段表演等等。然后,再结合自身的表演,去充实、试验、创造,应用到广东汉剧中,形成自己的风格。

  同时,她还向剧院的前辈同行学习,互补有无,博采众长。“黄群老师表演轻松活泼,黄桂珠老师唱腔细腻,萧雪梅身段潇洒,跟老师们学习时,只要碰到好的唱腔、指法、身段、都用心琢磨,先全部学过来,再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理解表现出来,所谓‘风格’应该是功到自然成的。”梁素珍说。

  以身作则与演员同甘共苦

  1978年,撤销梅县地区汉剧团,恢复广东汉剧院,并由梁素珍担任广东汉剧院副院长一职。当时的汉剧院经济上不充裕,需要依靠演出补充收入。一年之中,有200多场演出,大部分演出还都在乡下。身为副院长的梁素珍与其他演职人员一样,背上背包,带上水桶,脸盆、饭碗、衣服就出发,有时候住学校、戏院里面,有时候住老百姓的家里,都是租借房子住,没有住过招待所、酒店。

  演出的时候遇到自己生病了,为了观众,梁素珍也带病坚持演出。有一次在揭阳揭西演出,原本是由李仙花主演《包公与妞妞》,却不料演员们得了肠炎,个个发烧,拉肚子,又呕又吐,起不来。

  “当时看戏的人特别多,又特别热情,有些还从几十华里外赶来,劝都劝不走。”梁素珍看到这种场景,很难受,马上当机立断为乡亲们演《秦香莲》。随后,梁素珍用最快的速度化完妆,让锣鼓师父换《秦香莲》的曲子。晚上十一点钟开演,一直演到下半夜,观众“鸦雀无声”,演出结束却掌声如雷。

  这样的事情梁素珍一辈子遇到过很多。在丰顺砂田演出时下大雨,梁素珍在雨中演,观众在雨中看。在揭西白塔的一个矿山演出时,梁素珍带领演员翻山越岭上山演出,饿着肚子应观众邀请连演两场大戏。“观众热情,就是对我们演员和戏剧最大的肯定,我们不能让观众失望。”梁素珍说。

  “一枝独秀”不如“姹紫嫣红”

  “文革”结束后,艺术的春天来了。梁素珍明白,当时最重要的是要出戏出人才,培育市场,使广东汉剧走上正常生存、发展的轨道。“当时,我们以戏带功,以老带新,排演传统剧目,教授传统程式和唱腔。”梁素珍说,到了80年代,刘孟慈、李仙花、杨秀微、梁莲香、邹勇“五朵金花”开始崭露头角,其他行当也相继培养了年轻演员,逐步解决了汉剧演员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

  “80年代末,剧院曾提出以商养文,开办过饮料厂、成立广东汉剧轻音乐团,抽调陈小平、杨秀微等年轻演员到轻音乐团,不唱汉剧,表演流行音乐。”梁素珍说,她上任院长后,就说服大家解散轻音乐团,让演职人才回归剧院。  

   20世纪90年代,由梁素珍(右)、谢仁昌主演的广东汉剧《盘夫》。

  梁素珍认为,不仅要培养人才,同时还要留住人才,给他们施展才华的平台。90年代初,杨秀微准备举家迁往深圳发展。梁素珍不想痛失人才,留人要留住心,要让英雄有用武之处。在第五、第六、第七届省艺术节上,杨秀微分别主演了《热嫁冷婚》《琴心盟》《深宫假风》,赢得专家的认可和观众的喜爱。此外,李仙花、杨秀微还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我自己为什么不去参加梅花奖。”梁素珍说,当领导不比演员,而是要有服务意识,从大局出发,克己奉公。更何况,当时自己已经有独特的艺术特色、表演风格和艺术位置,更不应该一枝独秀,而是要百花齐放、姹紫嫣红。

  “退而不休”发挥余热

  今年6月,首次亮相的第三届广东汉剧“幼苗班”学生带来了戏曲马鞭舞、水袖舞、传统戏、武戏展示等表演,完成了虎跳、飞脚、蛮子、前桥、小翻等一系列基本功动作,接受着戏迷朋友们的“检阅”。

  在汇报演出之前,记者在梅州市艺术学校的舞蹈室看到,梁素珍一边念着锣鼓点子,一边给学生们做示范、指导、示唱《二度梅》片段。“这些都是我演过的戏,教他们的时候,也是自己重新再学习的过程。”梁素珍说,从台前演员到幕后老师,只能慢慢摸索。在教学之前,她都会“备课”,整理唱腔,设计动作,即使是过场戏,梁素珍也一点都不疏忽。

  在为学生选戏时,梁素珍也是花费了心思,比如通过《试妻》这折,让学生学到花旦行当的灵巧身段和活泼的表演风格;在《盘夫》片段中学习水袖功;在《齐王求将》中学习基本功。

  据了解,2005年,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与市艺术学校联合举办汉剧幼苗班,目前已经举办了三届,为该院输送了廖雅鸣、管乐莹等优秀青年演员。“这么鲜活、精彩的剧种,如果失去了,就要不回来了。更何况现在这么好的时代,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把它传承好。”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东汉剧)代表性传承人的梁素珍虽然觉得担子重,却是信心满满,愿意为广东汉剧事业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

 


作者:林丽妙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