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广东奔小康》
让我们一起聆听奋斗者的心声!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凭借勤劳与智慧,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先富起来的人。今天我们来听听外来务工人员左保亮在广州奔小康的故事。
广州的夏天,清晨早已艳阳高照。40岁的左保亮也早早来到工厂忙碌。三年前,左保亮在白云区的逸景创意园创办了逸景印刷包装厂。向记者介绍起三栋厂房,左保亮满是自豪与信心。
左保亮是湖北荆州洪湖人,2005年来到广州闯荡。落脚的第一站,是三元里的松柏大街。那时候,房子是租的,一个单间,面积不大,但每月租金也要600元。本以为在机会遍地的广州,找份工作不会有多难。没想到,学历低、没技术、初来乍到的他,接连碰壁。无奈之下,左保亮投奔老乡,跟着干起了“跑名片”的活。
三元里松柏大街
所谓“跑名片”,其实就是挨家挨户发广告,承揽印制名片、单据、标签、不干胶和宣传册等业务。每天早上7点,他就把包一背,再带瓶水,拿着500张广告传单,开始一整天的“扫街”。
这样早出晚归,左保亮持续干了两三年。“那个时候说出来的在外面吃个盒饭的话,能吃4块的绝对不吃5块的,有一块钱的公交车,坐的话肯定不会坐两块钱的公交车,能够走路的就走路。 ”
最初那几年,左保亮就像上了发条一样转个不停。他认真对待每一单生意,即使是再小的业务也接,再远的客户也要跑过去试一试。老实勤奋的优点,让左保亮渐渐有了一些固定的客户,算是扎下了根。干着干着,左保亮心中一个梦想发了芽——开一家属于自己的档口。“因为我住三元里,我对服装城这一块,我看那边就有很多档口,都是做领标、吊牌、手提袋都是跟服装有关的。我感觉市场很大,因为做批发的,然后我就在那里选择在那里做了一个档口,然后也在那里开始跟人家一样周边开始派广告,然后坐在档口去接一下单,也是这样子。 ”
(流花服装城)
服装城那时候很火,左保亮还是干老本行,为一些服装品牌制作吊牌、卡纸和标签。原以为店开在服装城,这个生意肯定好做,却发觉不是这么回事:竞争激烈,技术含量也不高,自己初来乍到,没什么竞争力,而且档租每个月4000多元,算下来赚不到多少钱。就在这时,一名曾经联络过的客户找到了他,请他设计一款化妆品包装。左保亮这才发现,原来这里藏着更大的商机。“因为服装辅料那一块,别人做得比我们早,别人比我们专业,我感觉那边的话有些东西拼不过别人,然后后来在兴发广场这边慢慢地熟悉这边的包装盒,后来通过介绍朋友,然后我感觉还是很有潜在力的,所以我就把那一个火车站那边的档口搬到了兴发广场这边来,通过朋友然后档口的宣传,这样子突然之间业务猛增起来。”
靠着朋友多、客户广,左保亮的生意逐渐有了起色。订单不愁了,生产这头又遇到了问题。左保亮没有自己的工厂,订单前脚拿了,后脚却找不到工厂生产;答应了客户交货,货却赶不出来,左保亮连连叫苦。想把生意稳在手里,必须有间自己的厂!“因为一年有两次美博会在那个时候他们接到单以后,基本上一做就要做几个月。客户给我下单以后,我也是在说实在的到外面去找别人加工去做,也确实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说时间方面或者质量方面,自己没有工厂就把控不到,这样子下去的话客户就会流失。所以我就想到了弄一家自己的印刷厂,然后这样子的话对自己也有保障,对客户也有保障。”
2015年,左保亮先是在广州市海珠区,以参股的方式开了厂,2017年又把工厂搬到了白云区。工厂越搬越大,资金压力也更加重了。刚搬迁工厂那会儿,每个月贷款利息就有10多万元。但左保亮把压力当动力,比以前更加拼,起早摸黑找客户。
随着对生产工艺的严格要求,左保亮的产品质量上了大台阶,生意也蒸蒸日上。从一台机,两台机,再到三台机;从四开小尺寸到对开大尺寸;从四色到七色,左保亮的工厂像“开了挂”,生产能力越来越强。
回想初到广州,左保亮打破脑壳都想不到能干出如今这番事业。那时,他的愿望不过是找份工作,养家糊口。岁月没有辜负努力,他开过两个档口,如今办了一家印刷厂,单是厂里员工就有30人。在老家和广州都买了房,小孩也在这边读书升学。有了自己的工厂,有了稳定的收入,左保亮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在为自己的小康生活奔跑的同时,左保亮不忘提高思想认识,2010年,在兴发广场开档口的时候,左保亮就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在2011年入了党。左保亮经常以党员志愿者的身份参加活动,帮助外来务工人员。
(参加三元里街道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