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上,听到急促的广播求助,他挺身而出及时伸出援手;急诊室里,每次惊心动魄的抢救,他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坚守岗位,连续奋战守护生命。他的身影是温暖,他的善行是安心。他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诊科医生罗文元,一位暖心的90后“大白”。
罗文元在执信中学开展心肺复苏技能培训。
同车乘客“掉下巴”,及时援手施救
2019年9月1日,结束休假的罗文元从老家昆明乘坐开往广州的高铁,准备赶回医院值当晚的夜班。突然,列车广播里传出急促的求助:“请问车上有没有医生,有患者需要帮助,请迅速前往7号车厢……”作为一名急诊科医生,罗文元毫不迟疑地往7号车厢赶去。
到达时,罗文元看到数人围着一名女乘客,此时她已言语不清,口角歪斜,不时恶心呕吐。“我第一反应是这名女乘客中风了。”罗文元回忆,不过经过对乘客的体查和对过往病史的询问,罗文元快速判断这位女乘客是“掉下巴”了。
女乘客说她之前有过掉下巴的经历,这次打了个哈欠下巴又“掉”了。罗文元及时安抚乘客情绪,表示可以帮她进行手法复位。他随即从乘务员那里要来手套,伸进这位乘客的嘴里进行复位。但由于该名乘客十分紧张和焦虑,面部肌肉僵硬,第一次尝试复位失败。“当时列车到达该乘客目的地还需两个半小时,最近一站也需要1小时。第一次复位失败让她变得十分激动,很不舒服,还有呕吐的症状。”随后罗文元再次尝试帮助她复位。
他一边叮嘱乘客坐稳,头部紧靠墙壁,一边戴好手套并在拇指上缠上纱布,以保证手指的抓持力以及复位效果,趁着列车乘务员与乘客交谈转移注意力的瞬间,他突然发力牵拉下颌骨并快速将关节复位成功。随后,罗文元给患者进行了简单的关节固定,说明后续注意事项,叮嘱其要到医院作进一步治疗。这时,女乘客突然起身往罗文元口袋塞钱以表感谢,罗文元婉拒后便默默离开了。“当时听到广播本能的反应就是作为一名急救医生,我应该站出来出手施救,能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别人,我非常开心。”罗文元说。
急诊科里争分夺秒,练就特殊思维
出生于1993年的罗文元是医院新生力量的代表,2017年,他来到广州,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他选择了每天都要争分夺秒的急诊科,与死神赛跑抢时间就是他的工作日常。在急诊科内,常常出现惊心动魄的救人场面——止血包扎、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电除颤、洗胃、血液透析等等,每一项急救操作都至关重要,医护人员需要团结协作,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罗文元表示,每一名急诊患者的病情都很“急”,尤其是患者亲友内心的急切程度更为突出。因此,急诊生活也练就了急诊科医生特殊的思维——先救命,再治病,动作要迅速,态度要客气。“记得有次科室三个重症病床一个接一个地抢救,与病人家属沟通都是边走边讲,或是在救护车上就提前沟通知情。我们来不及悲喜,因为还有更多的生命在等着我们。”罗文元说。
在急诊科,病人的病情变化存在很多的可能性,一念之差就可能误诊,稍有迟疑就可能导致病情延误。因此,罗文元在诊断时,总是尽可能想出各种可能的诊断,避免误诊。
“不久前接诊了一名患者,才20出头,症状是恶心呕吐。通常会判断是急性肠胃炎,但是她月经不正常,准备给她做早孕排查。但刚让患者躺到抢救床上,其身体各项指标显示已十分危急。”罗文元说,这名病人应该不是胃肠炎,高度怀疑其“宫外孕”。经过对症抢救和治疗,患者血压仍不稳定,最终收住ICU治疗。由于该患者从入院到ICU一直都是清醒的,家属并没有意识到情况的危急,医护人员做了很多工作家属才同意入院。幸运的是,经过多学科诊治,这名患者最终康复出院。
像这样的突发状况,常常在急诊科上演。罗文元表示,对于患者的各种情况,医生们必须再三鉴别,密切观察,监测病情变化。“面对生命的离去,我们常常会聚在一起讨论,要是院前有人给他做心肺复苏或者早点做预防,结局会不会不一样。”罗文元感慨。因此,近年来,广医三院急诊科也在学校、社区等地开展急救知识的普及,罗文元积极担任科普老师,教授大家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让更多的人在关键时刻能够自救或帮助他人。
忙时一天出车15趟
努力守护生命
除了院内的抢救治疗,院前120出车也是急诊科工作的重要内容。“曾有段时间经常出车,几乎患上‘吃饭恐惧症’。那时没有吃过一次完整的午饭,单天出车最多时有15趟,一整天不是在抢救病人,就是在抢救病人的路上。”罗文元坦言,虽然嘴上喊苦,但却痛并快乐着。每当看到病人恢复,听到病人的一声“谢谢”,他就会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在罗文元看来,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作为急诊科医生,就算不能创造奇迹,也要拼尽全力拯救生命。
与专科到点下班不同,急诊科24小时从不“打烊”。急诊科的白班是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半,夜班是从下午6点半到次日早上8点。“夜班最难熬,一整晚下来平均要看五六十个病人,忙的时候就连上厕所都要见缝插针。为了少上厕所,我们尽量不喝水,周末和下班时间段患者会明显增多,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连轴上完一次夜班,会觉得身体‘被掏空’。”罗文元说。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罗文元更加忙碌。疫情期间,广医三院也设有隔离观察病房,荔湾区的疑似病例都要到该院进行排查、隔离。原本打算春节回老家的罗文元放弃休假留守广州,成为此次战疫“逆行者”的一员,近一个月来始终坚守岗位一线。作为“90后”,他不惧危险,勇挑重担,每天在隔离观察病房忙里忙外,像战士一样守护生命。
有医生说,急诊室就是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经历各种争分夺秒、生离死别,不仅苦累,而且风险大,万事皆有可能。但在罗文元看来,正是因为紧张和不可预测的各种突发状况,才锻造急诊科医生独当一面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