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河南永城的农民李敬斋因车祸导致股骨头坏死,千里迢迢来广州求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袁浩主刀将其治好,并为其垫付医药费。19年后,年届八十的袁浩与妻子身患中风,李敬斋夫妇再次南下广州,无微不至照料恩人。直至2011年袁浩病逝,李敬斋夫妇依然遵守承诺,照顾袁浩妻子至今。
知恩图报的事迹经中央、各大省市媒体报道后,李敬斋一时间成了众口相传的道德模范。面对褒奖和荣誉,这位朴实的农民显得异常低调,话不多,也没讲大道理,唯一重复的话就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袁教授对我有恩,得报。”
19年前求医受恩
1989年,李敬斋在河南开封一家货运站当搬运工,一次外出送货出了意外,左腿被化肥砸成骨折。由于家庭贫困,李敬斋没有及时就医治疗,不久后被确诊为股骨头坏死,面临失去行动能力、终身残废的危险。听闻袁浩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专家,李敬斋变卖家中牛羊粮食,带着辛苦筹得的3000多元,于1990年和妻子梁桂英南下广州就医。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当时已成立研究股骨头坏死的重点专科,袁浩因医术精湛,声名远扬。他提出采用多条血管束置入术对患者进行治疗,辅以活血祛瘀、补肝益肾的中药促进坏死部位修复,改善血运。看到不少患者被治好,李敬斋心中重燃希望。
可这希望,很快被高昂的医药费击碎。当时仅住院押金便要1万元,而万元户在河南农村还甚为稀少。窘迫的李敬斋扔掉手中的拐杖,“扑通”一声跪倒在袁浩面前,恳求其帮忙。袁浩连忙扶起李敬斋,答应替他想办法。
袁浩随即找医院说情,为李敬斋争取到费用减免,并主刀为其治疗。袁浩还为梁桂英找到一份临时护工的活儿,方便梁桂英照顾丈夫,又能挣些生活费。李敬斋夫妇感激至极,悄悄把一个装着500元钱的红包塞到袁浩的一本书中,没想到术后第三天,袁浩妻子前来探望,退还了红包。
出院时,李敬斋还欠着1000多元医药费,夫妇俩提议留在医院打工还钱,却被袁浩告知所欠医药费已被减免,还将两张火车票塞到他们手上。多年后,李敬斋偶然得知,那笔医药费并没有被减免,而是袁浩悄悄为其垫付了。轰隆隆的火车将李敬斋夫妇带回河南老家,却带不走李敬斋对这位温厚慈祥的老教授由衷的感激和挂念。
19年后知恩图报
2008年9月,袁浩妻子中风,生活不能自理,子女因工作繁忙无法照顾。李敬斋夫妇得知后,随即踏上列车,奔赴广州照料恩人。到了广州后,梁桂英全天陪护袁浩妻子,李敬斋则在附近养老院当清洁工。次年5月,袁浩中风,李敬斋辞去工作,全心全意照顾起袁浩。
为了照顾好恩人,近60岁的李敬斋从零开始学习护理知识。每次医生做检查时,他都拿出小本子,一一记下医生吩咐的注意事项。看到袁浩每晚因肌肉收缩痉挛,疼痛得难以入睡,他就跟着医生学习按摩,先在梁桂英身上试验,学会了才为袁浩按摩。
每天早上5点多,李敬斋便起床帮老人洗漱抹身、端茶送水。到了下午,李敬斋便陪老人念唐诗,哼《东方红》、《国际歌》等老歌,既为老人解闷,也助于恢复语言能力。一有空,李敬斋就会带老人出门散步,看到什么就教他说,“蓝天、白云、飞机、汽车”,有时也一个个念阿拉伯数字,“1、2、3……”医院家属区住着很多熟人,袁浩虽然吐字不清,但每次都会跟别人聊上几句。
照料中风病人的日子辛苦枯燥,但李敬斋坚持下来了。他并非后顾无忧,父母年逾八十,母亲患帕金森综合症多年,还有哮喘、脑血管疾病,父亲则轻度老年痴呆,全靠患小儿麻痹症的弟弟照顾年迈双亲。说到这里,李敬斋满脸愧疚。2010年,李敬斋的二儿子脑出血,正逢袁浩重病入院,李敬斋寸步不离守在袁浩身旁,无法回去照顾儿子。
直到2011年,袁浩病逝,李敬斋夫妇遵守承诺,照顾袁浩妻子至今。李敬斋坦言坚持下来不容易,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袁教授对我有恩,照顾他们是我想到的最好的报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