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典型人物

石马桃花香飘四季——当代作家陈残云

2021-06-24 15:03:28 来源:白云区融媒体中心

  建国前,广州市郊一些村镇在春节期间有放花炮的习俗。花炮爆响后,当地的孩子就去抢掉到地上的炮头,据说捡到炮头的孩子读书会得第一。有一年春节,石马村放花炮,花炮高高地冲天爆响,炮头正好落在一个少年面前。这个顺利捡到花炮头的少年,后来成了中国文坛上的知名作家,他就是广东省原作协主席,中国作协名誉委员陈残云。

  陈残云(1914年2月29日—2002年10月2日)原名陈福财, 1914年2月29日出生于白云区新市镇(原广州郊区)石马村一个贫农家庭。他的三个哥哥先后去了马来亚谋生。福财小时在农村种地、放牛。8岁开始入村私塾和乡村小学校读书。

  1929年春,福财在六哥的资助下进广州八桂中学读了一年半中学。后来六哥无法资助他读书,1931年安排陈福财到香港白铁铺当了4年店员。这期间他读了郭沫若、冰心的新诗,茅盾、巴金等人的小说,不自觉地受到了新文学现实主义因素的影响。

  1935年,陈福财因所在的铺子倒闭而失业,他考入了广州大学,接触了一些进步同学和朋友,思想起了变化。他爱上了新诗,参加了《艺协》诗歌组,拥护共产党,要求抗日救国,从此走进了革命的行列。他参与创办《今日诗歌》的筹备工作,《今日诗歌》停刊后,他又参加《广州诗坛》的编辑工作。《广州诗坛》后改名《中国诗坛》(广州沦陷后停刊),陈残云由此与周钢鸣、林林、司马文森、黄新波、雷石榆、郭沫若、茅盾、夏衍、黄药眠等人相识。这期间,他先后在报上发表作品,并开始使用笔名陈残云。“残云”二字出自杜甫的诗《重题郑氏东亭》末两句:“向晚寻征路,残云傍马飞。”陈福财喜欢诗中的意境,喜欢那种淡淡的孤旅情怀。从此“陈残云”便成了他的笔名,后将它作为自己的名字沿用至今。

  1941年秋,在夏衍的介绍下,陈残云到了新加坡,在新加坡受到文化前辈胡愈之等人的关怀,结识了一批年青的进步文友,写了些诗文,发表于《南洋商报》。太平洋局势紧张,他到了马来亚探望哥哥。日寇发动南侵,马来亚沦陷,他在兄长铺子里住了两年多,饱受了顺民之苦。1943年10月,他在同学的帮助下,偷越马来亚国境,进入泰国。几经周折,历尽艰险,越过老挝、越南,跨过死亡线,回到祖国。1944年1月到达桂林。

  在桂林,陈残云先后在由田汉等人组织的“桂林文化界抗敌工作队”任队长,在李济深的警卫部队当政工队长。1945年6月,受李委派到东江纵队向中共中央请示工作。7月在东纵司令部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将中共中央的指示和周恩来的电台呼号带回。

  日寇投降后,陈残云回到广州,与李章达、张文、黄药眠等同志搞民盟工作,任民盟南方总支部组织部副部长。与司马文森合编《文艺生活》月刊,与黄宁婴、陈芦荻等同志复刊了《中国诗坛》。这期间,创作了第一个中篇小说《风砂的城》。

  1946年6月,《文艺生活》被国民党封闭后,陈残云到香港,在香岛中学当教师,继续搞民主运动和文艺运动。他在《大公报》上与黄秋耘合编《青年周刊》,与章泯合编《电影周刊》。这期间,他创作出版了中篇小说《南洋伯还乡》、《新生群》,短篇小说集《小团圆》。电影剧本《珠江泪》。

  1950年,陈残云回到广州,任华南文学艺术学院秘书长。并先后参加保安、云浮两县的土改,任土改队长和区委书记。土改后当了专业作家,发表中篇小说《山村的早晨》和《喜讯》。1954年继续深入生活,再到保安县委挂职县委副书记,兼县边防办副主任。与李英敏合作写了电影剧本《椰林曲》。1955年调回广州作协到广州市公安局挂职办公室副主任,创作了反特题材的电影剧本《羊城暗哨》。

  1958年,陈残云到东莞任县委副书记。两年后回到广州,创作了长篇小说《香飘四季》,1963年2月由作家出版社和省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1959~1960年,还写了《珠江岸边》、《沙田水秀》、《水乡探胜》、《竹棚佳话》等散文和一些短篇小说,发表在《红旗》、《人民文学》、《人民日报》、《作品》和《南方日报》等报刊上。这当中曾访问了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写了一些访问记,都收集在散文集《珠江岸边》里(作家出版社1962年4月出版)。

  1962年与蔡楚生、王为一合作,写了电影剧本《南海潮》。1963年,受文化部委派,再访阿尔巴尼亚,与阿作家合作,创作了大型纪录片《并肩前进》;后又选编了诗集《粤海新诗》;写了电影剧本《故乡情》,发表于北京的《电影创作》;又和方荧合作将《香飘四季》改编为电影剧本,发表于长春的《电影文学》。1965年与黄宁婴、望江南完成粤剧剧本《粤海忠魂》的创作。《故乡情》和《香飘四季》两个电影本已开拍,在“文化大革命”中成了“毒草”而停拍。陈残云被诬蔑为陶铸的“黑秀才”遭批斗,送干校“改造”。1971年调回省革委会文化组,挂名当了创作室副主任。

  “文革”后,陈残云与黄宁婴、望江南合作的粤剧《粤海忠魂》获得新生,经修改后,由广州市粤剧团演出,剧本于1977年发表于《广东文艺》,1978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改革开放以后,陈残云精神振奋,创作热情重被激活。1978年,他创作了土改题材的长篇小说《山谷风烟》,1979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和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又创作了华侨题材的长篇小说《热带惊涛录》,1984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1983年,花城出版社出版了《陈残云自选集》。同年,陈残云与杜埃、秦牧等人一起创建了广东省归国华侨作家联谊会,团结了一大批归侨、侨眷作家,为繁荣华侨文学作出了贡献。

  陈残云为人谦虚朴实、正直忠厚,待人真诚亲切、平易近人。他曾任全国文联历届代表,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历届代表,省作协副主席、1985年1月任省作协主席;中国友协广东分会副会长;省人大四、五届代表,省政协二、三、四届委员,五届常委;中共十三大代表;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顾问。2001年12月,中国作协第六届第一次全委会议决定陈残云为中国作协名誉委员,给他颁发了证书和金质奖章。

  陈残云是多产作家,创作成果丰硕,作品形式多样,从诗歌、散文、小说到粤剧剧本、电影剧本,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出版的著作、作品集多达26部,300多万字,可谓著作等身。他的中篇小说《风砂的城》曾被香港评论家视为成名之作,他的长篇小说《香飘四季》、《热带惊涛录》和电影剧本《珠江泪》、《羊城暗哨》、《南海潮》曾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反响,其中长篇小说《香飘四季》在上世纪60年代被列为全国几十部重要作品之一。《香飘四季》充分展现了“珠三角”咸淡水交界处所特有的刚柔相济、内柔外刚之美,那一群有浓郁地域风貌的活生生的人物,为中国当代人物画廊增添了一群不可替代的南国水乡新型农民的典型形象,从而也奠定了这部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2003年初冬,东莞人民在麻涌镇文化广场中央为陈残云立起了一尊半身雕像,以此缅怀这位歌颂过他们的作家。东莞人民已把《香飘四季》作为自己的名片,他们认为《香飘四季》这个名字已和麻涌水乳交融,血脉相连,她作为麻涌的象征和文化符号,继承和发扬了麻涌内在的文化精髓,已经成为麻涌气质的一部分,不可或缺,亦不可复制,由此可见《香飘四季》的艺术魅力。此外,陈残云的晚年力作《热带惊涛录》于1986年获广东省第二届鲁迅文学奖。陈残云不愧为一位遵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文学大师,不愧为岭南文艺的当代代表之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他是广东省文坛的骄傲,也是白云区的骄傲!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