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和街握山社区,有一对特殊的“父子”,他们虽为甥舅,但情融血脉,关系胜似父子。整整一万三千多个日日夜夜,“儿子”梁积文都会亲自安排舅舅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小到夹菜盛饭,大到看病求医,冬天购置棉服,夏天铺好凉席……三十八载,从搭着他的肩到牵着他的手,梁积文用自身行动言传身教,默默无闻地传递着“孝老爱亲”的火炬,让这种精神照亮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近日,梁积文被评为2016年第四季度白云好人。
舅舅就像自己亲生父亲一样
今年48岁的梁积文,是一名装饰工人,他个头不高,身材偏瘦,脸颊略黑,不善言辞,但在邻里间,口碑极佳。街坊们都说,他是个热心肠的人,谁家有事,都愿意挺身帮忙。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独身一人照顾孤寡舅舅多年,用他坚韧的毅力和细腻的孝心,默默撑起了一个不甚完美的家。
1979年,梁积文家里环境不太好,母亲将只有10岁的他,送到在广州教书的舅舅的家里寄养。“那时候,舅舅刚离婚,膝下无儿,家里只有我们两个人一起生活。”梁积文说,舅舅是小学老师,教学任务重,所以他很早就学会了分担各种家务。因为家里没有女主人,一放学,他就会回家帮忙做饭。
在梁积文的印象中,舅舅每天都会检查自己的功课,帮忙收拾第二天的行囊,关心自己的生活起居等。可一旦做错事情,舅舅也会毫不留情地拿起鞭子教训自己。
“小时候比较叛逆,心里还是有怨气的。”梁积文说。当舅舅某次有意无意问起:“小文,你说你是叫我舅舅好呢,还是爸爸好呢?”当时梁积文就赌气地说:“当然是舅舅啊!”长大后想起这事,梁积文觉得十分愧疚,其实在他心中,舅舅已经像父亲一样。虽然嘴硬,但梁积文对舅舅的关心可谓无微不至,每天从穿衣开始,到衣食住行,几十年如一日,毫无怨言地赡养照顾。
如今,梁积文的舅舅已85岁,退休近30年。从小就到舅舅家住的梁积文,对年迈的舅舅照顾得比亲生父母还上心。他常说:“舅舅早年和婶婶离婚后,这么多年一个人,也没有一儿半女,生活十分孤寂,不能让舅舅的老年生活再有不快,我就是舅舅的儿子。”
去年某天,舅舅早起,不小心在厕所摔倒。梁积文紧急将老人送到医院,当时第7、8条肋骨有摔裂,行动不便。于是,梁积文每天都帮舅舅穿衣洗漱,擦拭身体,换洗衣物。因为突发意外,舅舅脾气变得暴躁,梁积文便悉心开导,一有空就和他说话,好言安慰。适逢晴天,他总会将舅舅背到院子里的躺椅上,陪老人晒太阳、聊天,逗老人开心。在他的精心服侍下,舅舅的精神也好了许多,心境渐渐平和,不再乱发脾气,也开始体谅梁积文的不易。
外甥独揽照顾孤寡老人的责任
多年来,梁积文对舅舅的起居饮食都十分用心,只要他在家,都会用心准备两人的晚餐。舅舅嗓子不好,晚上经常咳嗽。虽然知道是老毛病,但一听见咳嗽声,梁积文醒来的时候都会到舅舅屋里看一眼,有时候帮忙擦痰漱口,宁愿自己辛苦点,也要让舅舅睡得更舒服一点。
如今,梁积文在外的工程越做越大,常年在外奔忙,因为不放心舅舅一个人在家煮食,便将老人送到附近的白云职工医院长者饭堂吃饭。由于舅舅腿脚不是很利索,出行都要拄着拐杖。梁积文特地买了一辆新的电单车接送老人家,为了让舅舅坐得舒服,他还在车后座垫了软垫。“早上7点左右送过去,傍晚6点多再接回来,舅舅在饭堂解决早餐、午餐问题。”梁积文说,因为很多工程都在花都,经常要来回赶时间。
尽管梁积文用心用力,但现实仍然困难重重。有一次,工程队接了一单广州市外的工程,梁积文连续一周都不在家,离开前,他千叮万嘱舅舅不要乱跑,准时到长者饭堂吃饭,为此还特意与长者饭堂的社工打了招呼。
“我每天都会打电话确认,都没什么问题。当工程结束,回到家那天晚上,舅舅却不在家。”梁积文回忆,当时是晚上6点半左右,他以为舅舅可能是出去闲逛,回来晚了,便在家等到8点,结果还是不见老人的踪影。
梁积文急了,打电话给长者饭堂,对方说老人家已经离开。询问邻居,也没有人见过老人。梁积文只好到街口去等,一直等到8点半,还是不见老人回来。梁积文没有办法,只好到当地派出所报案。焦急不安的他拨打了所有朋友的电话,在街口寻找、等待。直到当晚9点半,老人才回来。
“那次实在是让我很担心。”对此,梁积文略显无奈。老人家性格执拗,越老越不愿意听自己的话。此后,梁积文尽量不接离家太远的工程,保证在家照顾和接送的时间。“事业可以慢慢做,但是舅舅只有一个,我不照顾他,谁照顾他?”梁积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