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典型人物

广药大附一院战疫记|“老兵”谭杰:为了岁月静好不屈“逆行”

2020-08-19 11:48:34 来源:广州日报客户端

“一切为了岁月静好,空城下不屈的逆行。”就像谭杰所写的那样,危难之际,一位位医护人员义无反顾的负重“逆行”,是为了守护我们的岁月静好。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8.19医师节来临之际,感谢每一位为战“疫”拼过命的白衣“战士”。感恩有你,山河无恙!

非典“老兵”:

这个时候去武汉我义不容辞

今年56岁的谭杰,是一名17年前抗击过非典的战疫“老兵”。

年初二,医院接到广东省卫健委要组建援鄂医疗队的通知,有着20多年的管理经验和多年的呼吸与危重症临床救治经验的谭杰第一个报了名,2月7日,他带领11名广药附一院队员迅速驰援武汉。

“我长期搞呼吸与危重症临床救治,又有非典的救治经历,而且还是党员,这个时候去武汉我肯定义不容辞。”很快,他被任命为广药附一院赴湖北医疗队临时党支部支部书记、队长。

“妈,我要去外地出差一段时间,很快就回来。”出发前,他去向瘫痪在床的80多岁母亲告别。怕母亲担心,一如17年前瞒着父母北上抗击非典一样,他对赴武汉抗击疫情只字未提。

队长谭杰与瘫痪在床的母亲告别,毅然奔赴武汉抗疫“战场”。

“穿上白大褂,我就得尽量去救死扶伤,相信父母也可以理解我。”援鄂期间,他发生血尿,回到广州才做检查,家里人是看了后来的报道才获知的。而在此时间,他儿子手术、父亲病重,家人为了让他安心救人也都瞒着不讲。

“硬核老谭”:

有他在,队伍就稳了

刚到武汉时,谭杰几乎每天都是连轴转,最忙的时候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他原本腰就不好,可他身先士卒,和队员们一起搬运一百多箱行李物资,队员们都戏称他为“硬核老谭”,说“有他在,队伍就稳了”。

医疗队住的地方离医院比较远,队员们每天都要提早1个多小时坐交通车上班,一来一回要耗2个多小时之久。对于每天高强度工作的队员们来说,休息时间是极宝贵的,并且公共交通车也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身为医疗队的总协调人,谭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为了帮队员们争取更多的休息时间,上下班路上能够更加安全、舒适,谭杰多方联系,不到两天便借调到四部通勤小车,解决了大家上下班的交通难题。为了规范车辆管理,保障出行安全,他很快便制定出严格的车辆使用管理措施,做好车辆排班,确保车辆使用的每个细节落到实处。有了自驾车,队员们上下班更加便捷、舒适和安全,也增加了近1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当时,由于交通管制,武汉市区有很多路段是封路的,为了确保队员们准时到达医院交接班,他冒着寒风细雨亲自“踩点”研究道路情况,手绘了线路图交给每一部车的司机。

“手画线路图,是为了大家能平安早点回到酒店。他们能多一分钟休息,我心里就多一份欣慰!”谭杰说。为了确保安全,晚上10点,车辆回到酒店后,谭杰让下班的队友赶紧回去休息,自己便开始对全部车辆进行消毒,从门把、方向盘、座椅……每一个细微之处都不放过。

战疫先锋:

争分夺秒救人,生病吃药硬扛

驰援武汉期间,谭杰带领的广药附一院医疗队与广医一院钟南山院士团队、中大肿瘤医院等多家医院组成广东支援武汉协和西院ICU医疗队,合力救治感染新冠病毒的危重患者。

在那段与病魔“抢人”的日子里,即便是凌晨,武汉协和西院ICU病房里也灯火通明,随时都有紧张的抢救在进行。

“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面对陌生的传染病,明知有危险,我们每一名队员仍不顾自己安危地冲上去,没有人退缩。”为了保证每位队员的安全,谭杰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管理纪律,要求大家每天都要必须在群里汇报身体状况;穿防护服进舱,17道流程必须互相提醒,一道也不能少,不能让任何一个人受到感染。

厚厚的防护服下,汗水在慢慢渗透,护目镜上的水雾起了一次又一次,鼻子无法顺畅呼吸,耳根被压得生疼。但只要踏进隔离病房,谭杰和他的队友们眼里便只有患者,交班、查房、会诊、病例讨论,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诊疗方案,与焦急的家属沟通……在驰援武汉抗疫的日子里,56岁的谭杰作为医疗组长,经常身穿厚重的防护装备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连续几天出现血尿,依然坚守第一线。

“我必须扛下来,跟团队一起并肩作战。”他和团队争分夺秒救人,痛了便吃点止痛药,晚上睡不着就吃安眠药。

广药附一院医疗队为危重症患者成功拔管。

经过多天来不断地摸索和调整治疗方案,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严密观察和精心治疗,在钟南山院士团队的指导下,以他为大组长的武汉协和西院ICU救治工作组成功为十余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拔管脱机,助他们脱离了生命危险。其中,收治年龄最大的一位79岁的危重症患者也成功拔管,转危为安。

“您的双眼就是我们心中最灿烂的阳光!这一刻,所有的艰辛付出都值得了,所有的疲惫都消失在九霄云外。”谭杰在战“疫”日记中动容地写道:我们不是生命的制造者,我们只是努力延伸“生命卷尺”的接力人。

谭杰所带领的广药附一医院“战队”,在武汉协和西院ICU奋战了61天,直到4月8日,武汉“解封”那天才踏上归程回到广东。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潘英媛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李津




链接

四篇日记定格刻骨铭心战“疫”片段

驰援武汉期间,谭杰在战“疫”的间隙,用手机敲下了几篇日记,定格了一个个刻骨铭心的战“疫”片段——

战“疫”日记1:

武汉,您的坚强鼓舞着我(2月18日)

武汉,一个曾经饱经抗战磨难的地方,一个奋斗中成长的地方,一个烙印着辉煌的城市。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这座城市陷入了艰难。来到武汉已有十天,我深深地被武汉的坚强感动。

我们住的酒店离工作的协和西院很远,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酒店一直想方设法给予我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在我们每天上下班经过的交通路卡,交警们不管风吹雪打都坚持执行任务。当知道我们是广东医疗队的时候,他们情不自禁地向我们敬礼。出于感谢,我特地从自己的生活物资中匀出一部分送给他们,以表达我们广东医疗队对他们的谢意。

在医院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中,武汉协和人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们。重症室的吕政医生和曲护士长等已经顽强奋战了一个多月。为了更好地投入工作,也为了不影响家人,吕医生自己在医院附近租了房子,两个很小的孩子根本没时间照顾。吕医生每天总是主动扛起最累最危险的活,他总是说一句话“广东医疗队给我们莫大的支持,我们本院的医护人员更应当冲在第一线”。曲护士长也是,每天很晚了还能看到她任劳任怨的身影。责任已经让他们忘却了恐惧和疲惫……

忙碌的日子里,这样的感动比比皆是。每一件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深深地感受到在疫情面前中国人的团结。《您鼓舞了我》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歌,其实,这场战“疫”的胜利离不开大家的相互包容和鼓舞,而我们也一直在感恩和鼓舞中努力。期待春暖花开之时,我们再度携手,为这座城市重新腾飞欢呼。

战“疫”日记2:

您的双眼是我们心中最灿烂的阳光(2月23日)

驰援武汉不知不觉已经两周多了。我们在住地和医院之来回穿梭,记不起今天是星期几,但每一个队员心中都渴望着阳光——希望看到危重症患者睁开双眼、早日脱离危险。

在武汉协和西院ICU救治急危重症患者,我们团队的成员来自广州多家医院。虽然面对着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疾病、陌生的队友,但大家都有强烈的责任感,肩负着广东省医疗队和各医院交付的使命,在很短时间内便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

“稳住了才有希望!”这是我们团队的“战友”们一直相互鼓励和提醒的一句话。

经过不断的摸索、调整治疗方案,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对所有患者进行严密的观察和监护,近日,我们终于迎来了曙光——继前两天一名患者成功拔管之后,我所负责的三组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在钟南山院士团队、广医一院张挪富副院长和徐远达主任的指导下,昨天有一名患者成功拔管,今天又有两例成功拔管!

“您睁开的双眼就是我们心中最灿烂的阳光。”看到危重患者一步步好转,睁开了双眼,我们所付出的艰辛都值了!

战“疫”日记3:

生命的卷尺(2月28日)

驰援武汉不知不觉已经迈过了三周,每天的我们都是在酒店与医院间穿梭,两点一线。但生命的起止却犹如那弯曲不平的道路,滚滚的车轮如同没有停息的卷尺,在颠簸中丈量着生命……

其实,没有一名医护人员会把自己当成被讴歌的“逆行者”,没有一个人会为了成为英雄而成为英雄,大家只是默默地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埋头工作。

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难免会对战争有着恐惧和好奇的心理,一旦参与其中,相互间的关爱和鼓舞,将会以一种精神焕发斗志,变得无所畏惧。尤其是看到一个个因我们的付出而被拯救的生命,一种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去挽救,每一个背影都值得我们去尊重,每一个脚步都值得我们去聆听;在这里,没有拥抱,没有握手,只有泪眼中流露出来的感恩和鼓励。我们不是生命的制造者,我们只是努力延伸生命卷尺的接力人。

战“疫”日记4:

“钢铁战队”,满月中的坚守(3月7日)

虽然,人生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伴行者,但一份蹉跎岁月的经历,一份勇往直前的参与,一份义无反顾的前行,一段生死与共的友情,足以让一生的平凡留下不可磨灭的回忆。

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生生死死的面对。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着白衣的纯洁,用弱小的身躯托起万家安康的重任。

一个月,只是一张日历的翻动,一个月,只是朝起夕落的轮转。但这里的一个月,却是不朽精神的诞生,是一段与死神决战的岁月。

满月了,相互间的眼神多了一份感动,多了一份励志,多了一份不舍。我们广东协和西院重症医疗驰援队五十七名战友融合成的“钢铁战队”向祖国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整个战队目前零感染、零差错,零意外。抢救成功率节节攀升。3月5日,团队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疫情防控先进集体称号。这对于战队全体成员,无疑是莫大的鼓励。但不到最后的胜利,我们的战队仍将一如既往勇往直前,为一片净土的重生浴血奋战。

作者:翁淑贤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