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典型人物

朱福昌:一心一意做好驻村工作

2021-06-16 04:45:46 来源:白云区融媒体中心

  

     从2010年开始,白云区从全区16个街镇中遴选出了一批优秀干部,到定点帮扶的大埔县大东镇、西河镇、高陂镇的16个贫困村实施扶贫开发“双到”帮扶。近三年来,全体驻村干部坚决按照“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方针,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如今,我区定点帮扶的贫困户脱贫率达100%,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超过10万元,实现了省、市要求的扶贫开发预期目标。这些成绩凝聚着全体驻村干部的辛勤汗水,充分展示了我区驻村干部的奉献、进取、团队精神。自本期起,本刊将推出扶贫“双到”驻村干部系列报道,用文字记录他们对奋战在“双到”工作第一线的无悔和诚恳,深深感受他们的美与善。

  2010年,石井街教育事务管理中心主任朱福昌被派驻到大埔县大东镇坪山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一干就是三个年头。三年来,朱福昌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但他从不气馁、不退缩、不放弃,团结带领坪山村“两委”干部和贫困户探索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如今,坪山村209户贫困户中,199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9563.38元,100%实现脱贫,130户低收入危房改造全面完成,95%农户建了新房,100%农户用上安全卫生饮用水,村村通了水泥路,装了路灯,6公里长的水渠实现“三面光”,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9万元,彻底改变了落后面貌。2010年,石井街帮扶的坪山村先后被广东省授予插红旗先进单位,被广州市和大埔县定为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示范村。2011年,坪山村接受省考核取得96.07分,名列全省第三名、广州市第二名,被广东省、广州市、梅州市和大埔县评为扶贫“双到”工作先进单位。

  与困难群众打成一片

  第一年,让大多数贫困户脱贫,集体经济得到有效发展;第二年,实现百分之百脱贫,集体经济明显提高;第三年,防止返贫,集体经济巩固提高。这是朱福昌积极配合单位制定的“双到”工作整体规划。

  为使规划稳步推进,朱福昌克服了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和工作上的困难,积极落实各项工作:把单位拨来的帮扶资金送到贫困户手中,把单位提供的鸡、鸭、猪苗和饲料、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分到每家每户去。

  每天,朱福昌白天走家串户,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解决新农合、新农保、千亩梯田旅游产业开发等工作,晚上加班加点,填写扶贫卡、撰写驻村日记、做好建档立卡、收集宣传栏、公示栏的资料图片等。为规范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他认真设计和布置扶贫宣传栏、公开栏,利用晚上到县城广告公司排版、核对。往来坪山村和县城的路途很远,但他觉得自己的工作对帮扶贫困村是有益的,辛苦一点也是值得的。

  朱福昌经常走家串户,跟贫困群众打成一片,为群众解决困难。得知贫困户杨新民的儿子杨金惶患上白血病后,他及时反映,为杨金惶送上帮扶资金2万元;发现村委前后出现山泥滑坡,他马上发动热心人士捐款帮扶,广州广雅实验学校(白云校区)董事长绍友宽捐出3万元,及时解除了安全隐患。2010年11月,西农粮食加工厂职工到坪山村收购粮食时与村民发生纠纷,他马上赶去协调,最终双方握手言欢,矛盾圆满解决。

  坚守岗位舍小家为大家

  驻村期间,朱福昌八十多岁的老母亲病重,坚守岗位的他,无法回广州照顾母亲。“母亲走的前一天,我还在坪山村带领扶贫小组成员走家串户进行入户调查,中午才匆匆赶回广州,到广州已深夜11点多了。”朱福昌回忆说,老母亲一见到他,紧紧握住他的手,眼含泪水断断续续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儿子回来了,我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第二句话是“儿子,你要好好工作,多做好事,多帮助有困难的、需要帮助的人”。

  朱福昌也正是这样做的。当看到贫困户有困难需要帮助时,他掏钱来帮扶;当看到贫困户在烈日下为农作物灌溉难发愁时,他掏钱给贫困户维修水圳;当看到留守儿童需要帮助时,他掏钱买纸笔等学习用品来帮助他们。

  朱福昌的女儿刚上小学,每次打来电话就问:“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我好想你啊!”朱福昌总是说,过几天,可还是没回去。朱福昌深知,除了自己的小家,他还有一个“大家”,他要把大爱献给坪山村最需要帮扶的群众。

  发展旅游业实现长效脱贫

  坪山村是省级贫困村。为真正实现长效脱贫,朱福昌带领村“两委”干部结合旅游资源优势,走旅游扶贫创新之路,帮扶村民种植超级水稻和油菜花,利用种植油菜花发展旅游业,鼓励农户办农家乐,把家里的菜籽油、山上采的药材、家禽等农产品卖给游客,大大增加了农户收入。仅此一项,坪山村集体经济每年可增收10万元以上。

  为帮助坪山村打造3A级旅游景区,朱福昌积极争取并得到我区、石井街的支持,投入250万元为坪山村援建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和开通环景区公路。届时,村民可到景区就业,收门票,开农家客栈,景区收入的其中一部分用于解决村民困难,保证在帮扶单位撤走后,坪山村和农户一样可以保持长期稳定收入,不再返贫。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