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2日,根据广东扶贫英模郭建南的事迹改编的电影《南哥》在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这部以《平民英雄》为海外片名的电影不仅在电影节上举行了全球首映式,获得全球展映,还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120多名发行商参加发行签约仪式,实现全球发行。该片在海外市场除了卖出可观的保底发行价,还可享受“十年分账”的“待遇”。
一部以中国乡村扶贫干部为主人公的主旋律电影为何备受发行商的青睐?一个中国“小人物”的“平凡故事”为何能引起观众强烈共鸣,并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刮起一股“平民英雄”旋风?
6月30日是广东扶贫济困日。28日,由广州市委宣传部与广州日报联合举办的“共筑幸福路,同续《南哥》情”研讨会在电影主人公原型郭建南开展扶贫工作、直至最后牺牲的地方——广东阳江阳西县程村镇荔潭村举行。电影主创团队、出品方、发行方和来自京穗两地的专家学者在重走“南哥”在荔潭村走过的路之后,以《南哥》为案例、围绕新时代新南派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进行了研讨,当地村民也在研讨会现场深情回忆了“南哥”生前的暖心事迹。
电影研讨:
《南哥》承担了文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
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主任兼《当代电视》杂志主编张德祥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
“《南哥》讲的就是党的干部到农村开展扶贫工作,这我觉得就是贴合了时代主题和时代使命”。《文艺报》艺术部主任高小立也认为,文艺作品一定要与时代同频共振,《南哥》就是如此。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林侠则认为,脱贫攻坚战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南哥》这部电影,抓住这个题材,走向海外,把扶贫经验向全世界传播,这更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也是对时代课题的“中国式回答”。
“我们的文艺创作要牢记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不当市场的奴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意写作中心主任刘海玲说,《南哥》不但传递了一种价值观,更是表达了一种文化自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广东影视剧给大家留下很深印象,就是因为反映了社会和时代特征,现在《南哥》也一样。”广东南方领航影视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学军分析,一部电影的受欢迎程度和艺术成就取决于作品人物的自我认知,是否有情感,以及要探讨人性、关注人类命运。“南哥”具备这四个特质,这就是这部电影特别打动人的地方。
南派电影美学风格塑造全新英模形象
“这部电影的导演郑华当初拉我看《南哥》时,我一听是描写广州一位下乡扶贫干部郭建南倒在扶贫岗位上的先进事迹,就心想,这类题材还能跳得出老模式吗?我有疑惑。谁知一看,大为惊喜!” 珠影一级电影文学编辑祁海说,《南哥》的思想观念、艺术观念都大胆破格,体现了广东人和广东电影人特有的个性,创造出一种特别清新的南派风格美,因而更深刻,更感人。
写扶贫肯定要写艰苦奋斗,《南哥》没有回避矛盾,但是,反映艰苦生活又容易枯燥乏味。那么,如何吸引观众?广东电影人通过《南哥》进行一次勇敢探索,再展“南派电影美学”优势。
主人公南哥是老广,并没有一脸忧郁的沧桑感。影片更多的篇幅,是突出他身上特有的广东人的热情、乐观和智慧。同时,先进人物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南哥是“暖男”,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这也是一种人性美。在遥远的山乡,他约好每天晚上10点与妻子、女儿通电话,对着手机吹口琴直播,宁静的夜,他思念远方的亲人,仿佛看见妻子和女儿都来了,美丽的月夜碧潭畔,一家人温馨团聚……
“这个电影为什么好?就是因为微观叙事。”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林侠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切口小而深,这也是海外市场接受非英语片的一个前提条件。“南哥形象的塑造,演员并没有把他无限拔高,而是非常接近生活,很踏实,让人信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意写作中心主任刘海玲说。
柔软的心灵和闪光的人性是最动人之处
“南哥”的扮演者孙洪涛自然朴实、不带表演痕迹的表演,让电影有了一种格外动人的力量。他说,“南哥”的故事,最打动他的就是那些看似平凡的暖心故事,“在村里,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提起他时都称‘南哥’,让我尤其感动。这说明他付出了很多。”
“我自己曾是军人,演了几十部电影,演的也大多数是战场上的英雄,这一次演的却是平民英雄。”孙洪涛说,在人物的塑造上,他特别在平民英雄的“可亲”方面进行了细节刻画。比如,“南哥”总是斜背着单肩包。这是因为他了解到,“南哥”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背着一只黑色、比A4纸稍大的单肩包,鼓鼓囊囊、沉甸甸的。“村民们都说,包里装的是大量的扶贫材料。”正是这些小细节,让“南哥”这个人物形象更有人格魅力。
“这部电影之所以感动观众,不是扶贫这件事,而是南哥这个人,这个暖男形象。”《文艺报》艺术部主任高小立说,南哥扶贫,在扶贫生活中找到了乐趣,找到了价值,找到了自我。而且他爱妻子、爱女儿。全片都充满了温暖,体现的始终是一种友善、温暖、和谐的人际关系。柔软的心灵、闪光的人性,这才是“南哥”最动人的地方。
亲历了《南哥》全球首映和全球发行签约仪式的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副总经理安一萌说,连她自己都没有想到,《南哥》在戛纳电影节那么受欢迎。在签约仪式上,20多平方米的房间,挤满了发行商。“《南哥》为什么受欢迎,就是因为故事和人物‘走心’。”
“南哥是一个平凡的人,为什么却能打动人心?是他的真善美。”广东南方领航影视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佳笳说。“《南哥》拍得好,发行好,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中影股份公司企宣部的嘉央桑珠也认为,在影院银幕上观众能看到的现实题材表现普通人生活,尤其是体现脱贫奔小康的电影并不多见,能有一部真实反映扶贫的电影确实难能可贵。这次《南哥》得到海外市场的认可,为电影创作带来新的思考。
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主任兼《当代电视》杂志主编张德祥总结:这部戏最大的亮点一个是有感情的“根”,一个是把快乐当成“戏眼”。首先,南哥是一个真实的人。二是南哥是快乐的,南哥的扶贫也是快乐的。他就是一位“暖男”,温暖着这么多人。
全球首映:
“黑屏”七八分钟无一人离开
电影《南哥》取材自广东基层扶贫干部郭建南的真实事迹。郭建南于2011年4月受广重集团委派,参与广州市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在他的带领下,荔潭村修通了村道,设立了助学教育基金。他一心扑在驻村工作上,因劳累过度,于2012年11月22日深夜在驻点村不幸去世,年仅50岁。
据电影《南哥》总策划唐同美介绍,当年,他从《广州日报》等媒体上看到郭建南的故事,就觉得他非常了不起。“他从广州大城市来到偏远农村,带着群众养鹅、养生蚝,修路,建立教育基金会,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说,“我自己也曾是广东省连续6年的扶贫先进工作者,我对郭建南的故事感触更深,当时我就想把他的故事拍成电影。”
“在2013年,我国还有9800万贫困人口,1000多个贫困县,也正是那一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 唐同美说,他下决心一定要把郭建南的故事拍出来。于是,唐同美带着作家多次来到郭建南工作过的荔潭村采访,最终写出了剧本。为了把电影拍出来,他四处筹钱,“卖了车,卖了三套房,负债200多万元”。几经波折,以郭建南为原型的电影《南哥》终于拍成了。
更让他喜出望外的是,在今年5月12日,《南哥》以《平民英雄》为海外片名在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举行了盛大的全球首映式暨全球发行签约仪式。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瑞士、比利时、荷兰、西班牙、英国、美国、俄罗斯、南非、澳大利亚、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中国等30余个国家的120余名发行商参加了签约仪式,近20家国内外权威媒体进行了报道。
全程参与首映式和签约仪式的电影《南哥》制片人、主演孙洪涛介绍,在《南哥》的全球首映时,由于技术故障银幕“黑屏”了七八分钟,但没有一个观众离开,大家都在黑暗中耐心等待,直到看完影片。“而且,观影完毕后,他们集体起立鼓掌,很多人眼中带泪,得知我是主演,纷纷过来跟我握手拥抱。”孙洪涛说。
重访荔潭:
南哥去世6年 村中布满他的印记
走进荔潭村,虽然郭建南已离开6年,但仍留下了南哥不可磨灭的痕迹。南哥在荔潭村的22个月时间里,为村里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沿着325国道驶入荔潭村,原本入村的路是条土路,晴天尚可勉强通车,一遇阴雨天,车轮就会陷进去。如今,这条路成了两米多宽的平整水泥路,这是郭建南生前忙活了1年多的“畅通工程”。当时没有资金,南哥就四处“化缘”。南哥去世后,这条路改名叫建南路。
带着众多专家学者“重走南哥路”的是阳西县程村镇党委委员、程村镇人大副主任吴认友。他曾是郭建南的老搭档,时任阳江市阳西县程村镇副镇长、驻荔潭村第一书记。看到电影中南哥的扮演者孙洪涛,他和村民立刻迎了上去,亲切地叫着“南哥”。孙洪涛感慨地说,村民把对“南哥”的敬爱都转移到他身上了。每次到村里,村里的老人都会亲热地拉着他的手嘘寒问暖。
在荔潭村,如今的村委会新楼和运动场是2011年8月由南哥发起兴建的。吴认友告诉记者,这里原是一座山头和一片泥地,因为荔潭村经常有台风,需要紧急避险,于是南哥便筹资建设,如今运动场由学校与村民共用。“可能在城市人的眼中,这些都是很小的一件事,但这却是村民真正需要的。”吴认友说。
阳西县程村镇主任、时任荔潭村村支书叶挺华说起电影里的南哥时感慨,《南哥》当中,骑着摩托车载着郭建南到村里到处走访的角色就是以他为原型。“认真”,是他对南哥的第一印象。“以前觉得扶贫,就是城里的干部拿着钱来给点钱,也不会真的做什么事。但南哥对工作很认真,比如他扶贫到学校,看到学生每天喝冷水,就买了饮水机;到田里工作,有的田没有水灌溉,他就想到买两台抽水机回来。”
重走“南哥”路之后,与会嘉宾回到了荔潭村村委会举行研讨会。这栋两层小楼正是在郭建南的带领下修建的。
村民追忆:
真实的“暖男”,务实的“平民英雄”
《南哥》这部主旋律电影之所以能打动人,正是因为电影对人物性格塑造,不再是传统的高大全英模形象,而是真实的“温暖”。这一点,在走访荔潭村过程中,在与村民的对话中,也是随处可见。“南哥帮我们搞农田水利建设,田里都是泥,他穿着皮鞋就往田里走,我们笑他的皮鞋变成泥巴鞋,他就脱了鞋跟我们一起干。”村民袁安家说。
在电影中,养鹅的哑姑原型是村民杨建庆。在南哥来之前,他是村中著名的贫困户,每年收入才几百元,南哥来了之后,如今一年能赚10多万元。杨建庆坦言,郭建南其实并非是个传统意义上的“老实人”,他很喜欢动脑子,非常灵活。“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南哥教我怎么养鹅。”杨建庆说,一开始,他并不相信一个从广州来的国企干部知道怎么养鹅。“没想到他后来天天早上6时就跑到我的鹅场,念叨我说鹅场的卫生不行,还买了很多书给我,最有意思的是他告诉我要买录音机,给鹅放音乐。”但出乎杨建庆意料的是,有了录音机之后,每只鹅竟然都比同期重了一斤。原来,他才知道南哥的方法是向养殖大企业温氏集团学的。郭建南还教杨建庆养锦鲤,原本运到阳江每条才卖3元,可是他带着杨建庆到广州芳村找客户,“每条卖到了9元,价钱翻3倍!”提起南哥的好,杨建庆一直停不下来。“有时候一想起来真的很心痛。”
当众人来到村民卢显益的家中,虽然浩浩荡荡二十多人,但敞亮的两层小洋楼也并不觉得挤。卢显益告诉记者,在南哥的帮助下,他才住进了这栋崭新的两层小楼,有四个亮堂堂的房间。卢显益患有胃癌,家有患腰椎间盘突出的老伴,还有两个有残疾的孩子,能让家人住上安全亮堂的房子,是他一生的梦想。以前,他家一直住着几十年前建的土坯房,矮矮的一层楼里面漆黑漆黑,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正是郭建南给他带来了政府给贫困户的2.5万元补助,帮助他盖起了新房。
90后村书记接棒
年轻血液改造农村
90后的廖里慧是荔潭村人,他从去年起,开始担当起荔潭村村委会书记。这个年轻的村书记告诉记者,荔潭村以种植水稻、豆类、番薯、花生、蔬菜和养殖鸡、鹅、鸭、猪、鱼等收入为主。如今荔潭村已经实现了全村参加医保等社会保障率达百分之八十以上,全村通电、电话、广播电视率达百分之一百,全村道路实现硬底化、水渠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他希望在自己的带领下,荔潭村能越来越好。
廖里慧的父亲曾是荔潭村的老书记,几年前因病去世。之后廖里慧选择回到了农村,从基层干部做起。他说,自己也曾外出求学打工,在中山打工时,他每月最多能拿到1万多元,平均工资也有6000多元,如今回到村里当村委会书记,工资比以前少了一大截,但他还是不后悔。
说起自己之所以下定决心回到农村,廖里慧说,这与南哥有不小的关系。他很早在外求学,很少待在荔潭村,刚回来时就发现了村里变化很大。“虽然我没有跟南哥接触过,但我父亲跟南哥共事过,我都是从爸妈那里听到南哥的故事,他们说郭建南真的很好,为村里做了很多事情。”
当然,这一切廖里慧也看在眼里,因为郭建南的到来,荔潭村改变很大,村里有了水泥路,学校也焕然一新。“我看到他为村里做的事情,了解了郭建南的故事,我觉得郭建南精神很值得我学习,我希望也能为村里做些事情。”正是出于对南哥的理解,让家人对廖里慧回农村的选择也多了几分支持。
廖里慧坦言,自己作为90后,希望为村里带来更多的新鲜血液和创新想法。“我去找过附近几条村的年轻人,希望我们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发扬南哥精神,不再只是想着离开农村外出打工,而是留在家乡贡献我们年轻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