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仔村位于雷州市松竹镇的西南部,曾是当地73个贫困村之一,也是顺德重点结对帮扶的贫困村之一。来自顺德区委区政府办公室的杨国民,被派驻到塘仔村任驻村第一书记。经过近5年的精准帮扶,塘仔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从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4000元,到2020年提高至14600多元,塘仔村的贫困户实现了100%脱贫。
产业扶贫困难重重
驻村干部迎难而上
塘仔村是远近闻名的革命老区。据相关史料记载,该村有多名先烈为革命胜利作出了贡献。然而,塘仔村地少人多,产业单一,村民年人均收入较低,村里也没有集体收入,不少村民的经济较为困难。杨国民驻村后,就立下攻坚扶贫的目标。
杨国民一开始提出发展产业的想法时,不仅遭到村民的反对,村干部也觉得行不通。因为,他们觉得产业发展困难重重,对脱贫帮助不大。
但是,杨国民没有泄气,也没有放弃。他多次与扶贫工作组、村“两委”沟通协调,寻求支持。
然而,发展什么产业、规模要有多大、如何发展等,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重重困难没有吓退杨国民,他迎难而上,开始各个击破。
由于村集体的土地少,塘仔村只能租用村民的土地来发展产业,杨国民决定与村民商量租地问题。白天村民不在家,杨国民就等晚上村民都在家的时候,挨家挨户地敲门,耐心地与村民沟通租地事宜。经过一个多月艰辛走访、谈判,村民也被他的诚恳打动。最终,村委会以每亩400元的价格租用了一大片土地,同时引入企业合作,成立了蔬菜产业基地。
创造就业机会
精准就业扶贫
有需求才有销售方向,项目才有利润,村集体收益才有保障。土地问题解决了,杨国民还要思考终端销售的渠道问题。
杨国民与扶贫干部们多次协商,决定与当地拥有多家大型超市的企业进行合作。蔬菜产业基地根据当地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农产品种植,专供各种时令蔬菜到各大超市。如今,塘仔村蔬菜产业基地已成为当地超市的特供农产品产地。
蔬菜成熟周期快、种植周期短,一般70天左右就会有收成,其间还需反复劳作,需要大量人手。于是,杨国民积极劝说贫困户到蔬菜产业基地参与务工。这样一来,解决了蔬菜产业基地人手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贫困户的就地就业问题。
此外,在杨国民的努力推荐下,还有农场聘请了贫困户担任管理员,每月2400元的工资,又为贫困户增加了收入来源。
杨国民的努力没有白费。在近一年的时间里,蔬菜产业基地共发放劳务费8万多元,解决了15名贫困村民的就业问题。
而为了让更多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塘仔村还通过流转土地,引进了有能力、信誉好的企业。
2020年6月份,塘仔村引进了有10多年种植经验的企业,企业以每亩每年2100元的租金租用了700多亩土地种植西瓜。村民在西瓜地里劳作,每天工资在100元至150元之间,光这一项目就解决了近100多人的就业问题,大大地提高了村民收入。
扶贫产业多元发展
集体经济有效增长
产业扶贫的路子走出来了,村民的收入提高了,但杨国民并不满足于此。
杨国民认为,扶贫产业需要更多元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提高村集体的收益。“蔬菜产业基地是偏向就业型的产业项目,利润空间有限,还需找准一个利润空间更高的产业加以辅助,从而巩固产业发展的抗风险性。”杨国民说。
经过多次论证,扶贫工作组又帮助塘仔村引进了投入低、零污染、高收益、低风险的养蜂产业项目。
产品质量过关,产业才能得到更长远的发展。为保证蜂蜜产品质量,需要严格监督好蜂蜜生产、包装等各个环节。杨国民介绍,塘仔村每一批次的蜂蜜产品都会经过随机抽样送到顺德区相关机构进行检测,确认合格后再推出市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说起塘仔村这几年来的变化,付出了辛勤汗水的杨国民有着一份自豪:经过近5年的精准帮扶,塘仔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从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4000元,到2020年提高至14600多元,贫困户实现了100%脱贫。
在提高村民经济收入的同时,扶贫工作组还投入了39.9万元资金,推进塘仔村街道亮化工程的建设,在塘仔村、田中央下村、田中央上村3个自然村的村心广场,以及塘仔村通往松竹镇长约1公里的机耕道路上建设了132盏太阳能路灯,让需要晚上出门的村民也能感受到一片“光明”。
杨国民介绍,今后扶贫工作组将继续落实产业、教育、就业、环境整治等工作,全面巩固塘仔村的脱贫成果,积极引领塘仔村走上奔小康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