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黄龙村仍是顺德区20个“经济发展较慢村”之一,村集体经济收入、农村人均收入、股份分红远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六年后,黄龙村摘掉“发展落后村”帽子,村集体经济和村民股份分红收入实现了倍增。2018年,该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为2.7万元,比2012年增长108%。黄涌和龙涌两个股份社股份分红分别比2012年增长了57%和106%。
六年来,黄龙村党委牢记嘱托聚精会神谋发展。黄龙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仇培东认为,“党建+发展”的模式,为村居发展未雨绸缪,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打造品牌项目、腾挪空间引入新项目,引导村民、村居开辟新的发展道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谋求新一轮大发展。
党建引领产业
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黄龙村靠近顺德水道,村内多条河涌贯穿其中,保留一定耕地与鱼塘。600亩黄涌工业区占据黄龙村中心位置,五金电器类、塑料装饰类小工厂散落其中。上世纪90年代,黄龙村正是依托村级工业区,实现从农业村到工业村的飞跃。
然而,单靠吃村级工业园区的“老本”并不能满足黄龙村经济发展和村民对美好生活需求。仇培东认为,产业结构一旦固化,村民的收入构成也会逐步变得单一,增加收入的渠道也会变窄,而黄龙村的发展也终将停滞不前。
2012年起,黄龙村把“党建+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助力村民增收致富。村党委一方面大力改造基础设施,另一方面通过党组织引领、党员企业家示范带动,鼓励产业对接资本、建立品牌,成功引入环境友好型企业投资经营,以经营花木种植和水产养殖为主。以黄涌股份社为例,2017年黄涌股份合作经济社收入超938.8万元,其中,发包及上交收入达到686.3万元,占总收入的50%以上,而发包及上交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承包金和鱼塘承包金。
目前,再看黄龙村的产业地图,工业和农业占两头。工业以五金电器、装饰材料为主体,农业以水产养殖和花卉种植为主。其中,黄龙村的农业经济占整个经济约三分之一,以高效环保型都市型农业为主,农产品既可就近在黄龙村内的两大市场就近销售,也可通过便利的交通网络,远销他方。
村民种瓜书记“吆喝”
打造黄龙黑皮冬瓜品牌
上午6时,村民周锦财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爬上四楼天台看一下种植的黑皮冬瓜。他每天都要花一个小时打理这个40多平方米的瓜园。记者看到,瓜园里竖立着一个个井字形竹架,瓜藤大叶片的中间挂着20多个小冬瓜。
“别看它们现在那么一点儿,等到了六月份的时候,那就是50斤左右的大冬瓜了,这一个阳台的产量可以达到1000斤以上。”周锦财说,种黑皮冬瓜不仅仅是为了吃,也是一种对过去生活的追忆。当地人说,“碧江出只鸡,黄龙出个瓜。”黄龙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种植黑皮冬瓜,逐渐形成品牌,享誉在外。“虽然黑皮冬瓜已经不是黄龙村的主要经济农产品,但是只要有自留地的村民都会在家里种。”
2017年11月,顺德区一心社工服务中心进驻黄龙村。驻点社工郭嘉欣与黄龙村委的工作人员一起挖掘村居特色文化,将黑皮冬瓜作为重构乡村文化的切入点。
去年9月2日,黄龙村举办首届黄龙冬瓜文化节,20多名村民以黑皮冬瓜为主料,制作各具特色的冬瓜美食,周锦财种出的58斤黑皮冬瓜荣获“最重冬瓜”称号,他自己也被称呼为“黄龙瓜王”。“因为黑皮冬瓜,大家又找到了聊天的话题,交流种植经验,互赠种子,还一起煲冬瓜汤,做冬瓜糕”,周锦财说。
目前,黑皮冬瓜文化节还延伸出“冬瓜趣味运动会”“冬瓜菜式厨艺比拼”“青年冬瓜种植农作体验”等活动。这些活动成为黄龙村“党建引领”“文化自信”品牌新名片。去年的顺德美食节上,黄龙村还以黑皮冬瓜为村居美食品牌,仇培东和黄龙村党委第一书记梁咏妍等村两委工作人员,与村民一起,为黑皮冬瓜祛湿茶、冬瓜糕、冬瓜干等特产卖力吆喝,打响黄龙美食品牌。
抓住村改机遇
腾挪空间谋求新发展
去年4月,顺德打响了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攻坚战。其中,北滘镇以陈大滘工业园区的改造为示范点,重点开展黄龙村黄涌工业园区、桃村-坤州工业园区的升级改造。
一年后,黄涌工业园区的改造正一步步变成现实。仇培东介绍,黄涌工业区计划今年6月完成315亩复垦区的复垦复绿方案,11月完成产业区、配套区的土规调整工作,今年底完成150亩复垦区的拆除工作。
改造升级为的是搭建更优质的发展平台。政协北滘联委会委员黄伟昌建议:“定位是商业休闲旅游综合区的话,黄龙村党委在改造前要从产业布局、招商政策、人流车流数据等入手,做好市场调研和业态调研。”仇培东认为,村级工业园区改造是增加村民收入的一个契机,可以改善村居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村集体收益,“这是黄龙村必须要抓住的机会”。
今年,北滘镇计划启动约300亩用地的复垦复绿改造项目,其中,黄龙村黄涌工业区的150亩将进行复垦复绿。仇培东表示,黄龙村工业园升级改造计划分三个片区进行,其中,复垦区拟开发乡村生态旅游项目,配套区将为企业提供人才、酒店、服务等配套服务,产业区将高标准建设现代工业园区,助力企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