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顺德率先在全省探索制订的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正式发布。围绕“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民生共享、绿色环境”等五个维度,平衡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可比性之间的矛盾,分置为“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估指标体系”。
顺德区委常委梁伟沛表示,要在实干中进一步总结完善这套评价指标体系,为全省建立可监测、可评价、可量化提供有益的经验探索,努力为全省乃至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提供实践模板。
围绕五个维度设置两个指标体系
顺德区在率先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中始终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指标体系构建是其中的工作任务之一,也是推进实验区工作的新探索。
顺德区发改局副局长邹杏仪介绍,早在去年下半年,顺德开始探索制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还邀请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指导和参与指标体系构建,一起开展深入探索。
在建设新发展理念实验区的实践中,顺德着力在高质量发展上实现三大发展变革、践行两大内涵发展,即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共享发展、绿色发展。顺德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导向性、高对标、系统性、操作性、动态性”的原则,围绕“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民生共享、绿色环境”等五个维度,平衡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可比性之间的矛盾,分置为“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估指标体系”。
“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估指标体系”均采用三级指标,并通用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反映两个指标体系在理论框架和指标衡量的统一性。
在三级指标选择方面,“监测指标体系”共有52个三级指标,着眼于纵向监测顺德区不同年份的发展水平,注重对顺德高质量发展特征的全面反映和高质量发展进程的动态监测,在指标选用上更强调权威指标和特色指标的平衡。而“评估指标体系”有17个三级指标,着眼于与先进地区横向比较评估顺德区的发展水平,注重顺德高质量发展的高点对标,在指标选用上更强调指标在国际国内公认性、可比性,以及数据获取的可行性。
对照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顺德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每个一级指标下包括3-4个二级指标,体现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不同维度和趋向。
“动力变革”主要体现创新链的整体变革,即体现创新的投入、活动、产出三个方面的变化,具体设置创新投入、创新载体、创新产出等3项二级指标;
“质量变革”主要体现实体经济发展主体、成效、趋势、范围的变革,具体设置主体水平、产品水平、智能水平、开放水平等4项二级指标;
“效率变革”主要体现要素效率变革和结构效率变革,具体设置土地要素、资本要素、劳动力要素、结构效率等4项二级指标;
“民生共享”主要体现人民在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基本需求,具体设置公共服务、就业收入、社会安全等3项二级指标;
“绿色环境”主要体现资源节约利用、环境治理有效、生态建设优良三个层面的高质量内容,具体设置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生态建设等3项二级指标。
可量化评估总结顺德优势和弥补短板
评价指标体系既有对顺德发展不同时期的监测,也有对标对表先进地区,反映顺德发展在全球全国的方位和差距短板的评估。
“发布指标体系很有必要、很及时,对于今后工作成效的评价是很好的指引,可以倒逼各部门更好地推动各项工作。”市发改局二级主任科员章勇表示,从指标的内容来看,包括工作性指标的直接引导,以及客观性指标的结果导向。以村改为例,设置了累计拆迁和整理数量、累计建设数量两项指标,对于村改的进一步提升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又如规上工业企业每万人拥有工业机器人数量等指标的设置,对顺德“十四五”期间发展机器人产业有良好的引导作用。
中共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冉昊表示,该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了顺德本土特点所设置,“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估指标体系”从纵向和横向两大方面,来评估顺德区的发展动态和发展水平,这是顺德评价指标体系的特色,对顺德发展质量评估以及到底怎么发展起到可量化、可细化以及可操作化的作用,有助于总结顺德优势,弥补短板。
作为指标体系编制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研究所所长邓智平建议,顺德接下来要聚焦空间提升,以村改为引领加快城市和产业升级,聚焦智能发展,推进城市、产业的全面智能化,聚焦自主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产业升级,加速布局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聚焦环境短板,加速实现产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下阶段,顺德区将做好指标监测和评估,根据新时代广东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验区建设推进情况,继续完善指标设置、评价规则、指数模型,更准确地反映新发展理念下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更精确地评价顺德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更全面地刻画顺德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进程,致力为全省乃至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经验和做法,贡献顺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