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医院,我们更多想到的是医生和护士,但往往会忽略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不懂医术,却也同样带给患者安慰。他们就是医务社工。
2014年9月,由顺德区卫生健康局“社工驻医院”项目出资,顺德区星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下称星宇社工)承接,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首先试点,引入医务社工服务。6年多来,星宇社工与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一直以多种方式保持合作,合作的科室从最初的3个增加至如今的25个,常驻在医院的医务社工站服务患者超过18万人次,单2020年一年连接社会物资捐赠价值就超过6.7万元,协助处理援助个案连接资金超过289万元,连接社会项目资金19.5万元,让服务得以更加深入细致地开展。
6年多服务患者超过18万人次
在项目发展的6年多里,医务社工主要以癌症患者及其家属、长期病患及其家属、志愿者这三类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立足于医院的实际需求和发展,建立“医护+社工+志愿者”的跨专业合作模式,协助患者和家属解决与疾病相关的社会、经济、家庭、心理等问题。
随着项目运作的日趋成熟,如今医务社工项目在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发展出了病友互助组织孵化发展服务、志愿者服务、个案服务、疾病管理知识提升服务、人文关怀服务这五大服务。
以个案服务为例,“一些无身份或固定居住地、无收入和无亲属的‘三无’患者的到来,往往就需要社工介入。”星宇社工何慧宜说。一次,一名交通意外伤者入院,因为无法知晓其身份,由医务科转介到社工站跟进。经过与其工友交谈,社工了解到他是自己驾车撞了灯柱出的意外,不属于工伤或者他人所致的交通意外,由于其没有在本地购买社保,财物也不多,社工通过众筹和申请相关政策救助解决了其医药费和住院费用,又通过平时募捐到的爱心物资包,为其解决了衣服和生活用品问题,还招募志愿者为其送饭。
但令人揪心的是,因为伤者达到离院标准,但其自理能力及认知能力让其无法自行离院回到户籍居住地。社工便通过公安部门查询,了解到伤者为广西人,近亲不多,经过与伤者户籍所在村委联系,确认村委能够接收伤者的情况下,医务社工联动医院医务科以及保卫科一同将伤者护送移交给该村委会。
“关于‘三无’患者的个案医院平均每年有十多起,其中有些可以找到亲属,有的甚至从入院到离院,我们都找不到他的家属。”何慧宜说,考虑到包括“三无”患者在内的很多患者都会存在资源短缺、就医困难等问题,医院在医务社工站内建立了患者资源中心,对医院内外的资源进行配置。一旦遇到患者无法通过自己及亲人网络解决医疗费用,社工会考虑通过患者资源中心为其连接适合的政策救助、慈善项目救助或者基金会项目支持等。
目前,该项目已经与56家社会组织及慈善团体、基金会、企业商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6年多来共连接社会物资捐赠价值24万元,协助处理援助个案连接资金约840万元,服务的患者超过18万人次。
志愿者服务让医院服务更有温度
不过,社工服务也有其限制,由于服务的科室已达25个,社工与服务病患数量比例约为1比250,“这么悬殊的人力配比,很多工作光靠我们,也做不过来”。
为此,星宇社工在医院原有的“天使之翼”志愿服务队基础上推开了“天使之翼”医务志愿服务项目。去年开始,该项目获得了顺德区社会治理众创共善计划支持,在顺德慈善会·和的爱心基金的资助下,项目调动志愿者资源,为患者提供导医导诊、病床关怀、便捷就医、社区关怀等志愿服务。
志愿者们的加入,让医院这个显得沉闷严肃的地方多了很多欢声笑语。
今年年初,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血液内科一名患者家属向社工求助,原来他妻子已经住院多时,过两天就是妻子生日了,他想给妻子好好庆祝一下,但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希望社工们能够支支招。
当晚社工便联系上了患者的女儿,并收集到患者的众多照片,然后招募志愿者制作了一个小视频。患者生日当天,当看到前来为她庆祝生日的女儿以及志愿者为她制作的小视频,她又开心又感动,暂时忘了自己身上的病痛。
近日,医务社工又在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烧伤科举办了一场“感恩妈妈,温情医务”音乐会,邀请了顺德嗨歌会、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志愿者共同为科室患者提供了为期近2小时的音乐盛宴。患者听得津津有味,有患者甚至提起兴致和志愿者一起合唱。
烧伤科护士长肖志平表示,这样的活动形式是该科室的第一次尝试,效果很好,让患者得到了社会的关怀,“我们也期望与医务社工携手营造更有温度的医疗环境”。
数据显示,2014年至今,“天使之翼”医务志愿服务项目招募志愿者882人,提供志愿服务2.5万小时。“我们也欢迎社会各界参与志愿服务、物资捐赠等,为医院的患者提供社会支持。”何慧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