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黄浦江畔,潮起潮落。时光流转,高耸入云的上海中心见证着上海日益勃兴的科技创新浪潮,这座全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城市探索走出了一条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
1000公里外的岭南珠江边,南中国小城顺德以村级工业园改造破题发展,一场关于破旧立新的土地效能“革命”磅礴展开:如果说村改上半场是一场空间再造之战,可称之为“破”,那么下半场可称之为“立”的产业格局重塑之战,将是对顺德更大的考验,也是顺德建设新时代广东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验区的必由之路。
上海是建设现代产业园区的标杆“老大哥”,改革机制、升级产业、再塑格局,上海同样是顺德最好的老师。19、20日,顺德区村改办、村改协会组织的考察团在张江科技城、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京东亚洲一号调研取得的“真经”,正是现代主题产业园城产人文融合发展的真谛:围绕智慧、生态、安全、人文、美丽的理念,回归到人的需求造环境、造生态,人,才是园区的“主角”。
创新之城、智慧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这是我们所期待的未来顺德图景。
样本1 智慧赋能,用代码敲出的AI“试验场”
先来讲一个故事。
和记黄埔医药首席科技官苏慰国,在上海张江科技城的一个咖啡馆喝着咖啡闲聊时,无意间灵感乍现,随手在一张餐巾纸上写下一段药物化学分子式,随后因急着赶飞机交给了对方。
一周后,公司激动万分地打来电话,告知产品已经合成完成,初试效果极佳。如今,这个诞生了多个“中国第一”的抗癌新药,以及那张似乎充满了魔力与惊喜的餐巾纸,一并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制药界的传奇。
科学与灵感、创新与现实、产业与未来,就这样通过一个小小咖啡馆,留给了人们无数遐思与回味。
上海曾经的传奇是外滩,如今的传奇是陆家嘴,未来的传奇,也许就是张江科技城。尖端产业、中国硅谷、程序员的圣地,只听到这些名号,你会怀疑这里的每一帧画面是不是都是用代码敲出来的真实世界。
昨天早上8时许,正值上海的早高峰,张江园区内停着一辆色彩缤纷的无人早餐车。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在车前停下脚步,掏出手机扫了扫车身屏幕上的二维码,从车内拿取一份热腾腾的早餐。
“我在手机APP订好了早餐,上班过来园区无人车上扫码领取,又快又方便。”在张江人工智能岛上班的白领张莹说,不用绕路去早餐摊解决了她日常的“痛点”,“每天可以多睡十分钟。”
在不远处的张江AI体验中心大门口,一辆小小的巡逻车正在执勤,那是安防机器人。人工智能岛的上空,无人机在巡检,河里有无人船和水下机器人在监测水质,这些人工智能岛卫士采集的信息都即时反馈至张江人工智能岛AI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
这里的智能分类垃圾桶能将投入的垃圾进行自动检测分类,通过翻转设置将其投入相应垃圾桶。另一款智能垃圾桶能实时监测干垃圾、可回收垃圾的满溢度,提示物业公司及时处置。
在AI+园区管理场景下,装有智能传感器的智慧消防、绿植灌溉、智慧路灯、智慧井盖和智能水务都能各司其职,将工作全程即时反馈至大屏幕上,让管理者一屏掌控全“岛”。
张江人工智能岛启用两年多来,已吸引了IBM、微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验室、阿里巴巴等30多家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智能芯片研发等核心技术的企业争相入驻,成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试验场”。
1992年,张江还是一大片无人问津的荒地,30年后,这里已经成为上海最大的高科技园区。9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包括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科创企业等在内的逾2.2万家企业,形成了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为重点的主导产业集群,汇聚各类科技型人才约38万,一个数字经济生态和创新生态皆备的创新发展集聚区已然形成。
样本2 坚持把控,引进企业“选对不选贵”
谈到上海产业园区,知名度最高的,莫过于张江高科与漕河泾开发区。漕河泾开发区始建于1984年,1988年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为14.28平方公里。
地方不大,年纪又不小,可世界500强企业似乎从不觉得“漕开发”是个老园区,目前已有8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开发区设立了140个项目,漕河泾开发区也成为目前国家级开发区中发展速度最快、单位面积投入和产出最高区域之一。
从漕河泾开发区东侧出发,沿着错落有致的园区绿道越过中环,来到开发区西侧的科技绿洲,4公里的路程中可以“偶遇”谷歌中国开发者社区、微软创投加速器以及腾讯创业基地、可可空间等国内外知名众创空间。
在距离中环不远处的上海科技绿洲,85后“海归”利夏宁摇了摇手中有着漂亮拉花的拿铁告诉记者,这家位于漕河泾国际孵化联合体底楼的咖啡馆,老板Michael却是一位来自中国香港的硬件工程师。有一天,Michael突然想改换人生轨道,就从墨尔本来到上海,去年10月在漕河泾拥有了自己的咖啡馆,每天为园区里来来往往的工程师、创业者调制咖啡。对Michael来说,如果哪天想重拾老本行或是再创业,眼前就有一切现成资源。
像“老迈”这样看似和漕河泾八竿子打不着的创业者,在开发区却有好几座“大本营”。在联合体的四、五楼,被各种颜色标记的办公室、会议室正虚位以待。去年夏季,美国硅谷最知名的孵化器Founders Space和澳大利亚最大的孵化器Fishburners相继落户,今年德国黑森州等地的国际孵化器也将陆续进驻,在这里一同打造漕开发的“国际双向孵化平台”。
坚持对产业的把控,漕河泾对选择企业进驻也有自己的哲学。在开发区工作近30年的漕河泾总公司副总工程师韩宝富记得,上世纪90年代,曾有一家非常知名的国际餐饮巨头想在开发区建厂,但最后却被婉拒,哪怕这一举动意味着失掉一笔大额投资。韩宝富说,当时开发区已经意识到,新技术研发的核心即将从传统制造业向更广阔的新兴产业转移,而漕河泾的未来将属于这些能够与园区“共建共创”的产业。“引进企业只选对的、不选贵的”,成为漕河泾引领区域产业发展一以贯之的开发理念,也是漕河泾实现土地资源高效配置、政策有效落地、产业有序导入和增强产业竞争力的秘诀。
在京东上海“亚洲一号”无人仓里,智慧物流的运行场景让考察团震撼之余频频点赞。只见一台7层楼房高的红色立体“庞然大物”,在宽约1米、长约200米的巷道里来回穿梭。两根长长的伸缩叉直接进入一箱货物底部,紧紧“抱住”,自动进入巷道,“嗖”的一声直奔发货档位。在分拣区,300个“小红人”正井然有序地进行取货、扫码、运输、投货等操作,这些机器人运动速度为每秒3米,电量低于30%时还能自行前往充电处充电。京东智能产业发展总经理丁磊介绍,四通八达的传送带能够将货物分拣速度提高到原来的1.8倍,从客户下单到配送出库,最快5分钟即可完成,代替了人工搬运的繁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