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山库 > 顺德区库 > 新闻报道

顺德教育:定大格局 走上坡路

顺德一中高优率位居佛山第二

2020-08-04 10:37:54 来源:珠江商报

  据公开的数据显示,今年的顺德高考,有12人有望被清华、北大录取,9人闯进全省文理科前百名,至少有7名体艺美术类考生综合总分闯进全省前30名;顺德一中高优率位居佛山第二。

  通过纵向比较,则更能说明顺德高中教育质量的“上坡”。今年,顺德考生600分以上人数增长率超过113%。高优率则从2015年开始,保持2个点的高优率提升幅度,2018年到2019年高优率提升超4个点,达到28.82%,今年高优率相较2019年增长4.53%,本科率增长5.3%。

  数据说明,在走上坡路,是顺德教育的“大棋局”。然而,任何大棋局之上,必有大格局;这种大格局,就是为人而教,办负责任的教育;在这种大格局之下,高分数只是衡量教育的重要指标之一,但绝非唯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石,为教育高质量发展作领跑而努力,这才是根本。

  一:为人而教 人在哪里

  记得在去年,顺德教育界到衡阳市一中交流,笔者恰省亲回衡,其间曾就教育本源之事请教该校的王小蒋校长,他的说法很直接,就是“办负责任的教育”,何为负责任的教育,王小蒋回答说:“所有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石,而不是局限于一年,或者两年以后的高考。”据说,他的理念也得到顺德教育界同仁的认同。

  作为中国县域发展的典范,作为中国改革的先行者,顺德的教育也曾一骑绝尘,至于何时变成跟跑者,难以查证,但事实上,在本世纪第2个10年,教育在顺德,与改革与经济的形象是不相匹配的。在那个时节,家长和学生在选择初中时,首选不是顺德本土学校,眼光是向南海与禅城的。

  据不完全统计,在2015年,顺德每年有1200多名学生到区外就读,后经不懈努力,哪怕到了2018年,每年仍有900名学生到区外读高中。要知道,这些学生,除了直接冲击顺德高优率,更将影响到本土文化与经济的信心,这种信心,不是一句“在哪里读书,还是顺德人”就能搪塞过去的,更与顺德崇文重教的传统是相悖的。

  在科举时代,顺德曾诞文武进士762名,其中状元4名,在广东号称状元之乡,正因如此,才造成此地数百年人文荟萃;改革开放以来,顺德社会各界,尤其是港澳台和海外乡亲热情支持顺德教育事业发展;一大批以乡贤冠名的学校遍布顺德城乡,成为顺德乡亲情系桑梓、心系教育的见证。

  早在1994年,顺德就创立教育基金会,1996年和2010年,顺德先后两次举行由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教育基金百万行活动。成立25年来,顺德区教育基金共筹集3.7373亿元,支出2.192亿元,其中1.9亿元用于奖教奖学,17万人次收益。此外,基金会还定向捐赠了部分教学楼、设立了部分学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基金、与国资联合举办了4所国有民办学校。

  文化认同,乡土情怀,一直对顺德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力。在新时代,在积极推行“世界人才,全球战略”的顺德,义务教育,以及高中学生都离开本地向外求学,让人似乎听到那声沉重而无奈的叹息。

  办好教育,不仅是对历史负责,对现在担当,更是为未来定基石;顺德,没有理由不在教育上实现领跑。

  二:正视短板  全面改革

  “得唔得,唔得就改革”,这是顺德人的性格,也是顺德人的胆气。

  作为改革先行者,顺德从不讳言不足,从来都敢于直面短板,说千道万不如有一动,有问题,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015年12月,顺德对标落实“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上实现领跑的战略,启动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确保教育等公共事业不能落于人后;高中,成为教育改革的先锋者。

  2016年9月1日,顺德一中就开始了顺德初高中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探索。历时两年,顺德第一中学教育集团成立,成为首个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的教育集团,探索从小学到高中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模式。

  顺德一中校长谢大海曾有过这样的表述:集团化办学,旨在打破过去各学段相对割裂的情况,集团将设置多元化课程进行衔接,通过设置小升初、初升高的衔接课程,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新学段的课程。而对于特长学生,可在充分整合师资力量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持续培养。

  一中先行,诸校发力。不少初中、高中纷纷携手,成立教育集团,探索6年乃至12年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相对于过去小、初、高完全割裂式的培养模式,这种一以贯之的系统化培养为人才的全面培养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如今,这一创新性的新思路还将继续深入推进。如推进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对学生进行一条线教学跟踪,学生只要在顺德读书,学生的学业成绩及综合能力从小学高年级到高中实行全链条跟踪,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学生的不足并实行“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教育。

  如何做到量身定制,特别是高中阶段,以前的镇街分割,诸侯分封式办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顺德又进行了高中管理体制改革,将原来的高中学校区镇“二元管理体制”,改为全统筹管理,区级财政设立高中多样特色发展基金、高考绩绞奖励资金,解决了高中资源分散、投入不一、同质化严重等诸多教育难题。

  改革到2018年,优质高中集群基本成型,一大批特色鲜明、育人能力强的高中正不断崛起;然而,顺德发现,高中这个头想昂得更高,腰如无力,终究还是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面对如此喜人的成绩,仍旧有不少顺德教育人心中略带遗憾:顺德的初中教育仍然薄弱。

  三:壮腰工程  挺起脊梁

  事实上,初中学校的办学质量薄弱确实是困扰顺德教育多年的一大短板。

  “优质学校不足、学生的选择空间小,家长对学校不满意,这些都制约着顺德基础教育的发展”。此类观点,曾在顺德某网络论坛中,留言一度数千。总的来看,在当时不少顺德人眼里,对顺德初中的质量是缺乏信心的。

  “顺德每年一大批孩子在小学升初中的时候都到禅城、南海去读书。”类似的话,佛山市委副书记、顺德区委书记郭文海不止一次说过;作为主政一方者,相信他在说这句话时,心是痛的。

  郭文海表示,要直面短板,实施初中“壮腰”工程,挺起高质量初中的脊梁。

  有短板就补齐短板,系统地补,直接补到位为止。

  兴教办学,要有优质学校,首先要有土地,没有土地,再好的教育规划只是空中楼阁。但土地对于顺德来说,又是寸土寸金。为了教育,顺德没有左顾右盼等上面发指令,做法被称之为“简单粗暴”:给教育用地划“红线”。

  2018年11月15日,《顺德区基础教育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启动,《规划》出台后,学校建设用地供给有了最“硬核”的保障。

  硬件有了,关键还在软件。2019年6月10日,2019年的千人教育工作大会上,《顺德区关于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出炉,明确提出了振兴教育具体要求,其中,补齐初中教育短板,实施初中教育“壮腰”工程,打造品牌初中;大力提升教师待遇,引进和培养人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此举可谓找准了软助。来自北滘的一名温姓校长用“鼓舞人心,激励士心,好景在即”来形容当时的感受。

  归结一点:提升初中教育,以质量为核提供更多的选择给家长和学生,让更多学生选择在顺德读书。今年看来,努力有了回报,但这种回报绝不能局限于高优率,更需整体提升。

  据统计,去年就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5150个,4所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的新学校亮相。

  从空间布局上看,这些高标学校分别位于顺德老城区、顺德高新区及顺德新城区,且均为面向全区招生,优质生源有了保障。同时,除了顺德一中南校区,其他两所也均与顺德一中实现集团化办学或共建办学共同体,这种初、高中贯通培养方式既有利于为高中学校输送优秀人才,也有利于吸引优质生源留在顺德。

  近5年来,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上海育才中学、广州广雅中学等10所知名学校先后与顺德各学校联合办班,共同探索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实现“强强联合”。同时大力推进初中学校特色创建工作,包括指导初中学校从课程建设、德育和体艺、科技创新改革等方面入手,打造适合本校发展的素质教育特色项目,逐渐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格局。

  从今年的高考结果来看,所有的努力都已被证明,顺德教育,正在走上坡路。

  尾声: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是顺德教育的信心,也是顺德发展的信心。

  生源回归本土,教师热爱本行,人才向往本地,创新回归本质,文化凝成本原,辉煌就是本来,这正是顺德教育的大格局所在。

  相信顺德教育,如同相信顺德明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说理由,在走上坡路,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作者:​梁新平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