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走进廉江市石岭镇下高村,村道尘土飞扬、坑坑洼洼,因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村里没什么经济作物和支柱产业,当时村里贫困户有71户。
如今,村里建起了光伏发电站、花生油厂、养猪场等,村集体经济从无收入到每年10万余元,村道实现硬底化,还装上了路灯。2019年底,所有贫困户就已达到脱贫条件。
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有赖于禅城法院的对口帮扶。2016年以来,禅城法院派驻脱贫攻坚工作小组,积极对下高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通过大力扶持培育到户产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下高村成功脱贫。
培育产业 集体经济从无到有
下高村是禅城法院对口帮扶的贫困村,共有村民747户,总人口4012人,其中有71户贫困户,合计171人。
2016年,为推进下高村的扶贫工作,禅城法院成立脱贫攻坚工作小组,健全和完善了主要领导的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驻村干部定点帮的帮扶工作机制。
禅城区法院院长谢阿桑到对口帮扶的下高村开展慰问活动。
每一年,禅城法院主要领导都坚持实地走访,共同讨论脱贫措施,制定帮扶规划项目,并就帮扶资金使用、产业项目开展等具体工作制定计划。法院干警伍尚斌、梁峰、张豫皖先后到下高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投身带富一方百姓的事业。
“产业扶贫,才是脱贫攻坚的源头活水。”现任下高村驻村第一书记的张豫皖介绍,通过调研走访、与村干部座谈、查找资料,扶贫小组努力寻找适合下高村产业发展的新路子。根据下高村地理位置偏远、林地多耕地少、光伏能源充足的地理特点,扶贫小组先后投资110万元,在村委及附近集中建成村级光伏发电站2个。
随后,结合下高村实际情况,扶贫小组又因地制宜开展了花生油厂、养猪场、到户种养产业建设,统筹发展“短、平、快”项目与长期增收项目。
截至2020年10月底,下高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7129.36元,集体经济从过往的无收入增加到现在的每年10万余元。
2020年6月28日,禅城区法院党组成员怀晓红率队赴下高村开展一对一帮扶贫困户。
基础建设 农村环境从差到好
“晴天一身土,雨天满脚泥。”这是以前下高村出行环境的真实写照。5年前,村道还是土路,一下雨,整条路坑坑洼洼,到处是泥水。不仅村民出行不便,也阻挡了下高村对外致富的道路。
扶贫小组利用各类项目帮扶资金,加大投入力度,5年内先后完成13条自然村的道路硬化工程,还采购并安装了300余盏太阳能路灯,既解决出行问题,又保障夜间安全。
下高村的村道完成了硬底化建设。
修路只是扶贫小组持续推进下高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内容。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村内供水覆盖率达到100%,全村所有危房已全部改造共实施危房改造38户,全村农村安全住房达到全覆盖,完成了脱贫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目标。
同时,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扶贫小组还积极落实医疗扶贫、教育扶贫,利用禅城法院的帮扶资金修建村卫生站,使贫困户参保率达到100%,并及时落实相关医疗救助政策,有效防止群众因病致贫或返贫。5年来,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无一人因贫失学辍学,取得4名学生参加高考,本科录取3人、大专录取1人的好成绩。
扶贫升级 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工作中,禅城法院扶贫小组还注重创新扶贫模式,把传统的“伸手要”变成全新的“动手干”。譬如以提高素质培训为重点,通过就业帮扶微信群、劳务技能培训和现场招聘会及时分享就业信息;向贫困户发放阉鸡、母鸡等生产资料,待鸡苗成年后,贫困户可自行出售或联系经销商回收。通过这些方式,激发贫困人员自身发展动能,建立良性的自我发展循环机制,每年带动全村贫困群众每人稳定增收1000多元。
下高村开展食用菌种植。
不仅如此,为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扶贫小组还在村里修建篮球场、村内文化广场等,利用村内“智慧广播”,加强脱贫致富典型方针政策等宣传,提高贫困户脱贫致富意识,积极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
经禅城法院对口帮扶,下高村建起了文化广场。
此外,扶贫小组积极号召社会力量赴下高村,开展党建共建暨扶贫捐赠活动,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作用,努力构建法院、社会协同推进的扶贫工作格局。
5年来,下高村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条件,贫困发生率下降为0。
2021年5月25日,为促进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进下一步工作顺利开展,禅城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李正钊带队来到廉江市下高村参加扶贫工作交接会议。至此,禅城法院坚定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圆满完成了对口帮扶任务。
“尽管下高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禅城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禅城法院将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持续推进脱贫群众巩固提升,全面落实乡村振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