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下午,佛山市学思口述史研习所在佛山图书馆五楼古籍特藏部发布三部少临南家拳纪录片,少临南家拳的多位门徒参加了本次发布会。让记者没想到的是,这个很少人知道的少临南家拳曾是佛山知名的拳种,但一度面临失传。目前,该拳成功申请为佛山市非遗项目。
少临南家拳创始人曾与黄飞鸿同台献技
当天的三部少临南家拳纪录片中,佛山市博物馆非遗保护部主任张雪莲与佛山口述史小组(学思口述史研习所前身)走访了南家拳三个分支的门人:秦景初、何业良和李荣师傅,而这三位少临南家拳传人全部源自梁细苏。
佛山市学思口述史研习所负责人姚远介绍说,梁细苏是清末民初人,是近代佛山武林著名人物之一,也是广佛少临南家拳的开宗宗师,少临南家拳奉弥勒为始祖,传到梁细苏已是第四代。梁细苏早年丧父,自幼寄居在佛山的舅父家,7岁时(1879年)跟随秘德和尚上广州白云山学拳,15岁(1887年)学成下山。民国初年,梁细苏曾与黄飞鸿、林世荣等一起应邀在广州同台献技,少临南家拳当时是一种知名度较高的拳种。梁细苏除精于少临南家拳套路外,对各种兵器皆有较深造诣,还擅长铁鸳鸯、梅花针、飞刀等暗器,无影脚也是其绝技。此外,梁细苏还深得秘德禅师的跌打医术真传,曾在鹰嘴沙开医馆,其疗伤手法及自制的驳骨膏也颇有名气。
少临南家拳也有独门绝技和门派徽标
记录片中,三位少临南家拳师傅分别回忆了当年学拳的过程和故事,并演练了一些少临南家拳功夫。记者在片中看到,少临南家拳的兵械套路中,竟然还有锄头、秤杆和九齿钉耙这类农具和衡器。而少临南家拳的木人桩也与其他拳种如咏春、蔡李佛拳有很大不同,木人桩更短,演练时的重心更低。少临南家拳拳术有斜、歪、快,柔桥刚打的特点,有影无形,强调以柔制刚,但最后出拳又快又重,达到“四两拨千斤”效果。
李荣师傅介绍,少临南家拳还有一种独门绝技“无影脚”,可以瞬间在对方衬衣上踢出一个脚印,但是对方却无法察觉何时出脚,“南家拳的‘无影脚’是一种独特的腿功。”李荣说,“脚飞灵袋”就是练“无影脚”的基本功之一,练习时先扎吊错马,然后以脚猛踢凌空而吊的小棉袋。刚开始练习时,袋子可以稍大,随着功力加深,袋子的体积要逐渐缩小,旨在练习脚力的快、准、狠。搏击出脚时,身形不动,肩膀不晃。
更为特别的是,少临南家拳门派甚至还有自己的门派徽标“两仪图”,四个连体婴儿手持莲花的图案,中间是一个方孔钱,寓意“两仪生四像,四像生八卦”,图中莲花喻为火,善用则利,妄用则祸。凡是正式拜师入门的徒弟,师傅都会赠送一张亲手绘制的两仪图作为门派标志,传授南家拳的时候,师傅会根据徒弟的学拳情况,在图中婴儿的不同部分点上朱砂。
少临南家拳成功申请了佛山市非遗项目
“这个如今很少人知道的拳种,曾经一度面临失传。”张雪莲介绍,2013年2月,少临南家拳师傅梁伟焯找到她,希望他能针对这个特别的拳种做一些非遗保护工作,后来过了几个月,梁伟焯找来他的师傅黄伟立,“这位78岁的老师傅,一谈起梁细苏师傅就哭了起来,让我很感动,后来就邀请佛山口述史小组团队,通过口述史记录方式搜集整理一些基础性资料,大家一起将这个佛山曾经非常知名的特别拳种保护起来,并传播出去。”
三年多的时间,大家利用业余时间走访少临南家拳拳师,进行录音录像,整理少临南家拳师承谱系,并在去年9月成功申请了佛山市非遗项目。为了推动该拳种在佛山的传播和发展,2011年,佛山精武体育会建立少临南家拳传承发展中心;2010年~2013年,佛山市武术协会先后建立了少临南家拳会、少临南家拳馆和少临南家拳广州南岗柯庄分会,与佛山市人民路小学携手共建南家拳青少年培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