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山库 > 新闻报道

构建大党建格局 引领南海全面发展

南海打造“堡垒型+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以直联引领构建“1+N+X”的区域化大党建格局

2016-06-23 15:11:33 来源:珠江时报

  农历五月,广东地区进入雨季。在端午小长假,南海很多村居的基层党员干部都没有闲着,他们走街串巷、走家访户,成为这座城市防汛抗内涝的重要力量。

  与之相应的一个背景,是南海全区上下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加快构建“1+N+X”区域化大党建格局的探索实践。截至目前,全区已建立起20个“1+N+X”区域化党建试点。让基层党组织在和谐发展、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拥护和支持。这是南海构建“1+N+X”区域化党建格局、打造“堡垒型+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根本目的,也在实践过程中日渐显现成效。

  自2011年南海启动农村体制综合改革以来,从村(居)党组织升格、“村改居”、集体经济组织建党支部,到推行入党积极分子阳光化选拔、推广党员志愿服务、打造“七一空间”服务平台,再到全面推行直联制,推出党员志愿服务项目设计中心和创新基地……南海党组织一步步深入基层“神经末梢”,党建工作也在基层治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驻点联系

  夯实基层党建推动转型发展

  当前珠三角地区正处于转型关键期,基层群众的民主观念和要求,以及反映利益诉求的渠道和方式均发生了深刻变化,诉求也日趋多元化,这些都对党组织在基层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如何破题?

  基层不牢,地动山摇。村居处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末端,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近年来,南海以党建为统领,创新基层治理工作,在全省率先推行驻点联系制度,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群众享受到实惠,也赢得了好口碑。

  特别是今年以来,南海各镇街积极探索以驻点联系为战略抓手,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探索党员志愿服务制度化、“户联系”制度、“有为党校”书记项目建设、党员积分制、直联制+网格化等,在服务群众、加强基层党建等方面成效显著。随着南海驻点联系战略不断推向深入,在统筹推进基层党建、促进基层善治方面,通过“直联+网格化+大数据”,初步走出一条有南海特色的道路。

  6月21日下午,南海惯常开展驻点联系工作,西樵镇检察室主任苏润基又一次和镇街驻点团队一起,走进了西樵镇百西社区听取民意。

  社区附近的污水处理厂正分期分批安装气体收集处理装置,居民一直投诉的异味问题明显改善了。“有了驻点联系,基层问题处理得真是快!”苏润基笑着说。

  苏润基2015年4月开始参加驻点联系工作,成为驻点辅助团队“三官一师(警官、检察官、法官、律师)”的一员。早在2014年7月,南海就在全省率先实施驻点联系工作,探索建立“区驻点为支撑——镇驻班为主体——村常驻为延伸”的三级驻点联系体系。

  去年引入“三官一师”其实是南海增强配优驻点团队的一项举措,目的在于更专业地引领村居基层转型升级。而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全区176名镇(街道)领导及其团队沉下身子,走近群众,推动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等专业化力量下沉基层,全力打造多方参与的驻点联系新格局。他们深入村(社区)、企业了解民意、化解矛盾、宣讲政策、促进党建,成为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引领基层全面综合转型升级的战略抓手。

  数据更能反映党建成果,截至2016年6月20日,全区249个村(社区)和外来人口集中区域共建立266个驻点,176名镇(街道)领导及其团队开展驻点97期,直接联系群众677622人次,收到问题11958条,已解决问题10968,其中驻点团队解决的7016条,村居自行解决的3409条,镇(街道)协调解决的295条,区协调解决的248条。

  经过两年探索,驻点联系不仅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解决基层群众民生问题,更重要的是引领和推动了村居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更成为推动南海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

  扎根基层

  区域化党建强化党组织核心地位

  位于里水的河村社区聚集了不少企业,以往每到年底,社区党委书记黄伟洪都要为数百万元的工资纠纷忙碌得晕头转向;而自从强化“1+N+X”区域化党建后,社区—镇—区之间的资源调配和部门合作大幅提升,处理类似纠纷变得轻松有序。

  “区域化党建是驻点联系团队服务基层的重要抓手之一。”里水镇党委委员刘伟民说,在河村的“1+N+X”中,1是社区党委,N是辖区内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党组织资源,X是辖区外社会管理资源,三者一起组成实施层;驻点联系团队作为引领层,不断加强对社区党委的引导,强化党组织建设和综合转型,同时对辖区内党组织资源和辖区外社会管理资源加强联系和协调,促进三者之间的联合协作。

  如此一来,社区党委与辖区内外资源的联系加强,不仅方便了资源的灵活调配,同时也增强了其基层领导核心的地位,从而促进基层发展目标的实现。以深化驻点联系工作为战略抓手,南海不断加强党建工作,打造“堡垒型+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在驻点联系、区域化党建的平台上整合多方资源,去推动基层党建、实现基层善治。

  那么如何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优化党组织服务功能?南海的做法是以优化驻点联系和“1+N+X”区域化党建的理念、资源和功能对接为重点,构建“驻点联系+区域化”大党建格局,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以里水河村社区为例,该社区以党建工作统领社区发展全局,形成了以大党委为核心、参与主体多元化、公共服务多样化、共驻共建共享的“1+N+X”区域化党建模式。

  类似河村社区,通过优化组织设置、健全工作制度、盘活各种资源,逐步实现党建工作格局从单线推动向合力推进,这正是南海正在构建的“1+N+X”区域化大党建格局。事实上,早在去年3月,南海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意见》及10个配套文件,形成“大党建”推动“大直联”的工作格局。

  此后,为促进构建区域化党建,南海还健全完善了区镇两级基层治理工作领导架构,探索“直联+网格化+大数据”的基层治理路径,以驻点联系为引领、社会治理网格化作为重要手段、大数据为有力支撑,着力构建党领导下的基层善治格局,提升治理和服务能力。

  在推进基层党建中,南海还明确将区域化党建作为直联制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在原有升格党委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村居党组织的核心带动作用,理顺经济社党支部运作,加快“两新”党组织属地化,特别是充分运用好党建暨驻点联系专题联席会议,推动各类党建资源及服务资源下沉村居,形成大抓基层、服务群众合力,使软弱涣散党组织实现有效整顿。

  接下来南海还将坚持围绕建设“堡垒型+服务型”党组织这条主线,继续构建直联制引领的“1+N+X”区域化党建格局,进一步完善不同区域条件下各类龙头党组织的作用发挥机制,使自下而上的群众需求与自上而下的服务资源有效对接,形成党群共建的生动格局。

  服务升级

  创新党建引领社会全面发展

  桂城把抓直联和党员志愿服务等工作结合,效果明显,以服务赢取民心;狮山结合“园镇融合”的特点,抓实了区域化大党建工作;里水探索“直联+网格化”双网融合的试点任务,为全区构建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这是当前南海各个镇街抓基层党建工作的各种新思路和新做法。琳琅满目的党建创新项目,层出不穷的党建创新理念,让“执政为民”“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执政理念在南海有了更生动的体现。

  事实上,这样的党建创新项目,在南海已属常见。南海各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差异化优势和党员的首创精神,打造了一批覆盖多、领域广、“接地气”的党建品牌项目。不仅如此,南海各镇街还大力健全党员志愿服务机制,从组织架构、人员配备、服务要求、奖惩考核等各个方面对党员志愿服务作出要求,完善党员志愿服务体系。

  据统计,目前南海已有3万多名党员志愿者,1000多支党员志愿服务队,他们活跃在南海的大街小巷,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党员志愿服务,只是近年来南海在加强基层党建创新方面的举措之一。翻开南海在党建方面的大事记,从入党积极分子阳光化选拔,到大学生村官战略,到优化经济社党组织,再到“两新”组织党组织属地化管理和直联制,一条立足基层、构建服务型党组织、强化“三务一监督一调解”的特色大党建路径在南海越来越明朗。

  以狮山为例,2014年以来,狮山镇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活动为契机,在以往实施“挂实钩、促实效”的挂钩联系村(居)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全新推出“书记项目”,大力推动园区区域化党建,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工、青、妇组织覆盖率进一步提升,“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在桂城,为推动党员服务群众,不仅建设了党员志愿服务中心,还先后打造了党员接待日平台、党员志愿服务平台、党员(代表)工作室平台、社区实践平台等四个平台。

  大沥则全面深化大学生村官战略,成立了大学生村官发展促进会分会,实施“一村官一项目”评比,激发主观能动性;同时积极疏通大学生村官出路,拓宽其成长路径,先后有3人考录公务员,60多人进入“两委”干部队伍。此外,该镇通过实施“关口把控+全面轮训+分类管理+积分考核”的链条式机制,全面落实党员精细化管理,构建齐抓共管责任体系。

  种种创新举措,让南海建立起了一套群众需要的、与群众鱼水相融的基层党群关系,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得以更加紧密。精彩纷呈,特色明显,效果清晰,南海党建工作相当扎实。通过党建来引领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方面,并将党建工作从区委延伸到每一个基层组织,南海走出了一条扎实的路径。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南海区委书记黄志豪指出,抓党建是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委书记的主业,在成绩面前,各级要认真总结先进经验,努力打造“党建家”品牌,全面开拓南海党建发展新格局,筑牢南海党建战斗堡垒,促进基层治理再上新台阶。

作者:付艳霞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