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施工队伍热火朝天的劳作下,一幢占地10多亩、经营20多年的卫浴企业被夷为瓦砾。这一拆,也正式启动了大沥镇湖马工业区“工改工”的旧改步伐。大约两年后,湖马工业区紧临联江路的一排旧厂房将被一幢集生产、办公、休闲为一体的高端产业载体取而代之。
湖马工业区是全区首个采取分期滚动开发模式的村级工业园,大沥将借此探索一个兼顾效益与质量的村级工业园改造模式。今年起,大沥镇加大村级工业园改造力度,努力打造现代产业社区和高端制造业载体,从而提升大沥的城市品质,为大沥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发展动力。
挖掘产业新空间破题用地低效率
随着大沥镇启动2016年“安全生产月”暨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活动,村级工业园这一主题再次引起大众的关注。说起大沥村级工业园的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工业发展模式迅速为大沥的经济腾飞注入一股动力,村级工业园一下子遍布全镇各地。然而在荣誉的背后,存在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低矮的厂房、冒烟的烟囱、油迹斑斑的外墙,延伸至河涌的排水管正滴着污水……在大沥乃至珠三角的一些村级工业园,类似的景象并不罕见。30多年来,这些微小经济单元曾为大沥的集体经济孕育了可观的财富,可如今这些村级工业园由于缺乏环保基建,也正成为大沥土地、河涌甚至空气环境的污染源头。
被影响的不仅仅是环境,这些村级工业园的存在,还为大沥的城市发展与产业升级带来了不小的制约。随着城市升级和产业转型持续推进,原本粗犷的工业化模式已经不符合现代城市化的发展需求。
为此,大沥镇在去年面向镇内的村级工业园进行摸底排查。据调查,全镇现有村组级工业园区139个,总面积超过16900亩,涉及工业企业2360多家。这些村级工业园区主要聚集了铝材、五金、内衣制造等劳动、资源密集型的传统企业。
如今,大沥要实现城市升级带动产业转型的目标,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三旧”改造来盘活土地。尽管处于广佛同城的前沿阵地,大沥有发展房地产的先天优势,但是在大沥的决策者看来,大沥的产业转型决不能过度依赖房地产行业,而是利用有限的土地空间,重塑大沥的产业质量。
时至今日,大沥的土地开发强度已超过八成。这其中,村级工业园占据着绝大比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实施村级工业园整治与改造,成为大沥突破空间制约的出路之一。“今后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之一,将会是村级工业园。”据大沥镇镇长黄伟明介绍,接下来,大沥重点推进沥北湖马、沥中工业区等旧改示范项目建设,并加快奇槎水头工业区、亚洲铝厂、河西聚豪和岳利沙、大镇等的旧改步伐,努力在旧改规模、质量和效益上寻求新突破。
延伸基层旧改触角打造“二改二”样板
作为珠三角一座典型依靠传统工业起家的经济重镇,大沥将为改造升级后的村级工业园引入哪些产业?黄伟明表示,目前,大沥镇重点打造的产业主要有5类,分别是智能技术产业、大沥传统优势项目、承接广州的金融科技项目、主题商业项目和“互联网+”商业项目。
其中,在村级工业园改造方面,大沥今后将以“二改二”(工改工)为主,“二改三”(工改商服)为辅。在“二改二”方面寻求突破,是大沥今年在村级工业园改造的工作重点。
目前,大沥的旧改目光已延伸到遍布全镇的村级工业园区。去年,大沥的“三旧”改造政策红利进一步释放,联滘、奇槎、太平等旧改项目得以顺利开展。今年,大沥将主推大镇、沥中工业区、沥北湖马等区域的改造,考虑引入“互联网+”要素,实现整体的升级转型。
其中,由沥北湖马工业区在全区首创的分期滚动开发模式,更是大沥推进“二改二”的典型样板。与广佛国际商贸城等“工改商服”的旧改项目不同,制造业作为沥北社区的优势产业,是其发展的根本。因此,湖马工业区的改造并不是要把早期的企业赶走,“二改二”才是其改造最重要的方向。其次,湖马工业区也将借改造升级的机会,对园区内的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洗牌”。
据沥北社区党委委员陈旭东介绍,湖马项目采用“成熟一片改造一片、建好一片回迁一片”取代传统的大拆大建手法,创新性地采用分期滚动开发模式。“这个模式的好处在于,企业无需一次搬走,这样在改造的过程中,可以保证村民的经济收入不受影响,更重要的是保证社区内的优质企业不会流失。”陈旭东说。
除了湖马工业区外,今年大沥村级工业园改造的另一个亮点,是大沥将依托佛山强大的制造业为后盾,在工业园区中打造基于生产性服务的“创客小镇”。“佛山作为制造业大市,有着多样化的产业链。有制造业的地方就离不开对工业研发和生产设计。因此大沥急需发展‘创客小镇’这样的载体,为佛山的制造业服务。”大沥镇相关负责人说。
抓住政策红利加速旧改步伐
“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村级工业园的改造是大势所趋,但通过公有资产的适当介入来引导方向,则是启动阶段一个有益的尝试。”大沥镇招商和三旧改造局副局长冯赞余表示,政府在产业规划中,往往更着重产业的健康发展和长远效益,并注重招商的质量。当改造项目取得一定的效果后,对后来者将会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以广佛商贸城中心区为例,其前身曾是一片聚集了上千家废旧塑料加工行业以及各类高污染企业的区域。自2007年取缔了联滘的废旧塑料行业、铝型材行业,打响南海节能减排治污“环保风暴第一枪”以来,大沥更采用“政府二次返租及征用土地,统一规划开发”的模式,对该区域实施重新规划。
该模式将原来零散分割的低效用地进行连片集约开发,实现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高效利用。通过高标准、高起点的规划和定位,将原来低矮的旧厂房“变身”成高端的产业载体,在解决了村级工业园环境污染严重、服务功能欠缺、人居环境脏乱等问题的同时,也加快了世界500强企业、电商行业巨头等一系列高端要素的聚集,有效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目标。
目前,湖马工业区和大镇工业区、沥中工业二区已齐齐被列入了“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试点项目”。其中,大镇的项目将参考广佛国际商贸城的模式,目前该项目初步产业定位是引入产业提升项目,拟通过大沥镇招商局引入投资商解决建设的资金问题,预计在今年内进行招商引资,引入优质企业。
可以说,利用“有形之手”的统筹作用,大大推进了大沥的旧改项目。继成立全区首个镇级招商和三旧改造局后,大沥近日又专门成立了核心区重建局。通过采取城市更新和产业提升相结合、政府主导和政策引导“双轨”并行的方式,大沥正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村级工业园改造,并吸引优质的开发商进驻。今年第一季度,大沥镇共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13个,招商引资呈现平稳增长态势。
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提升大沥镇村级工业园的生产环境,利用产业载体的改造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发展动力,是促进产、城、人融合的重要途径。为此,大沥目前正着手重新整合各类扶持资金、政策和资源,计划年内出台针对村级工业园改造的专门扶持方案。
“在村级工业园的改造上,除了有南海区给予的20万元/亩奖励标准外,大沥镇也会以1∶1的方式出台相应的扶持资金。希望各个村级工业园能抓住政策红利的辐射,在改造中激发出发展的潜力。”黄伟明表示,大沥镇期望通过更接地气的政策,引导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为高端的产业载体。
大沥村级工业园改造模式
目前,大沥镇共有村组级工业区139个,总面积超过16900亩,涉及工业企业2360多家。今年以来,大沥镇按照全区总体部署,结合城市更新的要求,积极推动村级工业园的改造,通过分级分步,实行边试边改,全面加快园区的环境再造步伐。为此,大沥根据不同村级工业园的发展特色,探索出三种改造模式。
1
以产业转型推动环境再造
以广佛商贸城中心区为代表,充分利用城市更新、植产兴业等扶持政策,采用“政府二次返租”及“征用土地,统一规划开发”模式,将原来零散分割的低效用地进行连片集约开发,实现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高效利用。
目前,位于南海中轴线北端的广佛商贸城中心区建设升温加码,成为佛山市旧工业区改造的范本。该片区内广东有色金属交易中心、广佛智城、九龙公园、南海之门等工程得到快速推进,并先后引入永旺梦乐城、京东云产业基地、阿里巴巴南海电商产业带等优质项目,农村面貌实现蜕变。
2
以景观提升带动环境再造
以白沙工业园为典型,充分发挥园区毗邻广州的区位优势,通过景观改造、完善配套、产业转型等手段,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南海外滩”项目。项目将对原厂房进行集约改造,建设高端写字楼和商业载体,并重点塑造全长1公里的堤岸景观。景观项目将建设绿化湿地、生态驳岸、游船码头、驿站建筑以及景观小品,整体提升项目的商业吸引力。
目前,白沙工业园内30余家金属制品、藤家具制造企业已集体迁出,排污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3
以硬件建设带动环境再造
以谢边第一工业园为典型,全面加强截污纳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水体的净化处理。近年,大沥镇先后投入1800万元,建成截污管网3公里将园区生活污水引入城北污水处理厂(二期)处置,有效减少污水横流现象的出现。在此基础上,将园区工业废水纳入大沥工业废水处理厂的纳污范围,避免有害污水的直接排放。
目前,园区内35家金属制品企业在工业废水、废气排放的环保验收中通过率达100%,社区环境大为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