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佛山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开展战略合作,并于2018年启动广东省农业科技示范市创建工作。在省农科院的技术支持下,经过几年来的合作,佛山在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全市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千万资金支持建设 推动佛山农业科技创新 高明鸿丽蔬菜基地坐落在群山环绕的高明更合镇白石村。在基地的蔬菜种植区,一个个喷灌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1000多亩农田里。据了解,基地在2010年建成之初就安装了喷灌装置。2016年,企业在喷灌技术的基础上应用了佛山分院推广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如今该技术已经覆盖基地1000多亩农田。
所谓水肥一体化技术就是把施肥技术和喷灌技术相结合,使肥料和水混合,并通过喷灌装置向作物喷洒肥料。高明区鸿丽蔬菜种植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庆权表示,“传统的施肥技术需要人工进行,不仅耗费人力还容易造成肥料损耗。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之后,每年为基地节约30%肥料,农产品产量也提高了10%。”
在佛山,不仅是鸿丽蔬菜基地,多家农业企业也借助院地合作共建省农业科技示范市的东风,实现提质增效。
2015年,省农科院与佛山市人民政府签约建立了全省首个共建的乡村振兴、科技先行的地市分院——广东省农科院佛山分院,探索出院地、院企合作的新途径、新模式。2018年,双方在院地合作的基础上,深化合作,共建广东省农业科技示范市,为佛山农业产业园及其现代农业建设注入强劲的科技驱动力。
创建省农业科技示范市,推动“一十百千万”产研直联工程实施是关键。其中,“一十百千万”产研直联工程指的是:科技支撑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每年启动十个研发项目和十个推广项目、建立百位专家服务团队、服务千家产业化组织、培训指导万名农业技术骨干。每年市财政将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省农业科技示范市建设,在佛山分院的技术支持下,做强佛山市农业科技创新孵化平台,重点完成一批农业科技孵化项目,加强蔬菜、花卉、水产的本地优势特色品种的研究开发,着力提升佛山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
到2020年,佛山将实现研发新品种新技术30个以上,引进、示范新品种新技术100项以上,技术成果转化及孵化项目30个以上,新培育涉农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同时,建成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新培育省级以上涉农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现代农业园区等10个以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前排左2)莅临科技小院指导工作。受访者供图
院市科研力量加持 助力农业企业提质增效
2018年,佛山市三水白金水产种苗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白金丰产鲫获得2018年度范蠡科技进步二等奖。不仅如此,其研发生产的白金丰产优鲈、白金丰产鲫等多个品种还陆续被评为省高新技术产品。
相比传统鲫鱼,白金丰产鲫具备品质稳定、生长快、个头大、卖相好、味道佳、易捕捞等特点,不仅降低了养殖户的养殖风险,鲫鱼还能起到净化塘底质作用。“如果不是佛山分院从研发到奖项申报的全程参与,我们也很难获得范蠡奖这个荣誉,”佛山市三水白金水产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健辉说:“佛山分院有两位水产专家参与到佛山地区的白金丰产鲫的养殖模式推广和经验总结中。”
梁健辉介绍,下一步企业将联合佛山分院针对水产食品安全、水体环境维护上展开生态护料研发。“我们为佛山分院提供实验基地和生产场所,实验成功后企业会承担产品生产、推广等功能。”
白金水产的成功,是佛山农业企业借助省农科院科研力量和“一十百千万”产研直联工程,加快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的缩影。
▲省农科院专家指导示范田生产。受访者供图
开展院市合作以来,佛山分院整合了省农科院和佛山市农科所科研力量,围绕佛山农业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建立项目库,重点在花卉、水产、蔬菜、特色作物等专业领域进行合作攻关,并启动了农业氢水灌溉技术、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技术、新型基塘农业技术等创新性研究项目。佛山分院组建150名科技专家组成的10个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队,在涉及蔬菜、花卉、水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创意农业等领域,建立专家与企业的“直接联系制度”,解决限制佛山现代农业发展的难题。
据统计,自2015年实施市院合作以来,佛山成功申报国家级项目2项,实现了长期以来国家级农业科研项目“零”的突破;2017~2018年,还获省市级科研推广成果奖12项。
今年,佛山分院还挂牌成立广东佛山珠三角基塘农业研究中心,在顺德、南海、高明、三水四地建立基塘农业研究工作站,设立多个基塘农业示范基地,开拓了以生态养鱼、蚕桑生态饲料等技术实现基塘农业新发展,还积极为佛山基塘农业系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据悉,目前申报工作已上报农业农村部,正等待评选。
打造科技创新平台 为乡村振兴贡献佛山力量
游农业创意展、赏奇瓜异果、看斑斓花海……去年12月第十二届佛山市良种良法展示推广月里,150亩展示面积、600多种农业新品种、8个创意农业展示区,吸引了大量市民参观。
在创业农业展示区里,分为希望的田野、年代画卷、情怀农业等八大主题,每一个主题都使用了多种植物,通过拼接、组合等方式摆出各式各样的造型来展示现代农业风采。
创意农业为佛山农业发展拓展出一条新路子。近年来,为了促进都市农业大力发展,佛山分院除了大力开展农业科技研发之外,还积极将艺术元素融入到农业展示中,推动农艺结合。2017年,佛山分院还应邀在第十六届广东省种业博览会主会场上设置创意农业展示区,展示佛山农艺结合的创意成果。
然而,要改变传统农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除了艺术加工外,农业科技创新更是必不可少的力量。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佛山将紧紧围绕着推进研发项目和推广项目实施、科技服务一批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省工程技术中心、重点推进农业氢水灌溉技术和基塘农业技术研究等方面展开。
为此,佛山将以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成果显著、人才队伍杰出、示范带动效应突出的农业科技示范平台、都市现代农业智库平台、现代农业产业技术输出中心和农业科技创新孵化平台,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佛山将深入组织实施“一十百千万”产研直联工程,实施2019年市院合作项目,组织开展2020年省科技示范市建设资金项目申报和评审;开展院企产研对接活动,组织专家服务团为本地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力争结出更多市院合作优秀成果,为全省农业发展作出佛山贡献。
特写:全省首家“科技小院”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跟进示范田种植、搜集数据、撰写论文……对于驻点在由中国农大、省农科院蔬菜所、市农科所联合共建的三水白坭康喜莱蔬菜种植合作社科技小院两年的硕士研究生陈晓东来说,每天都是忙碌的日子。尤其今年上半年,佛山阴雨天气频繁,他更关注示范田里的每个变化。
三水白坭拥有悠久的黑皮冬瓜种植历史,全镇黑皮冬瓜种植面积达4000亩,年产近30000吨。团队进驻之初,白坭爆发了冬瓜黄叶病,科技小院师生开展研究后发现,黄叶病与华南地区强降雨引起严重的养分淋洗以及农户不合理的施肥方式密切相关。
对此,驻点研究生针对本地冬瓜种植问题开展了120户的农户调研,并通过数据来分析农户的生产模式和生产经验。随后,科技小院提取了67个发病的冬瓜样本来检测其营养成分,根据植株和土壤分析结果,采用了新型环保肥料,开展田间试验,提高了冬瓜养分利用率,降低黄叶病发生。
▲中国农业大学学生开展田间指导。受访者供图
如今,科技小院的相关专家还在白坭成立面积约25亩的冬瓜种植示范田。陈晓东介绍,示范田以对照实验方式展开。一边是当地农户种植方式,一边是科技小院的优化种植方式。目前两种种植方式对比明显,科技小院的优化种植显然更有优势,陈晓东说:“一旦优化种植方式在农户和企业中推广,对冬瓜生产提质增效有很大帮助。”
作为华南地区首家科技小院进驻单位,三水白坭康喜莱蔬菜种植合作社具有庞大且稳定的冬瓜产业基础,合作社理事吴朝江介绍,2017年科技小院进驻康喜莱后,不仅拉近了企业和科研院校的距离,还凭借中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市农科所等研院所的力量,为本土冬瓜种植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不少解决方案。
吴朝江表示,作为科技小院进驻企业,下一步企业将更积极地打造科技小院的品牌,建立更专业的科研团队;不断提升科技小院的服务层次,拓展科技小院研发内容,实现科研项目和推广内容标准化;加大宣传力度,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示科技小院的科研成果,并在近两年内寻找农业生产大户,把科技小院的成果落地到实际生产中。
省农科院党委书记、省农科院佛山分院院长廖森泰:佛山探索走在全省前列
与省农科院佛山分院合作一年来,佛山农业科技水平有怎样的提升?下一步,双方如何深化合作?日前,佛山日报记者采访省农科院党委书记、省农科院佛山分院院长廖森泰,共同探讨农业科技如何带动佛山乡村振兴。
记者:请您总结下目前佛山创建省农业科技示范市的成效。
廖森泰:佛山和省农科院围绕着共建科技示范市的目标,开展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取得明显效果。主要表现在: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目前佛山已经成功申报国家级项目2项,2017年~2018年,共有12个项目获省市级科研推广成果奖,拓展了珠三角基塘农业研究领域,并启动了农业氢水灌溉技术、番茄岩棉栽培技术等一批创新项目。
近3年来,佛山分院累计开展职业农民培训15场,共1400人次;以地标产品为核心,先后举办了十里水果长廊开园文化节、冬瓜文化节、雪梨瓜文化节等系列农产品节日,提升了佛山地标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
服务农业企业能力不断提高。目前,佛山分院先后与佛山市康喜莱蔬菜合作社、佛山市劲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佛山市鸿丽蔬菜种植有限公司等10多家涉农企业联合共建示范性合作基地或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在延伸农业产业链的同时,促进了农业科技资源的战略性集聚。
记者:您认为这种院地合作、院企合作、省市共建农业科技示范市对全省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廖森泰:在这个方面,佛山实现了几个“首次”:全省首个院地共建省农业科技示范市、建立全省首个地市分院、率先在佛山分院开展理事会制等。这种合作模式能使组织、人力、项目、资金等多个要素全面落实到位,在全省来说走在前列,给不少兄弟市提供了借鉴样本。如今,梅州、汕尾等多个与省农科院合作的地级市都有意愿学习这种做法。
记者:今年佛山与省农科院在创建省农业科技示范市有什么目标?
廖森泰:2019年我们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建设省级农业科技科研平台,承担研发、试验、示范一体化的作用;二、力促佛山基塘农业成功申请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三、全面启动“一十百千万”工程中的10个研发(推广)项目;四、促进佛山4个省级农业产业园建设要有实质性进展。
记者:下一阶段,省农科院和佛山将如何在“一十百千万”工程的基础上加深两地合作,推动佛山创建省农业科技示范市?
廖森泰:我认为,接下来要紧紧围绕着三个方面开展工作:进一步思考如何持续打造出项目亮点,扩大佛山各个省、市农业产业园的影响力;塑造一批明星农业企业,利用省农科院的技术力量和企业的带动作用来促进佛山传统农业升级;建设一批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的创新平台,并把创新平台设在企业内部,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
数读:市院合作共建省农业科技示范市情况一览
实施市院合作以来,全市建有涉农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个,涉农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个,涉农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涉农高新技术企业28家,辐射推广良种良法累计150多万亩,农业总产值和农地产出率分别从2015年的256.90亿元和2.22万元/亩提高至2018年的289.89亿元和2.58万元/亩。
近三年来,佛山分院累计在全市培训职业农民15场次共1400人次,培训乡镇农技人员220人次。累计派技术专家、技术员科技下乡135场次,派发各式资料9万余份,拓建辐射性示范基地5个,重点推广专家推荐品种60个,主推技术30项,为农户培育种苗800多万株,辐射推广良种良法累计150多万亩。
2018年至今,佛山分院已与65家农业企业、合作社开展科技对接服务,与企业签订合作及技术服务协议14项,促成院企合作对接项目18项,共建科研试验、成果转化、党员试验田等基地4个,共建企业研究院、工作站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