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爱泼墨,户户习丹青”,在佛山市禅城区,有这么一个地方,她既能让你感受厚重的历史感,又能让你领略墨香流韵的儒雅气息,她的名字叫“张槎村”。
张槎村自宋朝开埠建村以来,已有870多年历史。世代传承的书法传统,使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风雅之地。有人说,走在张槎村的街巷,一不经意就会偶遇一座古建筑,一不留神就靠近一幅大师之作。
如今,在美丽文明村居建设之风的吹拂下,张槎村以“仙槎墨韵·书法之乡”为品牌,以传统文化为底色,以乡情为纽带,以古建筑为阵地,繁荣乡村文化,树立文明新风,焕发出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
聚四方墨宝扬书法灵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从张槎村牌坊沿着村委会外墙一路前行,孔学的处世之道以书法形式被雕刻上墙,成为一道雅趣的风景。
崇文重教,一直是张槎村的传统。资料记载,清初石湾设有莲峰书院,是周边五十四个村庄子弟科举的教育场所,后因失火被毁,遂于光绪年间在张槎村建仙槎书院,供学子乡试及四方乡绅议事。
数百年来,张槎村走出了不少书画才俊,尤以已故陈英灿最负盛名。陈英灿祖籍张槎村,早年移居香港,师从岭南画派著名画家赵少昂等大师,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大展。2015年,陈英灿以个人名义向全国各地书画家征集了60多幅书法作品,并将其刻在村里张槎公园的文化碑廊上。如今,张槎书法公园以其书法特色,吸引了不少书法爱好者慕名前来欣赏。
除了张槎书法公园,村内还建有美术馆、陈英灿书法馆等文化场所,并于2012年成立了张槎村诗书画社。据悉,诗书画社社员大部分是本村村民,当中不乏市、区书法家协会会员,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周边的书法爱好者。2018年初,社员的优秀作品作为张槎开年首展,在张槎文化中心展出。此外,诗书画社还先后出版过2本作品集,并到香港、广州等地举办联谊展览,开展对外交流。
对书法的热爱,张槎村可谓深入到“骨子”里。从村民家中的春联,到村委会办公室的字画,再到商业街店铺的警句格言,当中不乏出自村民之手的书法作品。就连村屋的外墙,村民都自发刻上书法碑帖。有人说,在张槎村的每一条街巷里,随意推开一扇门,就可能会遇到一位擅长书法的老者。
书法也被视为传承家风的良好载体。“诚实稳重、掷地有声、言谈举止、雅量大方”,这些家风古训被刻在村里张槎小学门口的外墙上,警示后人先学做人,再做学问。
对此,村民陈先生感受颇深。他介绍,儿子小镔在张槎小学读五年级,从3年前起,儿子就跟着爷爷练习毛笔书法,经常抄写诗书。“一开始只是想让孩子定性,但后来在诗书的熏陶下,孩子在待人接物上变得更有礼,是书法让孩子领会到了先人的礼仪之道、儒雅之风。”
如今,书法又成为培育文明乡风的有效载体。走在张槎村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孝、廉、德、善等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书法小景,让村民随时随地接受熏陶,在耳濡目染间提升文明素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挥毫泼墨中,张槎村“仙槎墨韵·书法之乡”品牌跃然纸上,她既扎根于广大村民的血肉中,也在频繁的文化交流活动中越擦越亮。
古建今用
文墨香飘溢粤韵声声扬
从张槎书法公园走出,沿着数百米的村道前行,便能看到由水月宫、陈尚书公纪念馆和财神庙组成的仙槎书院古建筑群,及东岳古庙建筑群。这些清幽静谧的古建筑,曾见证过张槎村数百年的历史变迁,如今更是在岁月静淌中成为村民闲暇的好去处,焕发出勃勃生机。
“我今独抱琵琶望……”白天徜徉在古建筑群前的街巷,时不时会听到粤曲的弹唱声。循声而去,你会发现财神庙里一片盛世下的祥和景象。前堂里老人们在切磋棋艺,后堂则能看到伴奏师拉二胡,“角儿”卖力演出,举手投足间尽显粤剧风采魅力。
从财神庙走出,不远处东岳古庙旁的列圣宫,则成为了村里诗书画社的社址。每逢周三,爱好书法的老人家都会相聚于此,走笔行云,翰墨飘香。这一天,诗书画社社长陈流记便带着一本书法作品集前来。他一坐下,社员们便迫不及待围坐一起,如获至宝般地对着作品集仔细研习。
诗书画社最忙碌的时候,是春节临近之时。陈流记说,每年春节前,诗书画社都会备好红纸、墨汁和金粉,组织20多名社员,一连两天在财神庙免费为村民们写“挥春”,“那两天忙得不可开交,数百名村民前来捧场,不少留在本地过春节的外来务工人员也会过来凑热闹。”
除了春节,每年在古建筑群里举行的太公诞、嶽帝诞、观音诞、重阳节活动都人气鼎盛,其中数太公诞最为热闹。当天,1000多名来自大沥、番禺、东莞、广西等地的陈氏后人欢聚一堂,共叙乡情。活动现场不仅有醒狮、粤曲等传统文化表演,村中的书法爱好者更会即席挥毫,不少远道而来的族人还会携带墨宝互赠,十分雅兴。
而重阳节则让村中老人倍感温馨。“几百人齐聚,场面很热闹!”提起重阳节,梅婆婆兴致甚高,“老人、小孩自己编节目上台表演,有相声粤曲,也有现代歌舞,大家又吃又玩,而且村委会还为我们准备慰问品,非常开心。”
“除了保护好本村的古建筑,村里更希望古建筑能‘用’起来。”张槎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副主任陈成注介绍,一方面村里积极举办粤曲、书法等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在传统节日融入孝老、和谐等文明元素,让古建筑更好地发挥价值。
记住乡愁
古稀老人写族谱绘村貌
一本600多页约51万字的族谱、一幅2米多长的手绘村容地图、两个再现古村风貌的自制沙盘……这些承载村庄变迁乃至一代代村人共同记忆的载体,都出自年近80岁的宋陈尚书公纪念馆副馆长陈顺荣之手。从2004年开始参与重修族谱,到手绘地图、自制沙盘,10多年来,陈顺荣只有一个心愿:让年轻人和后代有历史回忆,知道自己的“根”在哪。
翻开《张槎陈宝砚堂族谱》,你会惊讶其传承脉络之清晰。从870多年前的陈氏始祖陈显,到如今第30多代传人,张槎村每户村民的发展轨迹,都能从中找到根脉。“张槎村共有1000多户本地村民,从走访到正式付印,用了两年多时间。”提起族谱纂修过程,陈顺荣历历在目,他还记得初稿出炉时仅3户村民提出修改同音字。这本严谨的族谱,最终于2006年完成并印了600多本,且被村民当作“家史”争抢一空。
不过,最让陈顺荣感到自豪的是,族谱成功帮助远在他乡的族人寻祖认宗。4年前,来自东莞万江区的陈氏后人寻到张槎村财神庙,他称由于民国时期战乱举家搬迁,无存家谱,多年来遍寻广东多地。陈顺荣遂帮其翻看族谱,逐户考证,最终完成其认祖归宗的多年夙愿。至今,该陈氏后人每年五月初六都会携带妻儿,回乡参加先祖宋陈尚书公诞辰纪念日活动。
除了传承根脉,陈顺荣更想为村民留住历史记忆。记忆中的老村有葵树、门楼、禾田,有夏日里古榕下纳凉聊天的村民,也有赤脚奔跑在白石街上玩耍的孩子……于是,从2015年下半年起,陈顺荣又着手描绘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张槎村旧貌。这幅宽约0.8米、长2米多的村容地图,真实还原了当时的村貌,并得到了众多老村民的认可,一些村民看后还将其微缩复印带回家中。这幅手绘原稿,已赠给村委会,并交专业人士加以描绘完善,以便日后用于村史馆建设。
2016年,陈顺荣再次着手制作沙盘,立体地展示古村风貌。其中一个沙盘以“张槎村启蒙教育”为主题,展示该村教育发展轨迹。只见沙盘中“女子学校”“衡甫图书馆”“宝砚小学”等教育场所逐一展现。陈顺荣说,张槎村自古崇文尚教,当时就有完整的高级小学,可以读到六年级,其时周边东鄱、大沙、白坭等村只有初级小学,只能读到四年级,于是孩子们便纷纷前来读书。“张槎村教育氛围如此浓厚,应该展示出来让后人知道,并传承下去。”陈顺荣说。
陈顺荣热心传承本村文脉的举动,也得到了村委会的认可和支持。“对村民而言,乡愁不再是缥缈记忆里的乡音乡味、青砖黛瓦和阡陌桑田,而是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依归。”陈成注表示,将继续深化美丽文明村居建设,以文字、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立体式、多样化展现张槎村的历史,以此传承文脉、凝聚民心、启迪后人。
提升品质
宜居宜业的闹市乐园
提起张槎村,不少人羡慕不已。这个隐藏在繁华城区旁的温婉小村,更像是一座自给自足的后花园。
这里没有天然森林,但自家门前的休闲公园也有亭台、假山、小桥、流水,乃至书法石刻;这里也没有人头攒动的大医院,但村级卫生所的医生护士总是和蔼可亲,让人如沐春风;这里更没有让学子挤破头的名校,但村里小学、幼儿园也是明礼崇德,立德树人。
早在2007年,张槎村就被评为“广东省文明村”。近年来,张槎村更以美丽文明村居建设、活化古村落为契机,大力推进公厕、卫生、文化、绿化、河涌、污水管网等项目建设,切实提升村居环境卫生,增强村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以张槎公园为例,在建设美丽文明村居的过程中,便围绕“一村一品一特色”,重点打造书法碑廊,并巧妙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元素,在满足村民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用乡土文化潜移默化地熏陶村民,提升村民文明文化素养。就连外来务工人员也是公园的常客。每逢傍晚,来自广西的大梅便会带着女儿过来陶冶情操,用她自己的话说,“让孩子一边休闲放松身心,一边感受文明文化,从小养成良好习惯。”
再如村里的公共服务中心,在禅城“一门式”政务改革的大背景下,正推动各项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免费产检券办理、公办小学入学报名等约60项个人事项都能在村里办,村民不必特意跑往城里。村民灿叔说:“如今的张槎村,生活环境舒适惬意,公共服务贴心到位,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上个月底,宋陈尚书纪念馆前约400平方米的旧厂房完成清拆改造,取而代之的,是刻有书法碑帖、古色古香的仙槎书院门前广场,目前已成为村民休闲娱乐、陶冶性情的又一好去处。村委会相关人员表示,将继续充分利用各种场地举办有特色的文明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