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山库 > 新闻报道

升级工业园 蝶变新都市

南海探索出5种村级工业园改造模式,走出一条独具南海特色的制造业城市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2021-06-29 19:42:26 来源:珠江时报

  南海坚持改造升级和整治提高两手抓,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响村级工业园综合整治的攻坚战,为佛山全力打造“一环创新圈”和“一环生态圈”提供强力支撑,奋力开创南海创新发展的新局面,为广东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作出应有的贡献。

  南海是广东省新一轮深化“三旧”改造综合试点,当前“三旧”改造的工作重心已转至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在南海这片试验田中,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公有资产出资改造,镇、村联合改造,村集体自主或与运营企业合作,企业自主开发改造,社会资本参与改造等5种模式,为全面推进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积累了宝贵经验。

  “整治和升级村级工业园,是南海适应新形势的必然之举,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黄志豪的话铿锵有力。两年来,南海区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试点项目逐年加码,实现了从“18”到“33”再到“60”的双连跳,但村级工业园土地前期整理难、社会资本参与改造动力不足等“老大难”问题仍是改造路上的阻力。为此,接下来南海将加快升级工业园、建设新都市、发展新经济的步伐,积极构建“两高三新”现代产业体系,设立超百亿元的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基金,通过公有资产直接介入形式,解决改造难题,促进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从量变向质变飞跃。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南海坚持改造升级和整治提高两手抓,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响村级工业园综合整治的攻坚战,走出一条独具南海特色的制造业城市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为佛山全力打造“一环创新圈”和“一环生态圈”提供强力支撑,奋力开创南海创新发展的新局面,为广东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作出应有的贡献。

  打响村级工业园综合整治攻坚战

  驱车沿联江路向南走,过了大涌桥到达大沥镇沥北湖马工业区,一栋5层高崭新的现代工业大楼映入眼帘,在周边低矮的厂房群中,显得格外突出。这里就是“湖马工业园1号楼”,未来这里将进驻一批高端制造业、高科技产业。

  谁能想到,作为大沥推进“二改二”的典型样板,也是全区首个采取分期滚动开发模式的村级工业园,三年前,它的前身还是一排排低矮、破旧的厂房。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南海打响村级工业园综合整治攻坚战后实现蝶变的典型案例之一。

  但对于旨在建设全球创客新都市的南海来说,还需要更多这样的蝶变故事。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几十年,桑基鱼塘变成世界工厂,村级工业园曾经是南海经济发展的主要特色和重要力量,当时“六个轮子一起转”“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粗放式发展摸索,也主要是以村级工业园为载体支撑着全区经济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曾是南海镇域经济的生动写照,盐步内衣、大沥铝型材、丹灶五金、平洲鞋业、西樵纺织……每个区域都是一个独立王国,而村级工业园在其中扮演着资源整合者的角色。

  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城市化的推进,村级工业园粗放的生产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转变对于南海人来说,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数据统计,685个村级工业园占地约17.56万亩,占全区集体建设用地比例高达73%,而工业产值却不到全区10%,一些村级工业园的单位面积产出还不如鱼塘。

  如果以南海每年土地缺口6000亩计算,改造现有的村级工业园可以满足南海20多年的用地需求。更为重要的是,村级工业园长期以来存在的环境污染严重、安全问题突出、违法建设猖獗等历史顽疾备受诟病,去年大沥的“11·20”较大火灾事故就发生在村级工业园内。

  在当前全市上下积极打造“一环创新圈”“一环生态圈”的区域竞合发展大潮中,曾经构筑南海制造业基石的村级工业园,被卷入“低端锁定”的迷雾中,其弊端和缺陷越来越明显。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目的不仅仅是为南海的发展腾空间,曾经的辉煌和当下的转型尴尬都让它承担了更重要的历史使命。

  南海的执政者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发展至今,无论从土地产出、环境状况、安全生产事故,还是从可持续发展能力、机会成本的角度,都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加快村级工业园整治、加快转型升级。”黄志豪说,整治和升级村级工业园,是南海适应新形势的必然之举,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全区上下必须形成这个共识。

  于是,南海人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接连在村级工业园整治上“出实招、用硬招”。早在2016年9月,南海召开村级工业园综合整治千人大会,黄志豪要求在认识上算好“五盘账”,扎实推动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2016年12月,南海又召开全区环境整治动员大会,正式启动村级工业园环保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7年1月,区十三届党代会二次会议提出了“升级工业园、建设新都市、发展新经济”工作部署,将村级工业园整治摆在突出的位置……

  在政策层面,南海先后出台了《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推进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促进产业社区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佛山市南海区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更新(“三旧”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加大政策倾斜和财政扶持,为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

  于是,在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后,南海村级工业园整治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南海区从提升改造、环境治理、综合整治这3个维度,大力推进全区685个村级工业园转型升级。截至2018年5月,685个村级工业园环保专项整治已完成214个,占比31.2%;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已完成607个,占比88.6%;所有村级工业园中完成环保、安全生产双达标工业园数量共152个,占比22.2%。

  试点项目从33个增至60个,计划总投资687.26亿元,累计已投资13.56亿元,其中区镇公有资产投入291.74亿元。目前已基本完成5个,正在推进23个,另外5个处于商洽中。试点项目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其带来的“蝴蝶效应”正在不断彰显和放大。

  改革探索形成五种可复制的改造模式

  自2014年8月,南海区成为广东省新一轮深化“三旧”改造综合改革试点,南海开始思考“三旧”改造究竟该往哪走,在2015年度“三旧”改造项目投资推介会上,南海首次重磅推出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项目,并在当年出台的“53号文”中明确了对村级工业园的扶持,标志着南海区“三旧”改造重心正式转向村级工业园改造。

  作为全省的改革试验田,南海不仅在政策上不断突破,走入改革的深水期,也在实践中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在桂城街道夏南二社区,旧钢铁市场上诞生了都市型产业园区——天富科技城,现已完成一期2、3号楼建设验收,成功吸引一批新能源汽车检测、机器人、医疗器械、传感器等19个科技型企业进驻,预计年产值3亿元。这是桂城首个“工改工”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试点项目,由桂城街道公资办下属公司与夏南二租赁土地,利用公有资产对旧工业厂房实施改造。

  公有资产出资改造,只是南海目前形成的改造模式之一。区国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南海“三旧”改造的工作重心在于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为进一步推动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工作,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南海始终坚持政府+市场两种手段,以公有资产撬动村集体、社会资本参与改造。目前,南海已经探索了的5种较为成熟的改造模式。

  第一种是公有资产出资改造模式,典型代表有天富科技城、狮山镇兴贤黄牛牯工业提升改造项目;第二种是以九江镇上东工业区为代表的镇、村联合改造模式;第三种是村集体自主或与运营企业合作模式,例如桂城扇面工业区、大沥湖马工业区;第四种是企业自主开发改造模式,例如丹灶镇食品生产园区;第五种是社会资本参与改造模式,如丹灶镇联东U谷、大沥镇创客小镇项目。这5种模式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强,为全面推进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积累了宝贵经验,可供南海区其他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项目借鉴。

  目前,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腾笼换鸟”成效显著,比如天富科技城项目成功吸引一批新能源汽车检测、机器人、医疗器械、传感器等19个科技型企业进驻,预计年产值3亿元;丹灶食品生产园区4座厂房已全部竣工,引入食品企业8个,并准备按照“一镇一园”政策,建设并申报特色产业示范园;湖马工业园作为全区首个采取分期滚动开发模式的村级工业园,1号大楼已完工,部分企业已完成装修准备进驻,下一步,将继续完善项目一期生活配套建设,着手推进项目二期规划建设;而作为南海区村级工业园首批示范项目,上东工业园改造项目预计今年8月全部竣工,目前7个项目正在火热招商中。

  政策引领公资带动年内示范项目增至60个

  今年南海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南海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蔡汉全表示,在南海区现有的32.5万亩产业用地中,逾17万亩是村级工业园。因此,打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核心区,发展空间在村级工业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薄弱的地方在村级工业园;建设全球创客新都市,最大的短板也在村级工业园。

  面对遍地开花的村级工业园,近年来南海不断加大改造力度,加快改造速度,2017年村级工业园改造升级试点项目由18个增加到33个,今年又在继续加快推进33个改造升级试点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南海将通过区镇联动参与,鼓励各镇(街道)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造模式,再认定一批改造提升试点示范项目,将试点项目增加到60个。

  不过,村级工业园改造是一项涉及“改、建、招商、完善城市功能”的系统工程,涉及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等法定职权和政策应用,需要把握区域发展的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权衡、生态空间和建设内容的科学安排。为此,南海将加强全面统筹,坚持公资带动参与,设立村级工业园改造升级基金,解决前期土地整理开发资金问题,并探索建立村级工业园改造与房地产联动发展及产业用地保障机制,利用房地产开发指标制度,把房地产发展动力转移到村级工业园改造上。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我们意识到在村级工业园的改造提升过程中,必须要加大政府参与程度。”蔡汉全介绍,接下来将在两方面着力,一方面是采取公有资产介入形式,直接参与到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的前期土地整理工作中,将政府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改造的最困难阶段;另一方面是将组建超百亿元的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基金,通过基金解决村级工业园改造过程中土地整理及拆迁安置等问题。

  今年南海区委、区政府提出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响村级工业园综合整治攻坚战,“从33个增加到60个,这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更是质量上的飞跃。”蔡汉全表示,以前的33个改造提升项目总体上来说,规模普遍面积偏小,今年新增的27个项目将以公资带动的大项目为主,实现大面积土地连片混合开发,打造一批重点、亮点项目,这也是今年已认定为第四批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的试点项目。南海将在每个镇(街)选取1~2个项目进行重点建设,积极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改造模式,打造一批“一镇一园”特色产业示范园区。

  接下来南海还将大胆探索建立“房票”“地券”制度,推动村级工业园改造与房地产开发联动发展,既激发了市场参与改造的积极性,又为构建“两高三新”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载体保障;另一方面,坚持公资先行,强化公有资产在村级工业园改造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让公有资产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使其成为加快村级工业园改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

  佛山市南海区深入推进村级工业园综合整治2018年行动方案

  按照“整治规范一批、强化监管一批、升级改造一批”的总体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公资带动,加强环保、安全和消防整治,加强基层治理,加快产业升级发展,切实使村级工业园综合整治取得突破性成效,走出一条独具南海特色的制造业城市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南海村级工业园改造五大模式

  A

  公有资产出资改造模式

  案例:天富科技城

  占地约80亩,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投资额约2亿元。园区包括4栋工业式研发大楼,及配套1栋员工公寓。如今,一期1、2、3号楼已通过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天富科技城打造“定制式工业大楼”概念,开启了桂城从标准厂房到“私人定制”时代。作为桂城首个“工改工”的村级工业园改造项目,这也是南海探索的公有资产推动工业园改造的样本。

  在天富科技城里,交付使用的3栋工业式大楼企业进驻率已达80%,吸引了广东京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创电科技有限公司等19家科技型创新企业,涵盖生物医药、机器人、防灾应急、LED等领域。

  B

  镇、村联合改造模式

  案例:九江镇上东工业区

  毗邻325国道和佛开高速,区位优势明显,2017年以前,还存在一大群低矮厂房,从事着能耗高、产值低、污染大的五金、塑料和纸箱的生产。根据相关部署,工业园由九江镇公有资产管理办与上东经济联合社共同合作开发。其中上东经联社以集体工业土地流转金作为注资投入,九江镇公资办按股份占比以土地流转金同等价值的现金作注资投入,共同成立项目公司,公资办占项目公司51%的股份,上东经联社占项目公司49%的股份,项目合作期为50年。

  目前,现有的破旧厂房已全部拆除,第一期即将完工。根据规划,兴建标准的多层厂房、农贸市场、公寓等,总建筑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建设投资金额约6000万元。此次合作既增加村集体的经济收入,提升地方税收,改善园区及周边环境,又提高政府和社区的公信力,实现村集体、村民、政府三赢的效果。

  C

  村集体自主或与运营企业合作模式

  案例:桂城扇面工业区

  以前该园区主要是一些低矮、粗放、污染型厂房,对周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2016年,夏北经联社以村集体与运营企业合作的模式,推进扇面工业园改造项目,由经联社出资约1.5亿元,将建成约8万平方米建筑的产业园区,引进运营公司对园区进行运营,这打破了土地低价租赁的模式,使工业园在租金、管理、安全、品牌等方面都得到保障与提升,对社区的经济收入有大大提升作用。

  新工业园将主要分布有生产车间、研发车间、商业办公以及少量餐饮等配套,计划今年6月报建,报建完毕后启动预计为期1年半的工程。

  D

  企业自主开发改造模式

  案例:丹灶镇食品生产园

  位于丹灶镇横江海滨南路的海滨铁料城内,原为经营多年的专业铁料市场,土地性质为国有建设用地,是南海区第二批认定的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示范项目之一。在政府“三旧”改造政策的指导下,该地块的权属人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利用该项目的交通区位优势,将部分铁料市场改造升级为新型的工业产业项目,主要引入食品加工类企业。

  食品生产园项目占地面积22.57亩,拟投资超7000万元,计划建设4栋标准厂房,建筑面积可达4.2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并投产后,将形成全区食品产业的一个重要支撑平台,也为全区今后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经验。此外,项目远期将定位打造为省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配套最齐全的食品生产园区。目前,项目地块内四座厂房已全部建成,并已办理竣工验收的手续,其中厂房3及厂房2部分已完成载体招商,其余正在加紧进行招商。

  E

  社会资本参与改造模式

  案例:丹灶镇联东U谷

  2013年12月,联东U谷·佛山南海国际企业港签约落户大金智地高端产业服务区。按照政府统筹规划,再通过土地出让的形式,联东集团开始对片区进行开发。

  项目一期出让地块面积共计约117.4亩,目前项目一期已100%完成招商。联东U谷设置较高的环保、税收等准入门槛,重点引入和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能源环保等主导产业,建设集生产制造、研发设计、成果转化和服务功能于一体的高端产业集聚基地。项目二期出让地面面积共计约为133.8亩,分两批次开发,2017年7月开始动工,并将在今年5月完成第二批次开发规划;目前二期项目已完成80%的招商引资。

  


作者:刘永亮 付艳霞 李华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