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唐代文豪刘禹锡的这句名言今日放在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显得格外贴切。
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坐落在西樵山三湖书院旁,可谓藏风聚气,山水相宜,不仅风光秀丽,而且充满文化的气息。
昔年在三湖书院求学明志的康有为曾在此探索治国之道,今明两天,来自香港、台湾和内地的40余名学者齐聚一堂,举办首届岭南历史文化研究年会,探讨岭南历史文化发展。
知名学者齐聚西樵山
本月21日、22日,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举办首届岭南历史文化研究年会,40余名来自北京、香港、海南、广东等全国各地的知名学者汇聚一堂,在西樵山论道,探讨岭南历史文化发展。
此次研究年会的主题分为信仰与地域社会研究,传统、习俗与社会秩序研究,地方历史文献研究,文化遗产研究,地区开发研究以及社会网络与身份意识研究六大主题。
“与会者都是这一块研究领域的佼佼者,我们期待在这样的研讨会中碰撞出更多的火花,也为岭南文化研究留下更多的精华。”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温春来介绍,“今年年初,我们尝试着向广东、广西、海南、香港的十二家高校与研究机构发出邀请,探讨合作举办岭南历史文化研究年会的可能性,让我们备感振奋的是,我们在所有受邀单位那里都获得了共鸣,大家对提升岭南历史文化研究水准都怀着共同的愿景,我们在彼此的提携互助中充满了力量与信心。”
正是因为这种文化的共鸣,才有此次40余名知名学者齐聚西樵山的文化盛事。西樵镇委书记黄颂华介绍,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是中山大学与南海区政府共建的研究院,自2011年成立以来,研究院以发掘、整理、研究、弘扬岭南历史文化为己任,通过扎根岭南乡村进行田野调查、出版大型系列丛书、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举办公益性讲座、开展本科与研究生教学实践、服务南海文化建设等途径,研究院获得了学术界与社会各界的较高认可。
“希望通过中山大学与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实现更多的高校与研究机构加入到联系与交流当中来,汇聚相关领域的优秀学者,促进思想的交流与碰撞,留下更多对岭南文化研究的传承之作。”黄颂华说。
走进西樵研究岭南
“西樵者,天下之西樵,天下后世之西樵,非岭南之西樵也。”在对于西樵的诸多赞誉中,明代浙江学者方豪之言最为震撼。一句天下之西樵,撑起的是胸怀天下的发展视野;一句后世之西樵,昭示的是文脉传承的时代使命。
此次能够实现众多学者走进西樵的原因也正在于此。温春来说:“岭南历史文化研究年会会议地点选定在西樵山,这是非常有深意的。”他表示,西樵山是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的所在地,然而更重要的是,她是岭南的风景与人文名山,几千年间不断产生出影响中国历史与中华文明进程的历史人物与文化财富。
在温春来看来,西樵的历史源远流长,几乎没有间断过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的影响。大概6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以双肩石器为代表的西樵山石器,指引了一个地域的农耕文明的到来,西樵山因此被学者称为“珠江文明的灯塔”;明代中叶,伴随着珠江三角洲的崛起,在西樵山周边产生了一批著名的官员和一流的大学者,如湛若水、方献夫、霍韬等,他们长期在西樵山讲学,兴修书院,使西樵山蔚为理学名山,引起了包括王阳明在内的学术与思想界众多大家的关注,西樵由此被浙江著名学者方豪称为“天下之西樵”“天下后世之西樵”。
只有走进西樵,才能更好地去研究岭南。
就如这次的研讨会中,不少的专家学者研究的方向就是以西樵为样本。如中山大学教授黄国信的《私盐流通的文化因素——以佛山西樵盐商为例》,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商业史研究中心学者徐靖捷的《碑铭与地方历史研究——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碑刻解读》,以及南海区档案局、地方志办研究学者张莹的《香云纱起源、发展及其价值考辨》。
文脉昌盛泽被后代
在温春来眼中,西樵是一个文脉昌盛的地方,研究西樵文化,尤其是让这种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是一份真正泽被子孙后代的事业,也是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深植于此的真正原因。
近代以来,以西樵山为核心的一片地域,在政治、思想、学术、实业等方面不断涌现出引领中国变革方向的标志性人物,康有为、陈启沅、詹天佑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已成为中华武术标志之一的黄飞鸿,也是西樵人。
能人辈出的时代一直延续至今。改革开放之初,一批气魄和胆子都特别大的西樵人敢为天下先,披荆斩棘地走出一条后来看来是完全正确但在当时却是胆大妄为的改革之路,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像西樵这样在几千年间不断产生具有全国性意义的文化财富与历史人物、影响中国历史进程与文明的镇,我不知道全国有多少,但数量肯定是非常少的。”温春来说,西樵的各种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极其丰富,例如这里是典型的桑基鱼塘之乡,以庙宇而论,全镇有105处,其中许多信仰仪式,如观音诞、大仙诞等,影响遍及珠江三角洲乃至香港,每年都吸引数十万人前来朝圣。
在此次的研讨会中,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特意安排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让与会的专家学者走进西樵山、走进黄飞鸿狮艺馆、走进松塘村、走进陈启沅故居。希望通过实实在在的体悟,了解到这种文脉昌盛泽被后代的现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