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爱心午餐”,每天中午吃饭便成了西樵镇樵乐社区雄叔最快乐的事情。以前,中过风的困难老人雄叔每日要靠92岁的母亲解决一日三餐问题。现在,樵乐街坊乐互助社的社工不但每天把“爱心午餐”送到他家,还经常上门探访,让雄叔方便多了。
“爱心午餐”是南海政府购买的社会服务项目之一。两年前,南海在全省率先举办大规模“益动全城家·南海”社会服务洽谈会,政府近千个服务项目牵手社会组织,延长政府的服务“手臂”,触及政府无法覆盖的角落。街坊们由衷地点赞这些项目。“这些细致的服务真正做到了我们的心坎上。”雄叔说。
如今,南海借力社会服务洽谈会这个平台,正谋划一条政府转变职能,社会组织“接棒”公共服务的探索之路,助力幸福南海建设。今日,南海将举办社会服务洽谈会闭幕式,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继续激发社会服务创新。
立足群众
近千服务项目牵手社会组织
“即使我的生活比别人多了很多磨难,我也不会像以前一样做傻事了。”家住西樵的精神抑郁症患者阿全自言自语道。一向消极的阿全,两次自杀未遂。几个月前,南海区残联与专业社工一道上门为阿全进行情绪治疗,并联络社会资源为他进行心理指导。逐渐地,阿全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
与传统的“残联包办”不同,阿全享受到的心理服务正是来自政府在社洽会上购买的社会服务。而政府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助残服务,可让南海更多残疾人享受到更优的服务。
一直以来,南海区政府把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作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新路径,以居民群众需求为导向,在全国率先把“家”的理念引入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南海区政府近3年来共投入超4亿元,建成10万多平方米社会服务载体,购买近千个社会服务项目。
在去年政府投入1.2亿元购买380个项目的基础上,2016年“益动全城家·南海”社会服务洽谈会购买的社会服务项目数量增加了约10%,投入金额上涨超过三分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社洽会到场的社会组织超300家,近700人参与。18个政府部门和11个基金会设摊与省市区社会组织洽谈,共收到社会组织意向书366份,投意向书的社会组织除了佛山市和南海区的社会组织外,还有来自广州、珠海、东莞等多个城市的社会组织。据介绍,今年1.6亿元购买的416个社会服务项目,近七成项目已基本落实到位,即将实现对接落地服务,其余的也已进入招投标流程或正在洽谈中。
“充分竞争才能体现出价值所在。对于政府部门、镇街来说,有了外来的机构,选择面就扩大了,有助于找到更合适、更优质的合作对象;对于本地社会组织来说,让他们更深切地感受市场竞争压力,才能促进优胜劣汰,推动他们成长。”南海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两年洽谈会,政府近千个服务项目牵手社会组织,服务项目触及政府无法覆盖的角落,提升政府服务效率,更能推动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大步向前迈进。
搭建平台
让社会组织参与更多公共服务领域
广东省民政厅社工处负责人郑章树观摩南海社洽会后直言,以摆摊的方式举办社洽会,这是个“新鲜事”,是社会建设服务领域的一大创新,有助于居民需求与社会组织服务对接,南海的做法值得学习。
“社会组织代政府为民众提供‘嘘寒问暖’的专业关怀,是一个大趋势。”南海民政局局长周剑雄说,社洽会是一个政府采购的阳光交易平台,也是社会组织和社会服务成果的展示平台,更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平台,能吸引优质机构和社会服务人才入户南海,加快推动社会服务的全面发展。“相信社会组织‘接棒’公共服务后,会跑得更好,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也将大大提升。”周剑雄说。
对此,佛山市安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李少雅认为,社洽会成为一个供需信息发布平台,双方都增加了选择合作方的机会,能激励我们更快更好地成长,为居民提供最专业和贴心的服务。
而早在2014年,财政部和民政部联合发文,支持和规范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关于支持和规范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通知》中强调,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独特功能和积极作用,在购买民生保障、社会治理、行业管理等公共服务项目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向社会组织购买,这有利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效率。
未来发展
继续办好社洽会
加大项目投入
以社洽会为代表,南海社会服务品牌建设发展很迅速,并带动了一批优秀社会组织涌现。去年,南海有7家社会组织获评3A及以上等级,有15个社会组织被评选为示范性社区社会组织,有38个项目被评选为社会组织优秀服务项目,16位社工被评选为南海区优秀社工和社工之星。
一项数据显示:目前,南海区共有社会组织超过1600个,从业人员近1.4万人,获得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人数达1450人,社工员256人,志愿服务总队650多支,注册志愿者26.2万人。
“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欣欣向荣,已经成为南海推进社会治理和服务创新的一股重要力量。”南海区副区长冼富兰说,南海会通过多类平台培养壮大社会组织,强化组织提供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为居民提供更贴心周到服务。
如今,社会组织在南海很多地方都扮演了比政府职能部门更细致的角色,更重要的是触及了政府无法覆盖的角落,延长了政府的“手臂”,满足了不同群体多层次需求,实现了资源互动共享和服务效益最大化。
南海区区长郑灿儒也要求南海要继续办好社洽会,服务社会,服务更多需要的人群,政府也会按社会和群众的需求,加大对项目的投入,让社会服务不但能全覆盖,还能不断提质。
最需要
把性教育课带到孩子身边
怎样和孩子说难以启齿的性教育话题?几乎每位家长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不知从何说起”和“担心说了对小孩有影响”两类。
正因此,政府牵手创意仓社会发展中心,开展“彩虹伞·儿童性教育普及行动”。两年来,这个项目深入南海区七镇街,采取了六大专项行动,项目覆盖11所学校、11个村居、4个融爱服务中心、3个小候鸟驿站、共让南海区2771名儿童及教师受惠。
在九江上东社区,创意仓的社工向社区内三到四年级的小学生进行性安全教育的知识普及。一开始,社工便邀请所有的小学生用“性”字造词,了解学生对于“性”的认知程度。
“三到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前期,身体特征逐步出现变化,适时的科普性知识有助于他们排解成长的烦恼。”负责该项目的社工施晓贤表示,让孩子系统学习身体以及性知识,让他们明确身体的界限从而学会自我保护。
“现在的电视、电影到处都有男女搂搂抱抱、卿卿我我的场面,如果你还想像以前那样避而不谈,已经是非常不现实的了。”家长麦伟珠说,幼女被性侵、被猥亵的社会新闻时有发生,与其让孩子置身于未知的危险之中,还不如适当地向孩子传授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
麦伟珠说:“要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首先要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身体,知道隐私部位和自己的身体界限,从而掌握身体的自主权。这个儿童性教育普及行动非常好,大家很需要。”
最实用
爱心工场助残疾人士找到工作
对不少残疾人来讲,只要能生活自理就非常满足,更不敢想象自己也能像普通人一样走进社会就业。可桂城的残疾人阿君通过爱心工场驻点社工的培训和服务,已被广东三元麦当劳食品有限公司录取,享受与正常员工一样的待遇。
“工作以后,不能像在家和爱心工场一样,随便坐下随便睡觉,而且一工作就是几个小时。”阿君说,刚开始工作时确实觉得很辛苦,但三四天后就开始适应。第一次像正常人一样走进社会工作,让她非常满足。趁着放假的空隙,她还会回到爱心工场,与朋友们分享她的新鲜见闻。
而阿君的母亲谭女士看到女儿的转变,感动地说:“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女儿能够自己赚钱养活自己。我们始终有一天是要离开她的,现在女儿能够自己赚钱,我们也放下了心头大石。很感谢爱心工场和社会,给了这些残疾孩子关爱和机会。”
阿君只是爱心工场里找到工作的残疾人之一。一年前,政府向安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购买了“桂城街道爱心工场服务项目”。这个项目主要结合社会工作、心理学、精神康复的专业理念与理论知识,通过日常手工劳作锻炼、家政工作训练、社交展能训练等为站内工疗人员提供工疗职业康复、生活技能、工疗娱疗、心理疏导、辅助就业等服务。
为了鼓励爱心工场的残疾人外出就业,减轻家庭负担,桂城爱心工场每个月都会组织学员参加招聘会。爱心工场去年一场招聘会,就有5名学员被广东三元麦当劳食品有限公司录取。
“残疾人若能实现就业,无论是对他们实现人生价值,还是减轻社会负担,都有极大的帮助。希望通过社工和社会各界的帮助,这些学员能够逐步融入社会,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桂城爱心工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个项目的社工们将继续对已经就业的学员进行跟踪辅导,及时了解并帮助他们克服各方面困难。
最有趣
地名文化进社区传承本土历史
“当那些老人家老去之后,这条村庄的历史怎么传承呢?”在“传承历史,保育本土”的宗旨驱动下,南海区地名文化协会开展了“地名文化进社区”项目,这也是2015年社会组织优秀服务项目。
一群本土年轻人走街串巷,从一段段记忆和一页页旧纸中,发掘并整理那些潜藏的地名文化与本土历史,将其重新呈现。南海地名文化协会秘书长黄永聪说:“南海地名文化进社区活动吸引了约50多名大学生参与,他们分成12支小分队,走进大沥盐步平地村、狮山黄洞村、西樵上金瓯松塘村、西樵百西村头村等南海各个古村落。”
在历时近一年的地名文化进社区活动中,他们调研村落历史,整理成文,之后又以展览的形式,将这些本土历史知识重新带进村落社区之中,与居民分享调研成果。
这种“从村中来,回到村中”形式的在大沥平地社区有最佳的反响。在地名文化进社区活动期间,前往调研的协会成员与平地居民黄汉威等“村通”交流下,写成了平地村调研报告。在最后的成果展示中,当地老人更是提供了当地最著名的建筑黄氏大宗祠作为展示的场所。在古色古香的祠堂里,年轻人诉说着南海各地的地名文化,吸引了不少平地居民以及外地游客前来参加。
“我们希望将祖先留给我们的东西发扬光大,增添子孙后代的荣誉感,那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身为平地黄氏大宗祠管委会的成员,黄汉威老人在这群年轻人身上感受到传承家乡历史的热情。实际上,在整个地名文化进社区的活动中,不少地方的居民也像黄汉威那样热心地与参加活动的年轻人互动。在此过程中,居民得以更深入了解本乡本土的风物,从而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
“我们希望让更多感兴趣的人士参与其中。”黄永聪表示,地名文化进社区等项目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更多地名工作者和热爱本土文化的人士参与到地名文化的保育工作当中,逐步推动建立一个有历史、有传承、有发展的本土地名文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