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上这种膜,棉花采摘后,地膜被机器一次性回收,省工省时的同时,地里还没有残膜,十分环保。”看着自家棉花地里的全回收高性能增产地膜——高堡膜,新疆伽师棉花种植大户李沛这样赞叹。
这种高堡膜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广东星联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星联科技)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瞿金平和团队历时4年研发而成。比蝉翼还薄的“科技援疆膜”能终结农用地膜“白色污染”,这是星联科技联动高校科技优势,创新产业扶贫举措,积极响应佛山对口扶贫新疆的体现。
作为全国首个解决农田“白色污染”、实现循环经济的示范点,今年,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全县用上高堡膜的棉花田将达到50万亩,并持续扩大。
技术创新除农地“祸患”
“如果无法解决地膜残留问题,再过几年,新疆将无地可种!”2013年,在“新疆院士行”考察活动中,新疆农业专家的话让瞿金平心头一震。当年,新疆有2450万亩土地铺上地膜,每年地里的残膜量达到每亩16公斤。
20世纪80年代初,农用地膜的应用让新疆盐碱地的农作物大幅增收。但普通地膜易破碎难回收,长年累月,成为污染农地的“祸患”。“农田里有一层层残留的破碎薄膜,而农作物根部遇到残膜就拐弯,严重降低发苗率。”看到被地膜污染的新疆农地,瞿金平感到痛心。
从新疆回来后,瞿金平暗下决心:要通过技术创新解决农田残膜污染问题,帮农民端牢饭碗。历经5年的研发,瞿金平和团队在已研发出的全球首创“基于拉伸流变的高分子材料塑化输运方法及设备”技术(下称ERE技术)基础上,成功研发出多层复合薄膜制造过程自增强技术,制造出了一种厚度与普通地膜相当、可全回收的高堡膜。
瞿金平介绍,这张比蝉翼还薄的高堡膜,其实由3到5层叠起来,可拉伸、抗撕裂、强度高,在种植期使用不易破碎,人手揭膜回收率达98%以上,机械回收率超90%,既省时又环保,回收的残膜力学性能比普通地膜的国标还要高,可实现高值化循环再利用。
促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2015年,星联科技成为ERE技术产业化的唯一载体。“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过程需要科研团队和企业双方的工匠精神。南海是制造业强区,有潜心科研创新的基础和耐心,帮我们把产业化技术问题逐个攻破。”瞿金平说。
星联科技与瞿金平院士团队达成合作,对ERE技术进行产业化,利用ERE技术研发的高堡膜,为解决地膜白色污染提供全套绿色循环解决方案。
2019年春耕,高堡膜在新疆伽师开展大田比对试验。由于未实现量产,成本较高,农户对新地膜回收效果存疑,不愿意使用,影响了高堡膜的推广。
此时,对口援疆伽师的南海区政府划出300万元资金补助农民,让高堡膜顺利在2万亩棉田进行试验。为了打消农户对地膜回收的疑虑,佛山援疆工作队联同新疆伽师农业局,在棉花种植大户李沛的棉田上进行了一场高堡膜回收试验会。李沛看着自家棉田上的地膜被机械一次性回收,连连点赞:“我们要全部用上高堡膜!”
高强度地膜“高堡膜”实现全回收,并比普通地膜增收5%以上,回收后的残膜力学性能高,相比普通地膜难以回收、收而无用的困境,高堡膜实现全回收并可高值化再利用,彻底终结了地膜白色污染的国家重大难题。
助新疆农户增收致富
2020年5月8日,星联科技与新疆麦盖提县政府,就广东星联科技(麦盖提)塑料生态产业园进行了云签约。星联科技将在新疆打造出一条新型全回收地膜生产、使用、回收、再利用的循环产业链,以科技产品及产业落地帮扶新疆农民增产创收,为科技兴农、助力新疆农业绿色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跨出实质性的一步。
未来三年,广东星联科技(麦盖提)塑料生态产业园项目将投资2亿元,完成终结白色污染的高堡膜生产、回收造粒,并引入相关企业共同对残膜进行高值化再利用,最终达到将“白色污染”变为“绿色循环”的产业闭环。
据计算,高堡膜费用21.5元/公斤,每亩使用6公斤,费用129元。棉花收获后增产22.62公斤/亩,增收169.65元。高保膜使用后棉花增产提质、农机使用费下降、薄膜回收分离费用降低、回收的残膜价值高,这些优势让农户不但相当于免费使用地膜,还能增收。随着产业化在新疆的落地,高堡膜的成本还在不断下降。
“做强产业是脱贫的根本。通过产业扶贫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星联科技董事长张伟明说,高堡膜的推广使用,能够解决农地‘白色污染’,让农户提质增收,同时也是公司拓展农资发展路线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