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盛夏,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道莲塘村内,绿瓦、灰墙、夏荷,加上“咚咚”的划龙舟擂鼓声,百年古村正焕发勃勃生机;走进南庄镇紫南村,巷道纵横错落有致,绿树成荫河水清澈,醉美乡村的容颜尽情展现;石湾镇街道丽豪社区里,一位位老党员坚持每月到志愿服务集市“站岗”,用行动诠释邻里互助的内涵。
一村一特色,一路一风景。正如市委书记鲁毅在佛山城市治理大会上所说:“没有镇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市的现代化。”在开展村居文明创建工作中,佛山禅城加快推进“一村居一品牌”工程,在注重环境提升的同时,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打造出一批特色鲜明的文明村居,切实让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古村活化
拾起文化遗珠留住乡情
走进张槎莲塘村,莲塘公园的朵朵荷花尽情展露笑容,与周边的南狮纪念馆、太史第、清湾书室等仿古建筑绘成一幅古韵清幽的夏日岭南园林风景图。
有着700年历史的莲塘村,不仅保留着陈太吉酒庄创始人陈屏贤的故居,还有张槎唯一的龙舟龙狮训练基地。近年来,莲塘村一方面加大旧物业改造招商,成功引进童梦天下、莲花酒店等一批商业项目,另一方面在发展的浪潮中擦亮古建遗珠,新建莲塘村古式牌楼、重建主帅庙、建立南狮博物馆、建设陈太吉酒文化展览馆等。莲塘村的旧韵新颜逐步展现。
采访中,生活在张槎莲塘村多年的村民吕姨向记者讲述她的两个“想不到”:想不到农村可以变成城市那样漂亮,想不到莲塘也可以成为都市文化旅游休闲区。
无独有偶,经过改造提升后的南庄镇紫南村头村:村道变宽了,休闲公园增多了,村内的一些祠堂、古民居等历史建筑经重新修葺后也焕发光彩。同时,村头村对村内的一些文物以及历史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以古祠堂为载体建起村史馆,以进一步挖掘和传承自身特有的古村落文化。
这些变化都源于近年来禅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实施市里的百村升级计划。
2015年以来,禅城致力于推进4个特色古村落活化,7个城中村(旧社区)改造及4个新农村建设工作,并启动“一村居一品牌”工程,在提升村居环境的同时,注重挖掘厚重的村落文化,以此探索出百村升级行动与文明村居创建协同推进的新路径。
如今,在示范村居的带动下,龙津、罗南、塔坡等村居也掀起了争先创建的热潮。龙津村以诵读国学经典为抓手,提升村民文化修养和文明素质;罗南隆庆村在活化古村文化中注入生态旅游观光的元素,让其焕发出新魅力;塔坡社区结合辖区内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佛山初地”历史文化胜景等。
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文明村居的创建,不能一味求新,也要重视“怀旧”,从历史深处和传统根部重寻精神资源,留住自然风姿和人文血脉。而古村,是城市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摇篮,将其活化可以让禅城的底蕴显现出来。
公共服务
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夏日的傍晚,石湾文化广场上到处乐声飞扬。附近的居民都爱到这里来跳跳舞,锻炼身体。在禅城各个镇街、村居的活动场所都可以看到这样的热闹景象。
文明村居创建不仅要打造优美的环境,保持鲜明的村居特色,还要让居民、村民过上高品质的现代生活。为此,禅城着力构建以人为本、覆盖城乡、分布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切实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如今,禅城141个村居均已实现“五个有”,即有一个不少于2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活动室、有一个农家(社区)书屋、有一个不少于5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有一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点(公共电子阅览室)、有一批文体活动器材。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精彩的文化服务。
这些文化阵地为市民群众开展社区文化生活提供了载体。从2013年起,禅城创新工作方式,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吸引辖区各村居竞相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岭南年俗欢乐节、行通济、三月三祖庙北帝诞庙会等,已成为享誉市内外的品牌活动。
与此同时,大部分村居在传统节日期间开展极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受到居民的热烈欢迎,吸引了市民和游客广泛参与。如龙津村在元旦期间举行环村跑,莲塘村端午前后激情上演龙舟赛,上元村中秋舞火龙盛会……
市民生活上的变化还不止这些。近日,培德社区居民姚志强在社区行政服务中心“一门式”综合窗口办理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的业务,不到3分钟就完成了所有的手续。对此,姚志强感到很满意:“在家门口就能办事,方便、快捷。”而石湾镇街道红卫社区的市民高敏华则点赞24小时行政自助服务区带来的便捷。她说,购买年票、缴纳交通罚款、打印社保清单……400多项事项都可以在这里办理,很好很方便。
事实上,禅城“一门式”改革从群众最期盼、问题最突出、当前最迫切解决的领域着眼,致力于让群众办事少跑一趟路、少跨一个门槛、少走一道程序,且倒逼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升行政效能和水平,促进公共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2015年4月,禅城全区所有村居全面覆盖“一门式”行政服务,涵盖社保、残联、社工民政、计生、综治等五个方面的77项行政服务项目已下放到村居层面“一窗式”办理。
志愿服务
小善举汇聚社区正能量
环境美只是外在美,群众的思想美、道德美才是内在美。在文明村居创建的过程中,禅城激发、引导并组织广大志愿者深入村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助力美丽村居绽放灿烂的文明之花。
石湾镇街道红卫社区“爱心学堂”的志愿者们就用10年的坚守诠释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志愿服务精神。于2006年成立的红卫爱心学堂,最初只是受托于社区里几位家长的要求,帮忙辅导孩子的学业。但后来,小小的善举汇聚了社会的各方力量,石湾三小老师、佛科院大学生及社会热心人士自愿走进爱心学堂,免费教授孩子书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如国学、武术等。受惠于此,一大批外来工子女、困难家庭子女在这里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红卫社区联合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莫悦明告诉记者,爱心学堂的学生在志愿者的引导下,不仅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取得进步,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还回报社会,志愿回到爱心学堂教导师弟师妹。
同样,得益于禅城区国学文化义工协会的爱心助力,祖庙街道同华社区的孩子们也免费接受国学教育;一群爱心志愿者的“站岗”,促使了丽豪社区志愿服务集市的恒常举行,在这里,居民享受到义剪、家电维修、保健按摩等服务;惠景社区退休老师叶修南与老伴一起,常年义务教授社区居民唱歌和跳舞,受惠的居民深受感染,便邀约一起到处免费为街坊送上文化大餐……
此外,2014年起,禅城区将每个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定为邻里日,每月开展不同主题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2015年,全区84个社区已开展超过48场大型“邻里守望”系列社区志愿服务邻里节活动,40多个职能部门,近500名党员、7000多人次的志愿者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当中,带动近5万市民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营造出和谐、文明、团结的邻里关系。
拟出新招
深化“一村居一品牌”工程
禅城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巩固文明村居的创建成效,今后禅城将从做好宣传展示、巩固教育基地、传播文明风尚、深化结对共建、深化特色品牌打造、加强文化建设等六方面出新招。
其中,在深化特色品牌打造上,禅城将加快推进“一村居一品牌”工程,拟在南庄镇的龙津村打造“爱心文化”、在祖庙街道的铁军社区打造“红色文化片”等。“一村居一品牌”工程让每一个村居都有着独特的人文风情,奏响文明村居创建工作“协奏曲”。
此外,禅城在加强文化建设方面还将重点在文明村居建立一支以上的常设群众性文艺队伍,培育一批文体活动骨干,将辖区的文化娱乐生活做得有声有色。以及在农村基层文体设施建设“五个有”的基础上,定期组织开展主题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文体设施的利用率。
声音
服务好群众让群众得实惠
禅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甘绮霞:
文明村居建设是与城市治理、农村自治等工作一脉相承的,通过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禅城区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人心不断凝聚,从而带动城市升值。
在文明村居建设中,禅城涌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示范村居,包括从村规民约、环境卫生、核心价值观、村风民风等全面进行提升的紫南村;以志愿服务推动社区服务、通过佛山初地文化推动禅城文化传播的塔坡社区等。
以点带面,推动了文明村居新一轮创建,到2018年,全区文明镇街建设要实现全覆盖。今后,在推进文明村居建设中,关键要选好带头人,而有了好的班子后,还需引导和带领居民群众走向文明,要更多地从服务角度出发,让群众获得实惠、让百姓有获得感,解决村民生活环境等民生问题。
诚然,在创建过程中,一路盲干是不行的,还要有创建目标。紫南村获得了很多荣誉,有时候把这些荣誉当成一面旗子,大家就有了方向,做事自然也增加了干劲。
整合资源助建文明村居
禅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林汉歆:
禅城区文明村居建设效果可以概括为“三美一好”:环境美、文化美、风尚美、服务好。禅城从制度、队伍、阵地、活动等方面全面推进文明村居建设。
制度上,每个社区成立精神文明协调小组和青少年领导协调小组;阵地上,村居的绿色网吧、文体设施、心理辅导、道德讲堂等全面覆盖;队伍上,建立志愿者便民服务站,推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上,打造了邻里节、“我们的节日”等品牌文化活动。
今后,禅城鼓励各村居根据实际情况,在文明村居建设中,形成“一村居一特色”,带动民心凝聚,提升人文素质,推动经济发展。
同时,禅城结合区域化党建、“双联系”等工作,将制定区级以上文明单位与村居“一对一”结对帮扶的制度,协调解决辖区管理的老大难问题。此外,帮助后进的村居建立一套适合本土实际的精神文明工作制度,力争实现“一年见成效、二年大转变、三年当文明”的目标。
禅城141个村居实现“五个有”全覆盖
●有一个不少于2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活动室
●有一个农家(社区)书屋
●有一个不少于5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
●有一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点(公共电子阅览室)
●有一批文体活动器材
一村居一品牌
(部分项目)
●南庄镇
龙津村打造“爱心文化”
紫南村打造“仁善文化”
●张槎街道
莲塘村打造“龙狮文化”
●石湾镇街道
丽豪社区打造“志愿服务文化”
●祖庙街道
铁军社区打造“红色文化片”
塔坡社区打造“佛山初地”历史文化片
兰桂社区打造“国学文化片”
白燕社区打造“品味书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