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式的环境靓过城里,各项服务也能跟上,每月有千把块的养老金发,年终还有分红,这日子甭提多满足了。”说到眼下禅城区紫南村的生活,76岁的紫南村村民梁苏虾满脸幸福。
难以想象,在短短8年时间里,紫南村竟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集体经济收入上升到8000万元,人均年分红增长至9500元,分别增长了约9倍和12倍,从一个脏乱差的问题村、经济落后村逆袭成为村容整洁、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文明先进村,并分别荣获“全国十佳小康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广东名村”“广东省宜居示范村庄”、佛山市“十好”和谐文明村居等殊荣。
这一切都缘于紫南村坚持用产业、城市和制度三大规划引领紫南发展,持续改善环境、创新基层管理模式,逐步走向“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困有所助”共享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紫南村又大胆地提出并实施了“文化规划”,即以文化来立村、兴村、强村,打造文明和谐的仁善紫南。
环境
年均投1500万元改善环境引游子归巢
仲夏的傍晚,沿季华西路走入紫南,村道宽敞干净,标准化的路牌,公交车穿梭在村道与街巷之间,现代化的专业市场,人流不息,若不是提前知晓这是一条村,记者还以为自己进了一座城。
再往村里深入点,河涌环绕,祠堂群落,石桥流水,渔舟唱晚,一幅水乡风情画出现在眼前。村内一些街巷的路面或由石板铺成,或由水泥铺设,蜿蜒细长,旧楼古屋栉比鳞次,乌檐青瓦,上透一线蓝天,下照人影憧憧。
据介绍,8年来,紫南村累计投入了1.2亿多元用于环境改善,平均每年不低于1500万元,其中仅2014年一年,就投入6500多万元,开展了包括充美、石邱等11个村民小组的环境改造、村头特色古村活化等共17项环境提升工程。
“环境的改善了,最关键的是村里在管理上不逊于城市里的小区。”村民罗长兴骄傲地说,“之前村里的环境脏乱差,治安管理混乱,自己不得已搬离去市中心买商品房居住。”看到家乡环境的大蜕变,两年前,罗长兴一家果断卖掉市中心的商品房,回紫南的老屋居住。
不仅如此,一些从紫南出去读完大学的年轻人,也乐意回家乡就业。就读于广东金融学院法学专业的廖丽鸿,三年前刚刚毕业时面试了几份工作,经过一番权衡之后,她决定回紫南就业,在村委会下属的市政管理处做办公室文员。“环境变这么靓,空气环境好,生活很富足。”廖丽鸿笑着说。
对于紫南游子“归巢”发展,紫南村党委委员陆添辉给出这样一个数据:近两年,返回家乡定居生活的紫南“游子”,占所有外出紫南人的八成以上。
村风
数百条村规民约人人乐意遵守
如今,紫南村给许多首次访客的第一印象便是:“商铺整齐划一,村道宽敞干净,户外广告牌协调。偌大的一条村,没有乱摆卖,鲜少见到‘牛皮癣’小广告。”这要归因于紫南在社会管理上所做的文章。
过去8年,紫南村制定出台了包括《市政管理处管理制度》《村容村貌管理制度》等在内的村规民约多达10余份,并细化累计超过300多项管理规定,做到奖罚分明。
“堆放建筑材料,最多只能免费使用公共场地面积80平方米,超出的按每日每平方米5元标准收费”“乱贴小广告的需清理辖区所有‘牛皮癣’,并按情节缴纳清洁服务费”“举报乱倒乱贴等违规行为的,查实后奖励给举报人。”类似这些明文规定,都能从紫南村城市管理的村规民约中查到。
在紫南村党委书记潘柱升看来,只要不凌驾于法律法规之上,执行起来给村民带来实惠,让村民感到舒服,这样的村规民约,就是好的村规民约。“不管什么鞋,穿起来合适舒服就是好鞋。”这就是他在村务治理中所悟出的“好鞋论”。
面积有5.88平方公里的紫南村,下辖15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现有大小厂企54家,户籍人口6000多人,外来人员近8000人,单从数据来看,如此复杂的一个村,如何管才能让群众满意?
潘柱升认为,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紫南村,每个村规民约,就是规矩,就是制度,包括制定者在内的全体村民,都必须无条件遵守,做到“制度管人”,这就比“人管人”来得更加奏效。
“过去,村委会的钱柜,是用厚厚的钢板造的,如今,村委会的钱柜,是用玻璃造的,里面收入和支出的每一分钱,村民都看得清清楚楚。”村民潘根辉说,公开透明的人性化管理方式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口碑。
共享
“不怕没车没楼,就怕没紫南户口”
“不怕没钱没楼,就怕你没有紫南户口。”说起紫南村当下的生活,村民罗燕云丝毫不掩饰自己的骄傲与自豪,“分红不算多,福利却很好,幸福感很强,是我们紫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8年多来,紫南村没有把红利“分光、吃光、花光”,而是每年从分红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改善民生福利,美化环境,提高管理水平,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村民。这种共享发展的做法,潘柱升将其比作“电蜡烛经济”模式,不在乎眼前的鲜艳,但只要通了电,就能长点长明。
前不久的端午节,80多岁的陆阿婆就收到了村里的党员志愿者和专业社工送来的暖心礼物。几个“后生”专程上门,送去了他们亲手包的粽子,把温暖送到诸多像陆阿婆一样老人的心坎上。
“每天去市场买菜,村里都有电瓶车免费接送。”紫南老人潘国政对村里这一做法赞不绝口。“以前发烧感冒,打点滴抓点药,最少也得100多元,现在到村里的卫生站,只要4块钱的挂号费,就全搞掂啦,村民大病了,自己只要掏400块,就能在指定的大医院住院治疗。”退休老人毛玉珍说。
为解决村内幼儿的上学问题,2011年2月,紫南村投资近800万元,按照省级幼儿园的标准,建成新的紫南幼儿园;2012年至今,紫南村先后投入4200万元,对原紫南小学进行升级改造,建起了校巴候车站台、饭堂及配有中央空调的体育馆,增设爵士鼓训练室、醒狮训练室等新的设施。
“2013年,我们主动与佛山第九小学合作,将紫南小学纳入佛山第九小学并成为其西校区,实行统一教学管理,村内小孩足不出村就可享受优质教育。”潘柱升说,“这为紫南引进高素质人才提供了重要条件,现在村委会每年还拨10万元作为学校的奖学金。”
8年前还是一个“后进村”,如今成为南庄前三的富裕村,远近闻名的“明星村”,有紫南户口,有各种社会保障,有共享发展的和谐,有现代化也有乡愁,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也就更多了。
文化
文化为魂仁善立村引领下一轮发展
“全村1000多人环村长跑,3圈差不多8公里,拿了女子组的第二名,领了大奖很开心。”罗松心对今年元旦村里举办了环村长跑活动仍记忆犹新。也正是在这一天,紫南向外界释放了要文化为魂,仁善立村,用三年时间打造“仁善紫南”,弘扬传递好品质和人间温情,引领紫南下一轮发展。
对此,潘柱升认为,紫南村村集体收入超过8000万元,人均分红达到9500元,可以说解决了“肚子”问题。紫南发展的一个理念是,宁可少些分红,也要将收入更多地用于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如做好环境。文明、文化的建设就是紫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它解决的是发展思路、人口素质的问题。“因此,我们下定决心,宁可分红增长慢一点,也要将文明、文化的工程做起来。”潘柱升说。
于是,敢想敢为的紫南人竖起了“文化立村、兴村、强村,建设仁善紫南”的大旗,制定并实施了《仁善紫南——紫南文化名村三年发展规划》。
潘柱升介绍,已开村数百年的紫南,先贤创造了恬淡、平和、诚信、尊老、精进的文化内涵,紫南人要传承这些基因,并与新的时代背景相结合。三年内,紫南村要通过建设载体、搭建平台,在村内形成友善和谐的氛围,对外展示紫南的水乡风情、乡愁画卷,让里面的人神清气爽、走进来的人回味无穷。
谋定而后动,两天前,一条5公里展示孝德主题的文化长廊在紫南村内建成;本月初,一个从2000平方米扩建到7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在紫南落成并免费向居民开放,就在落成当晚,1000名新老紫南人齐诵《紫南赋》,“场面振奋而感人。”紫南村党委副书记潘伟添描述道。接下来,紫南村还将建设紫南博物馆,展示历史教育后人;打造紫南书院,并于其内举办“开笔礼”“成人礼”等传统文化活动;开展“十大孝子”“十大好媳妇”“五星仁善家庭”等评选活动,弘扬社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