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闭幕的南海区社会服务洽谈会上,大沥成功洽谈了23个社会服务项目,项目金额共计1575万元;搭建和夯实各种社区平台,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模式在这里渐渐形成;通过平安提升行动,大沥东区的治安环境正在不断改善……
一个城市要为居民营造的理想生活环境,应该有满满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如今,大沥在加强各类社会服务的同时,也在努力消除社会环境的短板,不断探索发挥社会服务体系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协同作用,努力构筑维护社会平安和谐稳定的防线。
规模渐长的服务“采购”
通过专业社工的介入,不仅能为居民解决生活或心理等方面碰到的问题,更能让居民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
历时3个多月后,“益动全城品质家·南海”社会服务洽谈会近日落下了帷幕。大沥镇在本届社洽会期间收获颇丰,共有23个项目洽谈成功或已进入招标阶段,项目金额共计1575万元,服务内容涵盖长者服务、家庭综合服务、外来人口服务等多个领域。
“在这届社洽会上,大沥抛出的项目吸引了很多社工机构的眼光。洽谈成功的项目有望在7月份内与机构一一落实,保障这些社会服务可以顺利落地。”大沥镇社会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游雪珠认为,引入更多的专业机构,对开展多元化的社会服务十分有帮助。
社会治理精细化,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则是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让专业社会组织来提供社会服务,将可更加专注、更加细致地解决居民的实际需求问题。
在香港等发达地区,大部分的社会服务均以当地政府向非政府机构购买的方式提供,形成政府与社会组织共同管理社会事务的格局。如何通过购买服务,将社会组织培育打造成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左膀右臂”,如今也成了大沥的一个重要命题,并已开始探索。
经历了近年的快速发展,社会服务项目在大沥如星火燎原般铺开。作为南海党建创新实践基地和党群共建服务平台,南海区基层党群建设创新综合体“七一空间”早在2013年就已经落户沥雄社区。该平台的落地同时启动了党员先锋、村官成才、社区精英、长者关爱、牵手圆梦、家庭乐活等服务计划。目前,已有数十名专职社工进驻“七一空间”。在社工的指导下,沥雄社区每周都会组织热心党员开展入户调查,了解居民的各种服务需求。
目前,大沥不少城市社区已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引入专业社工来服务辖区居民。如嘉怡社区的“新南海人·梦家圆”、沥雄社区的“七一空间”、沥兴社区的“成长学社”等,均是由社区联合社工机构共同管理的服务平台。
这些机构与平台,在大沥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专业社工的介入,不仅能为居民解决生活或心理等方面碰到的问题,更能让居民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大沥接下来的目标,是将社会服务实现全覆盖。为此,该镇早前制定了社会服务的“三年计划”,通过3年投入数千万元的“大手笔”,搭建镇、社会管理处、社区三级服务体系,从而让各级社会服务做到相互补充、百花齐放。
根据大沥的设想,在这个金字塔式的三级体系中,镇级层面将进一步完善“七一空间”“新南海人·梦家圆”两大综合体建设,督导、评估社工人才培训服务,并配备社案实施奖励经费,保障全镇社会服务创益体系的顺畅运作。而东、西区两个管理处层面则因应辖区的人口结构和特点,完善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公共服务。各社区主要以1~2个重点服务群体为切入点开展购买服务,形成各具特色的服务格局。
带动多元主体协同共治
围绕“治以自治、协同共治”的目标,大沥镇内不少社区成立并推动了社区学院、社区参理事会、出租屋主联合会和街坊会,通过整合和撬动各种资源,让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议事服务,做到社区的公共事务齐抓共管、社区服务同办共享。
在社洽会的闭幕仪式上,主办方还对2015年度“益动全城家·南海”公益慈善创意汇优秀项目进行颁奖。其中,大沥镇岐阳街坊会关爱智力障碍人士项目获得了嘉奖。
陈艳冰是岐阳社区阳光街坊会会长。一直关注特殊儿童的她,在当选为街坊会会长后,便牵头与其他热心人士一起开设了“阳光学堂”。这个“阳光学堂”为社区的智力障碍人士提供了一个提高自我、走出封闭生活空间的平台。他们每天就像到普通学校一样上下课,能学习到认字、算数、画画、舞蹈,以及各类生活常识、手工制作等。在陈艳冰和她的团队努力下,如今“阳光学堂”一步步地壮大和成熟中。
随着各项政务服务事项在社区、社会组织间的分工配合下逐步“落地”,由镇、社区及各类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多元模式在大沥各社区初步建立。近年来,大沥镇各类社会组织进入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阶段。其中,街坊会是大沥镇不得不提的社会组织“典型代表”。大沥镇的街坊会是以居住片区为单位,由社区居民自发成立的互助组织,主要通过自发开展公益友爱帮扶活动,引导居民“自我服务”“互助服务”。如今,大沥已经有多个社区相继成立了街坊会。
与此同时,大沥镇也在探索社区学院的发展。在嘉怡、沥雄、凤池三个社区学院的试点经验成熟后,大沥先后挂牌成立了镇社区学院、社区领袖学院,并在全镇所有社区逐步建立社区学院。大沥此举,是期望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培育出本土社区领袖、社区志愿者,引导居民自己去解决问题,最终实现社区自治。
搭建和夯实各种社区平台,有利于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向社区核心聚集。围绕“治以自治、协同共治”的目标,大沥镇内不少社区成立并推动了社区学院、社区参理事会、出租屋主联合会和街坊会,通过整合和撬动各种资源,让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议事服务,做到社区的公共事务齐抓共管、社区服务同办共享。
在广佛交界处被戏称为“联合国社区”的江北社区,便是一个典型例子。通过挖掘和链接各方资源,江北社区探索出一套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创新型治理模式。在这里,物业公司和业委会也会参与到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出租屋管理和计生服务等,街坊们则通过专业社工、热心人士的带领参与到社区服务和公益服务中。各方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度越高,让居民们也越来越乐做这里的“主人翁”。
为社会发展构筑“平安后盾”
今年1月至5月期间,大沥东区的刑事治安总确认警情数同比去年同期下降3.6%;“两车”“两入”“两抢”类警情同比分别下降86%、5.1%和30%。
刚刚从省外的高校毕业,林玉英在黄岐的家附近找到了一份会计工作。上班还不到半个月,她便开始明显地感受到,这里比以往有了很多变化:“上下班的路上会看到路口有不少义工,以前偶尔会听说的偷窃或者飞抢事件也几乎没再听到过了。在这里生活,感觉比以前有了更多的安全感。”
这样的一组数据,或许可以印证林玉英的感受:今年1月至5月期间,大沥东区的刑事治安总确认警情数同比去年同期下降3.6%;“两车”“两入”“两抢”类警情,则同比分别下降86%、5.1%和30%……
这些数据背后,是一项项、一件件工作扎实的开展,才换来居民对生活环境“安全感”的不断增强。
因毗邻广州,大沥尤其是东区的盐步、黄岐在城市化过程中,发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实现了经济的腾飞。然而,广佛同城下衍生的数量庞大的出租屋、“三小”场所和流动人口,也给大沥的社会管理带来不小的压力。社会稳定、生活安宁不仅是市民的迫切愿望,更是大沥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强保障。
因此,一场名为“东区平安提升行动”的战役,去年9月正式打响。大沥在整合各单位的力量和资源后,主要从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管理、道路交通秩序、治安防控建设、城市执法管理、治安视频监控建设、特种行业和娱乐场所等六个方面开展综合治理。经过了大半年的努力,这一行动的成效如今已逐步显现。大沥东区的社会环境得到了有效的净化,辖区内的治安状况、交通状况等逐步好转。
在平安建设不断升级的同时,大沥还在努力探索更优的城市管理和服务模式。如大沥东区的21个社区在今年3月份也全面铺开了社会治理网格化工作,经过两个多月的摸索和实操,网格化治理在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社会问题方面成效显著。
这一系列的举措,均为大沥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如今,大沥不断积“小安”成“大安”,正在为居民筑牢“安全家园”,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从而为该镇的社会发展构筑“平安后盾”。
数看大沥东区平安提升行动部分亮点
防控
91个警企联防室
公安部门已建成6个环佛“护城河”岗亭,每日安排近百名警治力量驻守及开展重点部位网格化巡逻,全天候快速接处警;并在东区的大中型企业中建立了91个警企联防室,大幅度提高见警率,震慑犯罪、提高群众安全感。此外,还建成“红袖章”治安巡防队伍约5000人。
386套“门禁+视频”系统
在加紧增加171支全数字高清视频监控摄像枪的同时,完善出租屋及各类场所的视频系统建设。截至今年5月,公安部门共计在高层、独栋出租屋安装了386套“门禁+视频”系统。
成效
警情同比下降3.6%
今年1月至5月期间,大沥东区(含盐步、黄岐)的刑事治安总确认警情数4659宗,同比去年同期下降3.6%。群众反映较强烈的“三两”侵财类警情得到有效遏制和压减,“两车”“两入”“两抢”类警情同比分别下降86%、5.1%和30%。
走访近20万流动人口
自2015年9月至今年5月期间,大沥镇流管部门已累计走访流动人口196589人,其中新增登记12236人,注销离开2112人;走访排查出租屋14269间,其中新增登记948间,注销登记85间;走访中发现消防、治安等隐患560处,发出整改通知书633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