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山库 > 新闻报道

大沥:党建聚“沥”量 治理提品质

着力建设“堡垒型+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带动社会治理和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2016-06-30 20:32:45 来源:珠江时报

  地处广佛同城前沿的大沥镇,人口结构复杂,基层利益诉求多元化,基层民主意识浓厚。在这种新形势下,党组织如何在基层发挥更大作用,引领基层民主决策,成为创新社会管理、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的一大命题。

  拥有超过1.1万名党员的大沥,近年来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水平。大沥镇党委书记杜伟标表示,在“党建聚‘沥’量,治理提品质”的理念下,大沥着力建设“堡垒型+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同时依托“七一空间”等载体,链接社会资源,收集群众需求,把党建和服务融合,推动提升大沥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整体水平。

在嘉怡社区“新南海人梦家圆”,小朋友们享受党员志愿者带来的服务。.jpg

在嘉怡社区“新南海人梦家圆”,小朋友们享受党员志愿者带来的服务。

  建载体

  营造党群互动“家园”

  在大沥镇“七一空间”六楼的“爱心园”里,常常会出现老党员刘景成为瓜果浇水的忙碌身影。前两年,在通过“七一空间”党员志愿者培训后,刘景成的党性和热情被进一步激发。他与其他党员志愿者一起在“七一空间”天台打造了一个“爱心园”,把种出来的蔬果进行义卖或赠送给社区里的困难群体。“我们只是尽自己的能力,为群众做一些普通的小事。”刘景成说。

  踏入今年7月,位于大沥的基层党群建设创新综合体“七一空间”就满三周岁了。依托“七一空间”党群共建创新综合体,大沥镇每年投入近200万元开展党组织服务群众和自我提升行动。而刘景成与同伴精心打造的“爱心园”就是依托“七一空间”打造的服务项目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仅是去年,“爱心园”种植各类瓜菜收成达2840斤,惠及特殊群体超过3200人次,筹集爱心善款超过1.6万元。

  在推动党员志愿服务的同时,大沥借助“七一空间”,探索提升党员志愿服务专业化、项目化水平。通过邀请资深社工授课等形式,大沥为社区的年轻党员、“准党员”等传授社会服务理论,提升党员志愿者的服务技巧和水平。接下来,大沥计划以“七一空间”为载体,依托其倾听民意民声、链接服务资源、解决基层矛盾,使党员和群众汇聚起来,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

  这样的例子在大沥并非唯一。近年来,大沥通过搭建“七一空间”“新南海人梦家圆”“和谐五十一工程基地”等载体建设,深入开展政府购买服务,推动党员服务向专业化、多元化发展。未来,大沥还计划在六村社区建设社区教育综合体,在促进本地人与外来人员融合的同时,也可进一步提升领导干部以及党员的政治素质、服务意识、服务能力。

  搭平台

  到榕树头下倾听民意

  日前,村民邝颜容带着医院开具的医疗报销单来到位于沥西社区仁厚经济社刘氏大宗祠旁的办公室内,找社长刘小昂在单据上签字,从而方便其报销医疗费。而就在刘氏大宗祠门口,一块悬挂在墙壁上的“坐班安排表”,清清楚楚地写着正、副社长的坐班时间和联系电话。

  去年11月底,大沥镇西区社会管理处开始推行“定点、定时、定职责”的“三定”坐班制度。“现在找社长办事方便多了。只要我按照‘坐班安排表’上标明的时间段过来,肯定可以找到社长。”邝颜容说。在沥西、大镇、凤池社区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三定”坐班制度于今年3月正式面向全镇各经济社推广。

  如今,大沥的街坊要反映意见时,不仅可以找社长,还能参加“大沥面对面”活动。为搭建党群沟通平台,大沥几乎每个月都会举办“大沥面对面”沟通交流活动。在榕树下、公园里,市民可以与政府职能部门、专家一起围绕公民社会责任、城市管理等话题进行讨论。以此为平台,大沥广泛征询市民意见和建议,从而制定科学可行的措施、提升城市形象。接下来,这个活动还将走进厂企、走入学校,从而覆盖更多的人群。

  “三定”坐班制度以及“大沥面对面”活动,实际上都是大沥驻点联系制度的延伸。自2014年大沥实施驻点联系制度以来,由镇级领导所带领的驻点团队均会在每周定时定点奔赴基层一线,与群众进行直接的交流。经过两年的探索,一大批涉及交通出行、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等社会民生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党员干部服务意识、政府效能以及该镇的基层治理体系都得到了持续的提升。

  造品牌

  把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印象最深是有维修电器、义诊义剪、中医推拿等服务,很方便也很贴心。”说起“爱满沥城”这个活动,钟边社区居民林心怡赞不绝口。被这个活动所感染,刚毕业的她也主动加入到大沥志愿服务的队伍中。

  “爱满沥城”活动是由大沥的机关和社区党员、青年组成的基层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的。去年3月开始,大沥镇西区社会管理处机关党员志愿服务队每月常态化开展“爱满沥城”基层志愿服务活动,让党员回归社区、服务社区,为群众排忧解难,密切党群关系。如今,这个活动已经成功举办十多期,有超过1000人次参与了志愿服务,其中党员志愿者占了一半。

  这种党员积极发挥作用、无私奉献的现象,在大沥并不鲜见。目前,大沥已建立党员志愿者服务大队,并依托“七一空间”等载体,培育了一批社区党员志愿服务队和党员志愿者骨干人才。“爱满沥城”“爱心菜篮”“朝阳蓬勃成长计划”等一批特色品牌活动有效开展,擦亮了大沥党员志愿服务的“金字招牌”。

  可以说,志愿服务已经融入了大沥的基层党建中。大沥各党组织在发展“准党员”的选拔、考察、培养、转正等各个阶段,更以党员志愿服务来考察其入党动机、行为品质等,考验其党性修养和服务意识。党员们以志愿者身份,可以更有效地服务群众和引领群众。

  大沥探索服务型党建的模式,除了搭建各类服务型的平台与项目外,还在思考如何将服务质量做到更深。大沥镇东区推出的“彩虹桥”社会救助发展服务计划,正是大沥党建深入链接社工服务资源、深化服务质量的探索。相比以往单纯的物质救助方式,“彩虹桥”项目因为专业社工的介入,让社会救助变得更有“温度”。自2015年7月启动以来,这一项目已针对大沥东区400多户低保家庭提供了恒常的专业社工服务。

  大沥党建工作亮点

  搭建创新载体

  2013年7月1日,位于大沥的基层党群建设创新综合体“七一空间”正式启用。

  此外,大沥还陆续搭建起“新南海人梦家圆”“和谐五十一工程基地”等载体,通过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日益呈现出对基层服务资源的聚合力。

  深入倾听民意

  2014年,大沥实施驻点联系制度,此后一大批涉及交通出行、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等社会民生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作为大沥驻点联系制度的一个创新性的延伸,大沥定期举办面对面交流活动,让更多党员和干部能来到榕树下、公园里深入地倾听民意。此外,在经过数月的试点探索后,大沥今年3月开始在全镇各经济社开始推广“定点、定时、定职责”的“三定”坐班制度。

  树立服务品牌

  目前,大沥已培育了160多支社区党员志愿服务队、500多名党员志愿者骨干。在此基础上,大沥西区社会管理处的“爱满沥城”与东区社会管理处的“彩虹桥”等党建服务品牌先后启动,通过发挥党员与社工的作用,为镇内的不同群体送上贴心服务。

  故事1

  党旗下的“幸福小屋”

  如今每天醒来,看到整洁亮堂的房子,71岁的沥中社区居民卢绍南心中都有着难以言说的幸福感。因为这个伴随他过了27年的家,在几个月前还是另外一番模样。

  “我还记着第一次踏进卢伯家里时,发现四周散落着一堆老化的电线,地上还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脸盆。”在大沥镇西区服务的社工吴鹰祥告诉记者,一到下雨天,卢伯约40平方米的家中,就要摆上近10个脸盆,来接从屋顶滴落的雨水,“每到阴雨天气,连行走都相当麻烦,更别说日常的生活了。”

  但自从一群“红马甲”出现在卢伯家后,这间房子就彻底告别了从前的模样。那一天,“红马甲”们忙进忙出地粉刷墙壁、修补屋顶、固定电线,小屋很快就焕然一新。这样的改变也让卢绍南感激不已:“以后刮风下雨再也不用愁了。”

  卢伯家的变化,得益于大沥“爱满沥城”活动中的“幸福小屋”计划。而那群“红马甲”,便是大沥以党员为主的志愿服务队伍。“在入户时,我们发现辖区内一些困难家庭的居住环境极其简陋。因此我们决定打造一批‘幸福小屋’。”大沥西区社会管理处党建和政务办副主任叶柳霞表示,“幸福小屋”项目已获得“沥商慈善基金”6万元的资金扶持,用于改善25户困难家庭的居住环境,而卢伯家正是其中之一。

  故事2

  家门口有了新公园

  每天上午,许金梅都会来到离家数百米的沥雄公园锻炼半个小时;晚饭后,她又会约上几个好姐妹到这个公园中唱唱歌、练练舞。“以前只能去大沥公园,走过去有点远。现在家门口就有设备这么齐全的公园,街坊们可以天天聚在一起活动了。”许金梅高兴地说。

  位于新风路的沥雄公园是大沥众多街心公园中面积较大的一个,原址是一个破旧的电站仓库。而它之所以能“华丽转身”,与沥雄社区党委实行的“和谐阳光一小时”项目密不可分。

  为了能够掌握基层群众的所急所想,作为驻点联系制度的一个延伸,沥雄社区党委倡导社区干部以及党员志愿者每周要至少抽一个小时到居民家中走访。在一次走访中,社区党委书记谢彩华听到居民反映社区公园活动场地不足的意见,于是她回到办公室后便当即与同事们研究起大沥公园化战略方面的相关政策,并争取到了镇政府的支持,将一个这个空置多年的仓库改造成社区街心公园。

  几个月后,投资300万元的沥雄公园建成投用。公园里不仅有篮球场、乒乓球桌等体育设施,有步行径、小凉亭等休闲区域,也有表演舞台以及文艺雕刻等文化活动区。如今,这个公园不仅成为了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成为了沥雄社区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活动的场地。“沥雄公园已经成为了社区党员志愿服务的‘延伸基地’了。”谢彩华介绍,沥雄公园平均每个季度都有一场主题晚会等特色活动,让党员和群众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增强互动和交流。

作者:李翠贞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