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胡春华的指导下,南海区紧紧把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契机,率先建立镇(街道)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简称“直联制”。作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实现基层重构的一项重要举措,南海按照“更直接、全覆盖、常态化、制度化”的要求,以“三固定一创新”为基础,围绕夯实基层党建、引领村居综合转型升级的“双重定位”,持续完善各项工作制度,驻点联系逐步向纵深推进。如今,经过两年探索,驻点联系不仅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解决基层群众民生问题,更重要的是以驻点联系为战略统领,南海探索了一条以驻点联系加强基层党建、以基层党建深化基层治理、以基层治理引领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成功打造出“直联+”品牌,为引领南海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夯实基层党建
强化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
5月17日,又到每周二驻点联系时间。狮山永安社区党委书记彭志光习惯性地等着镇领导及其驻点团队的到来,然后一起到社区居民家中拉拉家常。刚刚履新的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南海区委书记黄志豪也来到永安社区,开展深入群众、听取民意的驻点活动。
经过驻点团队长时间的努力,昔日的烂泥地如今摇身一变,成为社区居民每日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濒临倒塌的祠堂也修葺一新。“有了驻点联系,问题处理比以前快很多,很多矛盾纠纷都被及时化解!”彭志光笑着对书记说。
黄志豪听后很是高兴,他认为永安社区的驻点联系工作走在南海前列,充分发挥驻点联系掌握民意、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等特点,形成了非常好的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群众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事实上,长期以来党群关系容易“脱钩”、流于形式、覆盖面窄等弊端越来越突显。一些镇街干部习惯于只联系村干部,有的依靠手机、网络等工具去联系群众,群众很难见到干部,干群关系疏远了。开放的社会环境,社会治理的复杂化,利益诉求的多元化,亟待南海给出新的解决答案,党员干部也需要重新定位自身角色,改变传统发号施令的执政思维。
如何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推动基层发展,从2014年2月8日起,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胡春华先后六次来到南海开展专题调研。根据南海改革实际,胡春华亲自点题基层治理重构和“直联制”探索,为南海找准定位、明晰方向提供了有力指导。
2014年7月1日,南海率先在全省探索出“走出办公室,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为民排忧解难”的新制度——“直联制”。按照南海直联制的要求,区领导、区直部门领导每人驻点联系挂钩镇街1至2个村居;南海镇街领导班子成员须每周二下午到村居驻班,以各种方式直面百姓。
在实施驻点联系过程中,南海各镇街建立区、镇街和村居三级联动的问题处置机制。能够在村居解决的就当场解决和答复;不能当场解决的,由驻点领导协调镇街相关部门解决,或交镇街班子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如果镇街层面都无法解决,就定期汇报区级协调解决。
例如,就在一年前,狮山南浦村还因为党组织驾驭能力不足,宗族内耗、经济落后等原因,导致干群关系紧张,被确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
短短一年多时间,在驻点团队的帮助下,股东分红翻了一倍,南浦村班子群众满意度大大提升,村党组织的威信重新树立起来。
改变的不仅是南浦村,自2014年南海在全省率先实行驻点联系制度以来,176名镇街领导及其团队共2138名党员每周定时定点奔赴基层一线,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在转变干部作风、增进群众感情、加强基层党建、化解社会矛盾、推动基层发展等诸多方面,驻点联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南海区试点的基础上,镇(街道)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2014年10月起在广东全省范围推行,全省1587个乡镇(街道)19825名班子成员,每周固定半天,组团进驻26117个村(社区)直接联系服务群众。
完善制度建设
激发驻点联系鲜活生命力
通过镇街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如今南海各级干部沉下身走进村里,干群关系逐渐拉近。
把驻点联系制度作为夯实党建引领村居转型升级的战略抓手,加快构建“1+N+X”区域化党建格局,引领基层治理理念转型、主体变革和路径创新。这一思路,自驻点联系制度开启那天,就被南海决策者不断强化。
在永安社区调研时,黄志豪再一次强调,希望全区继续坚定信心,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并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当前重点工作,进一步深化驻点联系制度,使之成为既促进基层党建,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
事实上,南海的驻点联系工作一直处于一个动态完善的过程。从“三固定”(固定人员、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到“四原则”(更直接、全覆盖、常态化、制度化),再到“双定位”(党建战略安排及基层治理综合抓手),目前南海的驻点联系制度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掌握民意、解决问题建立互信,以宣传政策、强化党建形成互动,以治理重构、综合转型实现互促的制度框架。
如今,这项工作仍在进一步深化中。2015年4月,以全省驻点联系工作推进会在南海召开为契机,南海重点抓好日常工作规范和制度建设,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意见》及10个配套文件,将“三官一师”、“两代表一委员”、工青妇等各类主体纳入驻点联系队伍,进一步拓宽联系主体,形成“大直联”推动“大党建”的工作格局。
除了完善制度设计外,南海也积极创新驻点联系内容方式,推动系统深化。对接省市联系全覆盖要求,南海推出了“三结合四区分”工作法,即坚持联络感情与落实“双重定位”相结合,普遍联系与重点联系相结合,长期性与阶段性相结合,通过区分联系对象、区分联系主体、区分联系方式、区分联系阶段,切实提高全覆盖联系群众的范围和质量。
在联系方式上,在以往单一的接访、下访基础上,南海还探索出主题式联系、清单式联系、以帮促联等方式,主动聚焦群众关心关注的突出问题,实现从解决个体问题到推动政策出台,从加强沟通联系到建立干群互信的进阶。
以桂城为例,通过街道党工委书记驻点,着重整合党建力量,重塑平胜社区班子形象,成为全区驻点联系工作示范点;而丹灶镇发挥驻点团队统筹作用,率先完成全镇172个经济社特定人群出资购股工作,为顺利推进股权确权工作打好坚实基础。
制度的支撑使南海的驻点联系工作成为夯实基层党建、引领村居综合转型升级,推动南海发展的重要战略抓手。同时,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精益求精,也不断激发驻点联系的鲜活生命力。
打造“直联+”
互融共进丰富基层治理路径
驻点联系制与网格化的融合,是南海探索的下一个目标。通过推进“直联+网格化治理+大数据”,充分应用大数据,积极探索完善驻点联系工作和社会治理网格化的相互融合,着力打造基层治理一张网,创新治理路径,促进基层善治。
2014年3月,南海选取金溪社区为试点,探索“直联+网格化治理”。在经过长达一年多的探索后,2015年6月开始探索“直联+网格化”,12月开发出双网融合APP平台,网格团队每天只要对着手机打开APP,对照涉及12个部门151项事务“清单”,所负责网格内的人、事、物如发生情况,便通过日常“扫楼”“扫街”或居民报料发现后上传“南海社会治理网络化管理系统”,系统则直接把发现问题派给相关部门处理。
“有了这张网,社区没多花一分钱,就让社区管理得到了实惠,通过整合资源,在处理问题上拥有了更大的主动权。”用金溪社区党委副书记、金利片的片格长吴玉标的话说,网格化实现了监管权责清单化、网格管理信息化、网格管理动态化、管理服务精细化。
2015年12月,里水镇召开“直联+网格化”互融共进工作推进会,“直联+网格化”工作全面铺开,推动基层党建、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居民服务精细化,从而促进基层转型发展。
今年4月,在里水镇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南海在全区推广“直联+网格化”治理的新模式。
南海通过社会治理网格化探索,真正打破部门间行政资源壁垒,把“大综治”“大安全”“大市政”“大城管”等基层治理资源有机统筹起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从社区治理网格化到“直联+网格化治理”,“党建引领,共建共享”的思维贯穿始终,都是直面基层群众,都需要划分网格,发挥驻点团队枢纽作用,加快探索驻点联系与社区网格化治理的有机融合,成为南海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不二选择。
不止是“直联+网格化”,如今南海的驻点联系工作,已经成为南海加强基层党建,优化基层治理、推进中心工作重要抓手,成功打造出“直联+”品牌,为引领南海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以驻点联系与推进中心工作相结合为例,南海充分发挥驻点团队在掌握社情民意、宣传政策法规中的作用,注重将驻点联系与区、镇中心工作融合推进。如九江镇下东村驻点团队将集体经济组织换届“两推一选”工作融入入户走访,通过驻点团队带党员名单入户开展民意问卷调查。西樵镇发挥驻点团队“民意探测器”作用开展届中考察工作,建立完善“一村一策”,消除不稳定因素,巩固民望基础,为明年换届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保障。
南海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南海将按照“党建引领、深度融合、互联互通、优势互补”的思路,积极构建“直联+网格化治理+大数据”互融共进的工作模式;发挥驻点联系战略统领作用,提升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借力驻点联系,发挥政府相关部门政策、资源和力量优势,推动基层治理再上新台阶。
案例1
“直联+网格化”里水探路基层党建
“直联注重联系服务群众,网格化注重社会管理,直联和网格化管理是殊途同归的。”里水镇党委副书记郑志添说。
事实上,网格化和驻点联系都是直面基层,直面群众,虽然对象会有不同但也会有交叉。更关键的是,两项制度都是以区域划分,联系到最基层一级,这就给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和想象空间。
里水镇从去年开始探索“直联+网格化”的融合工作,将驻点联系工作模式和社会治理网格化基本框架糅合,实现工作平台、团队服务、工作内容、民情数据“融合”,探索构建社会治理的里水模式。
为实现两者的融合,里水将在原来社会治理网格化的APP平台上增加新的版块功能,扩展成为“移动直联”APP平台。作为南海区推进社会治理网格化的试点,里水镇通过以大数据、互联网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早已构建起“互联网+”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通过移动APP,把“上面千条线”汇聚到“基层一张网”,整合现有资源,把人、地、事、物、组织全部纳入网格。
“在社会治理网格化平台新增移动直联板块,分设巡查模块、走访模块、意见模块。”里水镇党委委员刘伟民说,驻点团队利用手机APP开展群众走访、收集意见建议、协助巡查等工作,走访模块就是新增加的直联内容,全镇将会出台走访清单,巡查员只要根据走访清单进行入户调查,通过“互联网+”方式创新驻点直联手段。
“一方面我们做强做大网格化平台功能。将驻点联系群众、社会治理和党建服务中收集的问题,实现前台收件,后台支撑,一网办理。另一方面,将驻点联系平台对接入网格化平台,实现信息对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里水镇委书记黄庆添说,在推进双网融合过程中,通过驻点联系与网格化在基层治理中,刚柔相济,手段互补,形成组合拳。
案例2
为民谋利党组织重新赢得信任
南浦村,位于南海、三水、花都三区交界之地,2000年才建桥通路增进与外间的联系。“我们这里与靠近大城市的地方不同,人的视野眼界也没那么开阔。”南浦村退休村干部谢宝礼说。
“我们在入村调查时,最深的感觉就是村民的自卑感,很多人认为,我这个地方这么偏僻,落后是很正常的,发展的愿望、进取心不是很强。”负责驻点南浦村的狮山镇党委委员杨惠强说。
在杨惠强看来,问题的根源就在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基层党建工作出了问题。
2014年7月,狮山镇驻点联系团队进驻南浦村,一切就此开始改变。
正式驻村后,杨惠强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调研走访,直面矛盾,以便对症下药。针对南浦村内部秩序涣散的情况,驻点联系团队首先就是对两委干部进行一对一谈话,从内部寻找突破口。
“每周坐在一起相互沟通,这样才能建立起一种氛围。”正如南浦村党总支书记钟福权所说,驻点联系团队来到南浦村,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做思想工作,重新把村两委干部凝聚在一起。
第二步就是重新树立村民对于村两委干部的信心。驻点团队采取的办法就是多干点实事,解决实际问题,用真情真事来打动他们。“驻点团队请来中医院医生为村民看病治疗,又在暑假举办了家庭乐运动会,还慰问村中困难户,通过‘阳光圆梦’工程赠送家电,还帮他们更换家中电线设施……”钟福权列举了大量的事迹。放在从前单靠村委会的力量,这些民生事业很难推进。
为村里办实事了,有了认同感和信任感,突破口自然就打开了。一年多以来,驻点团队共接访、约访160多人次,慰问400多人,收到村民反映的土地出租、土地纠纷、村容建设等问题40件,妥善解决33件。
如今,南浦村班子成员的综合评价和个人测评认可度从原来的30%~50%提升到近80%,股东分红从1300多元增加到2500多元,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基层党组织重新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