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明党员身份,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精神鞭策,责任感更强了!”九江镇烟南村党员何德奋说。今年5月,他家门口装上了一块崭新的牌子——“党员之家”,附近居民遇到烦心事会先找他聊聊。这种“新门牌”已装在烟南村108位党员家门口,并将继续在九江镇其他村居铺开。
让党员敢于亮明身份,为群众提供更多、更直接反映问题的渠道,这是九江镇推进基层党建,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5+X”系列活动的新模式。
精准发力,夯实基层党建,近两年九江镇通过强化区域化党建,构建“堡垒型+服务型”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强化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推出以“听、报、疏、解”四字诀为要领的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法,精准发力推进善治九江建设。
2000多名党员志愿者挨家挨户听意见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尺之台起于垒土。群众永远是党建工作最广泛、最牢固的基础,也是党建创新的力量源泉。新形势下,做好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必须让党员干部真正沉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的心声。
以问题为导向,创新党建工作,九江镇推出以“听、报、疏、解”四字诀为要领的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法。
2014年,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九江镇率先在全镇推开“入户”行动。全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村(居)2000多名党员志愿者利用工作之余,挨家挨户到全镇3万多户居民、365家企业和17所中小学校园,听取群众对村(居)在社会治安、市政卫生、生态环境、社区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入户行动’要让群众觉得,自己的需求、诉求有了更直接的反映渠道,通过这个行动也能让党组织带领党员统筹各方资源,做好群众服务工作。”南海区九江镇党委委员霍丽嫦介绍,针对收集到的群众诉求,他们还聘请第三方测评公司做出测评报告,为党建工作的科学开展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
在此基础上,结合驻点联系工作,九江镇还开展“户联系”制度,统筹动员镇党委辖下的235个党支部、村(居)工青妇群团组织代表、村(居)代表及党员和团员骨干等6000多人与全镇3万户家庭进行联系结对。霍丽嫦表示,“户联系”不仅拉近了党群关系,也让党员敢于亮出自己的身份,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收集群众的意见。
在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如何解决意见上“报”?九江要求村(社区)党组织以经济社支部为一个网格片区,实施“党员中心户+网格化”问题报送制度。九江镇党委副书记潘洁英说:“规范和细致的意见处置制度,让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够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
解决问题,关键在“梳”。九江利用“互联网+直联”,建立群众需求数据库,高效梳理归类收集到的各类问题,并创设“五个层次”的“一条龙”问题解决模式进行疏导化解。
目前该数据库共收集、梳理群众需求1700多个,各村(居)通过开展“微心愿”活动,为困难家庭和外来务工子女修葺房屋、捐赠生活学习用品、参与文娱活动等600多次。
开展“5+X”系列活动让群众更满意
下午4点,走进下东村文化楼,宽敞的活动室干净整洁,风扇、电灯、音响等设施一应俱全,墙上的贴画装饰增添了几分温馨。再过半小时,70名小学生将由志愿者领到这里休息、活动、做作业,等家长下班来接回家。
这是下东村开展的“430学堂”托带服务。“针对群众的诉求,党员志愿者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动员民间企业家、社会热心人士等成立街坊会,为放学后暂时没有家长管带的孩子提供托带服务。”下东村党委书记关亦锦介绍。
今年以来,为了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九江镇提出开展“5+X”系列活动。除了要求各党员“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开展一次思想交流、开展一次对照改进、开展一次志愿服务、开展一次经验分享”,还要求各村居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有特色的学习实践活动。霍丽嫦表示,党的活动要向群众延伸,不能限于单纯的党内学习和教育,而要通过实践,让更多群众受惠。
目前,除了下东村,北村、烟南、上西、南方社区的党建特色活动也在推进中——烟南村“党群议事厅”对驻点联系工作进行了深化,增加2个半日,让党员倾听群众的意见;北村社区动员经济社党员挨家挨户,为推进村干道硬底化、划车位、村居绿化美化项目收集群众的建议。
这五个村(社区)也是九江先行开展“5+X”系列活动的试点村(社区)。“‘七一’后将结合五个村(社区)的经验,在全镇全面铺开。”霍丽嫦表示,希望党员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仅在思想上提升,服务能力也有相应提升,并把这两者运用于实践,真正落实到为群众服务中。
第三方测评显示,2014年九江镇村(社区)群众满意度为87.2分,到2015年已提升至92.1分。
群众满意度提高,也为基层治理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今年集体经济组织换届选举中,九江镇全面实现了“983”目标任务,成员代表党员比例占32.2%,这在九江是前所未有的。“在开会时党员敢于亮身份,敢于表态,支持上级决策,接下来工作就容易开展,问题就容易得到解决。”南方社区党委副书记关广文表示。
早在去年,南海区委就提出,2016年南海区要按照市委“一体两翼”工作部署,以直联为抓手,强化驻点联系与网格化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1+N+X”区域化党建格局。
为了强化区域化党建,加强基层治理,构建“堡垒型+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九江镇从组织架构上进行优化,将全镇符合条件的22个村(社区)党组织升格为党委,在全镇经济社成立105个支部,把全镇155个“两新”组织党组织全部纳入属地化管理。
同时,九江镇还积极推动“两新”组织党组织或辖区党组织支部书记兼任党委委员。南方社区兼职委员、党员民营企业家陈建隆就是其中一员,目前他正与南方社区的大学生村官“结对”,结合自身经验和资源,助推村企互融。
“目前,全镇共有8个村(社区)配备了兼职党委委员,通过这种方式树立党委在基层的领导核心地位,让兼职党委委员参与村(社区)具体事务和活动,融入当地,与当地居民和企业形成有效互动,汇聚民心共融共建社区。”霍丽嫦说。
此外,九江镇在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上,还注意整合区、镇机关党员、“三官一师”、社会组织、教育医疗单位等服务资源与村(社区)党组织对接,实施党员精细化管理,推行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党员社区报到制度,不断拓宽支部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渠道。
如今,在九江镇,随着党组织在群众心目中的威信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群众知道:“有困难找党员,找党组织!”
数说
目前,九江镇共有党组织387个,党员5010人,预备党员111人,发展对象60人,入党积极分子210人。村(社区)“两委”干部共128名,书记和主任、“两委”成员之间交叉率比例均为100%。
“入户”听民意
2014年初,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入户”行动。以“党员义工+购买第三方服务”的形式,全镇机关事业工作人员和村(居)2000多名党员志愿者利用工余时间,逐户到全镇30000多户的居民家、365家企业和17所中小学,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听取群众对村(居)在社会治安、市政卫生、生态环境、社区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户联系”模式
构建“全覆盖”党联网络。2014年下半年开始,全镇235个党组织和6000多人(党员、干部以及村(居)“两代表一委员”、工青妇群团组织代表、村(居)民代表、党员和团员骨干等)总动员,分别以单位团队和个人团队的形式与3万家庭户结对联系,开展全天候听取意见服务。
效果
一是党组织凝聚力明显增强;
二是党员作用发挥更加凸显;
三是信访投诉量大幅下降,近两年年均下降46%;
四是村(社区)群众满意度逐年提高,由2014年平均分87.2分提升至2015年92.1分。
故事1
烟南村:以党建为引领发扬“正道”文化
“一入烟桥,必行正道。”这是烟南村传承了几百年的家训。
“正道”精神时时讲,时时学。走进烟南,村头就是村委打造的“国事榕”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十多天前这里刚举办过一场“正道讲堂”,专家学者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此开党课,党员和群众都听得津津有味。
而在去年年底,在党员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烟南村还建设了“正道文化长廊”,以历史人文故事和当代先进人物事迹图文上墙的形式,生动地展现烟南的正道精神。
为了推进古村活化升级,近几年,烟南村党委还积极与海外侨胞沟通,号召党员骨干带头清理、修葺烟桥古建筑群,促使烟桥村成功获得了中国最美村镇“传承奖”。
文化聚力,也为烟南加强区域化党建格局,夯实“廉政有为”党组织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比如,烟南村正引导各类服务资源下沉,开展“微志愿项目”活动;建设党员志愿服务站,组织开展文化旅游导赏、书法家送春联字画、爱心助学、爱心集市、爱心义诊、430学堂等志愿服务活动。
“烟南村党委将从严治党、廉洁奉公、坚守底线、爱岗敬业等精神要求,与‘正道’文化所蕴含的传统义理有机融合,以党建为引领,进一步提升党建文化的内涵,更好地凝聚民心民意。”九江镇烟南村党委书记吴兆强总结烟南村的党建经验时这样说。
故事2
下东村:党员找到存在感服务群众更接地气
公交线路班次少、马路出现坑洞、门口篮球架坏了……“有问题?找党员啊!”近两年,越来越多下东村村民都这样说。
“以前村民遇到问题,怕麻烦,小事情不说,积累久了就变成大问题。现在大家遇到问题,都会找党员反映,党员收集后向党组织反映,大家一起商量,很快便能解决。”村里的这些变化,关亦锦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更直接、更方便,这都得益于两年前下东村开始推行的“户联系”制度,村党委落实精准配对家庭户,要求60岁以下每名党员结对联系3至5户家庭。
“每位党员都要亮明自己的身份,党员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及时收集群众的意见和诉求。”关亦锦说,截至今年5月底,村党委共收集群众意见98条,重点解决了村内道路问题及交通安全问题。
比如,去年年底,在多个经济社党员反复沟通协调以及区、镇两级驻点团队的帮助下,该村争取到区级幸福工程扶持资金20万元,维修了南中大道建设经济社路段,街坊出行方便多了。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关键还是要把学习的成果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党支部每月开展学习活动,让党员有了更强的归属感、责任感以及对组织的信任感,思想素质不断提高。而在日常帮扶、志愿活动中,党员通过帮助群众切实解决困难,得到群众的肯定和认同,也能促使党员发挥自身先锋模范作用,更加用心服务好群众。”关亦锦表示。
为了提高基层善治水平,下东村正结合群众需求,努力打造各类民生服务项目品牌。由党组织引领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调动区域内外资源,开展青少年托带服务、长者关爱服务、水产养殖生产培训服务、“康乃馨”关爱单亲特困母亲服务等活动,有效促进党群和谐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