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作品

成长的声音

2021-04-29 13:04:31 来源:广东学习平台

  “有凉粉卖——”某天在午睡的朦胧中,忽然耳边响起了一声悠长却又富有穿透力的女性叫唤声,我的脑子不觉清醒了过来。心里炎炎的暑热,仿佛随着这一声叫唤黯然消去了。闭目冥想,从小到大,在成长过程中耳边响起的各种声音如潮水般涌向了记忆的沙滩,阵阵冲刷着的快意让人回味。

  作为一个八零后,至今也将近不惑之年,伴随着成长听闻过的种种声音有的早已听不到了。只是这“有凉粉卖”的吆喝仍常听得到,犹如童年时在烈日底下大街小巷中听到的那般亲切,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童年听得最多的声音,莫过于清晨时在惺忪的睡意中,耳畔响起的铁桶碰撞摩擦的声音。那时还没有手摇的水井,更不用说自来水了。在巷子空余比较多的地方,乡亲们挖了一口井供大家使用。于是,每家每户都有一担白铁皮做的水桶(那时塑料的水桶也并不多),家里还有一口储水用的水缸。因为用水的人多,水井的水也有限,所以家家户户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水井那里排队打水,然后才安排煮早餐什么的。记得有一次,我醒得早,揉着朦胧睡眼出门看个究竟。一出门,巷子里石板路上湿漉漉地泛着柔和的金灿灿的阳光。石板路一直延伸到井口那里,放眼望去,一路天光闪烁。排队等候挑水的人,有的打着哈欠,有的低声地说着什么。打水的工具大概是公用的。一根黑溜溜的竹竿钩着一个铁皮桶,打水的人在井口处弯腰用竹竿把桶压进井水里,而后稳稳地扎着马步,双手交替着往上抽起竹竿。力量稍不足的,“哐——”地一声把满满的水桶如息重负似的放落在地上,把竹竿放平,小心翼翼地把水桶提起倒进自家的水桶里。两只挑着的铁皮桶在空中随着摩擦声轻轻地晃荡着,水珠一路滴着。有时碰到干旱季节,人们的吃水也成了问题。几个行头的乡亲落到井里,把井淘得更深一些,才能勉强够吃。

  这样的声音伴随着我好几年,直到后来有了手摇式的水泵才渐渐消失了。我清楚地记得井口的旁边,用碎瓷片拼起的文字,记载着水井建造的年月。如今每逢节日回老家祭祖,总会看到已经荒废的水井头上插满了香火。或许,这是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以及对水井的感恩吧。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质的要求更高了。家家户户不仅都用上了清洁方便的自来水,而且有的还装上了过滤器。挑水的声音只能在回忆深处回响了。

  在酷热的夏天里,在知了开始聒噪的时候,小伙伴们心里总是不能安稳。偶然听到耳朵里传来“雪条——有雪条卖——”的声音,精神顿时为之一振。雪条实际就是冰棍的意思,大概是广州人的叫法吧。小伙伴们竖起耳朵四处寻找着声音传来的方向。声音越来越近,远远地看到一个戴着草帽的人推着自行车走来,车尾架上捆着一个刷成粉蓝色的箱子,上面白色的“雪条”二字赫然入眼。大伙儿一窝蜂地跑过去。当一毛钱一根的雪条从箱子的四方小窟窿里掏出来的时候,上面还冒着丝丝凉气,看着让人分外激动。

  还有一种是四季都经常可以听到的敲打声。那是收破烂的人,做了一大铁盘白白的麦芽糖,用来交换破烂东西的。他并不吆喝,他有一个末端锋利得发白的凿子和一个已经握得发亮的铁锤子,看起来干干净净的。敲打起来,声音格外地清脆。那样子挺有神话里雷震子的架势。我猜那是一举两得的铁器,既可用来敲打提醒人们又可以凿开麦芽糖。收破烂的人四处敲打着铁器,根据数量的多少而决定凿开麦芽糖的大小。而交换的东西无非是用完了的铝制的牙膏管子、铁质的物件和一些破旧的衣服。为了换得一块香甜的麦芽糖,小伙伴们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到处搜集破旧的东西。

  当季时令,各种叫卖的声音不绝于耳。除了酸李子、雪条和麦芽糖,还黑红色表面还染了一层白色细绒的捻子;手臂长短的红色、白色的通米;表面挂着细盐粒的蚕豆;五毛钱一斤的黑乎乎的凉粉……种种让人垂涎三尺的食品,随着叫卖声进入了嘴里。在物资不甚充足的年代,这些小吃零食也算是快乐童年的一种补充吧。虽则难得吃上一回,但那滋味却是难以忘怀的。在物质丰富的今天,花样百出的零食小吃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

  当然,记忆中也有叫人厌烦的声音,那就是剃头师傅叫喊的声音。剃头师傅中等身材,穿着陈旧的白衬衣,我能记得的是他头上有一块橡皮擦大小的疤,所以村子里的人背地里都叫他“大块疤”。“大块疤”剃头的场所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就在巷子里挑一个不碍事的角落,在墙壁上挂一匹蓝色的布,就是活生生的一块招牌。自行车停在旁边,木箱子打开了,一张不知道从哪里借来的四脚板凳往地上一搁,一个理发店就完事了。大概是推剪没有磨锋利的缘故,有好几次理发我都被扯得生痛。

  时间若白驹过隙,这些陪伴着一代人成长的声音慢慢消散在记忆深处。只有经历过那一段岁月的人,才会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不仅听到了北京奥运击缶而歌的震撼,也听到了火箭升空那响彻云霄的自信;我们不仅听到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的声音,也听到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的遨游太空的理想。贫穷落后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物质匮乏的声音绝然于耳。而我们经历过的这些,既是一个人成长的声音,也是一个国家蓬勃成长的声音。这些伟大的声音来自我们亲爱的祖国!

  (作者单位:广州市从化区青少年业余体校)


作者:邝振星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