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州库 > 从化区库 > 新闻报道

【非遗】传承创新 弘扬非遗文化 从化区“一区一品”从化水族舞展演在从化六中举行

2017-12-27 17:17:22 来源:从化区融媒体中心

12月26日下午,由区委宣传部主办,区广播电视台承办的“传承创新  弘扬非遗文化”从化区“一区一品”从化水族舞展演在从化六中体育馆举行。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新局、区广播电视台等单位有关负责人以及从化六中部分师生等观看了展演。

图片

活动以从化水族舞的起源、传承、发展为主线,通过沙画、舞蹈、歌曲、诗朗诵、大合唱等形式,全方位展现从区对从化水族舞保护、传承、创新的成果。活动还通过采访助力从化水族舞保护、传承、发展的有关人员,开设有奖知识问答环节等,进一步提高现场观众对从化水族舞的认识。此外,活动发布播映了《百年水族舞——从化文化瑰宝》宣传片。

演出集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安利”一下——从化水族舞

        从化自带“鱼跃龙门”祝福光环的从化水族舞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为什么会模仿鱼、虾、蟹的动作来编舞呢?原来,从化水族舞始于清朝乾隆年间,根据清雍正八年编纂的《从化县志》记载,在两百年前,当时的温泉镇草塘村黎姓村民于清朝乾隆年间自从化县江埔街和睦村迁至现在的草塘社。

  草塘社坐落于流溪河畔,当年流溪河发大水,村里迎来了一条红色的鲤鱼,这条鲤鱼游到村里就不走了。“相传当时村民围过来看。”文庭学说,大家都觉得这条鲤鱼肯定是神明的化身,纷纷拿祭祀品来拜祭它。后来,洪水果然退了。为了纪念这条红色鲤鱼,村民们为它编了一段舞蹈,这就是水族舞的雏形。

  一开始,水族舞是在晚上进行,村民拿着编制好的鲤鱼饰物,在乡间田埂上翩翩起舞。但后来,由于晚上要点火照明,风一吹,鲤鱼饰物就被烧着了,所以后来水族舞就改到了白天进行。一些村民也觉得光舞鲤鱼有点单调,陆续在饰品方面加上了虾、蟹两种元素。

  根据史料记载,水族舞第一代传承人黎镜泉高中秀才,对当时“舞鲤鱼(水族舞)”就做了最好的描述,在自村祠堂门前就题了两副对联,一是“草泽鲤鱼登一级,塘池鱼跃浪千层”,二是“鲤跃喜从春鼓浪,鱼游初化夜登门”。

        通过水族舞的舞蹈表演来展现喜庆气氛是从化的传统习俗,百年来深受群众欢迎。水族舞每一个完整的表演都按四个乐章进行:一是“鱼游春水”,成群结队的鱼虾,随着乐曲节奏,在龙珠的引领下,自由自在地畅游。擎龙珠的人轻巧地腾挪、跳跃,动作刚健灵活。红色的龙珠牵引着鳌鱼、鲤鱼在舞台上翩翩盘旋、穿梭走阵;擎鱼技艺精湛者能够一边快步奔走,一边流星般舞动鲤鱼。此时队伍飘忽摇曳,舞姿轻盈流畅,富有独特魅力。此乐章寓意着风调雨顺,歌舞升平。二是“鱼虾嬉戏”,群鱼欢舞,时分时合,一会儿鳌鱼发威,一会儿虾儿角逐;表演时多以踢腿、扭屁股动作居多。虾蟹动作灵活洒脱,时而跳跃,时而故作威风凛凛状。此乐章寓意身体健康,无病无疼。三是“鱼跃龙门”,群鱼在激昂的鼓乐声中,追波逐浪,欢腾起舞,欢快地跃向龙门,跳过龙门。此乐章寓意着财源滚滚,旺村旺民。四是“鱼乐升平”,随着刚柔并济的鼓乐声,鱼群的舞动时而潇洒刚劲,时而娴静抒情。由众多表演者表演的水族舞,优美热烈,情绪激昂,气势磅礴。此乐章寓意五福临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如意吉祥。 

图片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