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的珠江北岸、解放桥脚,有一座工人铜像,铜像的旁边有一家百年老院,广州人亲切地称它为“工人医院”,它就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一院”)。
17年前,这里是抗击非典的“主战场”,钟南山院士带领广医一院主动请缨,提出“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们这里来”,探索出全国乃至全球认可的“四早”防治经验,在“非典”一疫中声名鹊起。
17年后,在抗击新冠肺炎一疫中,这家医院再次主动承担起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和各项服务于抗疫的科研攻关,备受瞩目。
在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之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黄锦坤分享了该院在战疫中的探索和积累的宝贵经验——
提前“排兵布阵”,打好“埋伏战”
新冠肺炎疫情来袭,经历过17年前那场刻骨铭心的“非典”之战,在钟南山院士的领导下,广医一院领导班子马上就“嗅”到了其中的凶险,提前“排兵布阵”。
“早在去年12月份,我们就开始启动相关准备工作。”黄锦坤坦言,这得益于医院每一年在冬春季对流感、禽流感的防控经验。每年这个时候,广医一院都会加强防范,提前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流感、禽流感甚至是不明原因肺炎。
元旦过后,黄锦坤多次跟武汉同行联系,密切关注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
在2003年抗击非典一疫中,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团队始终奋战在第一线,总结出“四早三合理”的救治经验,被世界各地借鉴和采用,为夺取抗击“非典”的胜利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此次战疫中,广医一院在管理上也提出并实施了“早关注、早部署、早启动、早落实”的“四早”策略。
据黄锦坤介绍,1月14日,广医一院便开始全面部署开展防疫工作,根据医院的特点,建立起多个工作组,于1月20日按四级响应二级启动医院应急预案,是广东省内启动最早的医院之一。
1月14日,在布置防控工作时,黄锦坤说:“我们知道即将面临着一场硬仗,所以提前集结优势‘兵力’、优势资源,在医院的局部‘战场’上,准备打一场有计划的‘埋伏战’。”,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是因为当时的广医一院从应急物资储备,到防疫救治的场地,再到医务人员的配备,都已提前准备就绪。
再次承担起救治危重病人的重任
2003年抗击非典,钟南山院士带领广医一院医护团队主动请缨,提出:“把最危重的病人送来我们这里来!”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广医一院再次成为广东省、广州市首批定点收治医院,大批有抗非典经验的“老兵”和逐渐成长起来的青年骨干,紧跟钟南山院士的步伐,挑起救治危重病人的重任。除了承担起广州市大部分危重症和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广医一院还通过网络会诊指导全省各医院救治工作、派出专家到全省各地“巡诊”,并派出医护人员赴武汉、赴伊拉克防疫一线支援抗疫。
“在这场战疫中,广州作为经历过SARS的特大城市备受瞩目。广州病死率能下降,医务人员不感染,就能给全国人民信心。所以,我们除了援外,对广州主战场也非常重视。”提起该院救治危重患者的ICU团队,黄锦坤感慨道:“接到任务,整个ICU全员要求参战,一个不落!他们像战场上的老兵,‘枪炮声’响起的时候,面不改色。‘大敌’当前,他们淡定到让人超乎想象。”
淡定的背后,是经年的严格训练和不断提升,以及日常工作中一贯的高要求练就的真本领。他们有信心,只要尽力做好每一步,不犯低级错误,一定能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事实证明,我们的ICU团队确实非常给力!”黄锦坤透露,截至目前,从其他医院转入广医一院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共18例,其中还有5例上了ECMO,经治疗后,17例危重症患者已达到新冠肺炎出院标准。
发挥国家级平台优势,为抗疫提供有力支撑
大疫面前,广医一院为何有底气屡担救治重任?这离不开医院几十年的积淀和不断增强的临床救治及科研能力。作为广东省唯一一家入选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的医院,广医一院连续10年入围全国百强医院,呼吸专科更是连续10年居国内专科排名之首,是国内外呼吸疾病诊治领域当之无愧的“排头兵”。
“我们有4个‘国字号’平台,在战疫关键时刻,理应担起重任。”黄锦坤介绍说,这4个平台分别是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疑难病症诊治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另外,该院近几年积极改革,打造重点学科、顶尖学科,能更迅速地为疑难重症患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在此次战疫中,广医一院呼研院积极开展新冠肺炎临床研究,同时与国内多家单位合作,科研成果频出,除了病毒传播途径、抗体检测、药物筛选等一系列基础研究成果以外,还完成了多项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的临床分析性研究,包括全国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疫情趋势预测、死亡相关风险因素、基础疾病的预后影响、危重症预测模型等,为国内外共同抗疫提供了重要的科研支撑。
严抓院感防控,平战快速转换
“这次战疫,最大的压力,除了危重症患者救治之外,就是院感防控了。”黄锦坤坦言,要避免医务人员感染、避免患者院内感染,避免造成公众心理恐慌,都绕不开成功的院感防控。
“抓院感就像坐在火山口上,如果火山要喷发了,你没及时发现,最后烧的不只是你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甚至影响到更多人。”黄锦坤说,其实,在抗击非典之后,广医一院便认识到院感工作的重要性。所以,从2005年开始,该院与日本JICA(国际协力机构)建立了一个加强院感防控的合作项目。这个项目持续了近10年,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对院感防控从思想上有了认识、理解与转变,更加重视院感的日常管理、培训、演练,这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院感工作起了很好的作用。
“疫情早期武汉有医务人员感染,跟对院感的认识不足,对疾病传播的风险意识不足有关。”黄锦坤认为,后来从全国各地支援到武汉去的4万多名医务人员没有发生感染,就是院感防控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
“我想,通过这次战疫,每家医院的管理者可能会逐渐认识到院感的重要性。”提到院感,黄锦坤透露,除了认识到位,广医一院平时在设备设施上也比较重视。比如,该院的急诊、重症医学科都有负压病房,每个月会定期进行检测,“平战结合”,平时作为普通病房使用,但保证一直处于可随时开启的状态,所以一到“战时”,负压病房就能随时投入使用。
防疫下半场仍然不能松懈
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防疫进入下半场,如何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为复工复产复学护航,是当务之急。
“对外源性输入我们要重视,但也不用太过担心,只要防控得当,不会造成大的反弹。”黄锦坤说,抗疫至今已经四个多月,时间比较长,但疫情仍未完全结束,医护人员长期奋战在一线,要防心理和生理进入疲劳期,因为一旦进入疲劳期,在工作当中就容易出现疏忽。
“所以,战疫下半场,虽然从技术上来说我们更成熟更有把握,但是思想上仍然一点都不能放松。”黄锦坤认为,只要疫情未结束,医务人员的压力、院感的压力始终存在,“我们要持续绷紧这根弦,不能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