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上午,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广州购书中心举办第111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新闻发布会(《还是钟南山》新书首发暨抗疫精神故事分享会),介绍书籍创作出版情况,分享最美逆行抗“疫”故事。当天,由广州医科大学前副校长魏东海博士撰写,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经济日报出版社共同策划的《还是钟南山》一书正式出版发行。
为何《还是钟南山》?17年不变的家国情怀
“《还是钟南山》从武汉封城前的一张车票开始。”发布会现场,经济日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韩文高介绍,当钟院士在1月20日到武汉宣布新冠肺炎人传人时,他们就于次日就开始酝酿这本书。2003年5月,经济日报出版社与媒体人秦朔共同策划出版《勇敢战士:钟南山传奇》;在17年后的今天,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经济日报出版社、秦朔联合策划,将《勇敢战士:钟南山传奇》重新修订,并改名为《还是钟南山》再次进行发布。

两本书均由广州医科大学前副校长魏东海撰写。魏东海博士与钟南山院士在广州共事十余载,得以深入洞悉钟院士的生活轨迹和处世哲学。他一直认为南山风格应该成为整个社会的精神追求,这也是写这本书的动机。
提及这部书的名字的意义,魏东海认为有三层含义:第一是表示两次抗疫的客观事实,17年前抗击非典时是钟院士,17年后的抗击新冠还是他;第二是书名能引发读者疑问“为何还是他”,进一步引出钟院士的精神、态度、人格;第三,书名表达了对未来在大灾大难面前有像钟南山院士一样的英雄挺身而出的强烈期望和坚定信心。而关于《勇敢战士:钟南山传奇》和《还是钟南山》这两本书的区别,他表示第一本书是着重在宣传英雄事迹、学习英雄精神,第二本书则是在此基础上,强调了为什么是英雄,怎样学英雄。两本书的立意是一以贯之逐层递进的,都推荐大家阅读。

《勇敢战士--钟南山传奇》和《还是钟南山》两本书有何区别?魏东海介绍,前一本书讲述了钟南山院士抗击非典的事迹和他67年人生传奇故事,后一本则是在前一本的基础上着重讲述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从67岁到84岁这17年里两次抗疫之风云和生平事迹。两本书的立意是一以贯之逐层递进的。“变化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他的家国情怀。”他说。
发布会现场还播放了由广州日报制作的《钟南山》院士视频,回顾钟院士在各重要节点上的精彩瞬间。事实上,广州日报也一直在跟进钟南山院士的相关报道。广州日报2003年的旧报资料显示,2003年6月13日至7月13日,连续31天,广州日报刊登《钟南山传奇》,这是全国第一次以钟南山为主角的连载。
“南山精神”与广东精神的契合:孜孜不倦、实干务实
会上,《还是钟南山》策划秦朔发来视频问候,他表示,“南山精神”将作为新时代广东精神的一个重要部分。他曾坦言,从“非典”到新冠肺炎,17年是一个漫长的人生跨度,或许对于钟院士来说,唯一不变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于医学孜孜不倦地追求,和满腔热情的家国情怀。
《还是钟南山》这本书记述了钟南山院士直面新冠肺炎和非典时的英勇事迹,也讲述了他风风雨雨奋进一生的传奇故事。17年前,他说“把重病患者都送我这里来”。2020年,他说“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新冠肺炎爆发初期,他果敢地告知公众新冠肺炎可人传人的真相。他敢说真话的医者担当一如17年前他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镇定地说出非典“可防、可治、可控”的结论。而结论的背后,是钟南山带领团队整整拼搏40多天的付出。
钟南山院士的一生跟广州有着不解之缘。他曾经说过“倘若只有拼劲,没有韧劲,很难成全一件事。这两样,广州都有。”广州这座城市与钟南山院士共同成长,敢为人先、坚韧不拔、实干务实、面向未来的岭南文化也滋养着成长在这座城市的人们。
在活动过程中,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刘名修也讲述了“南山精神”对学校后辈的激励故事,并现场展示钟南山院士画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华阳小学校长周洁说,这次的全民抗疫战争给孩子们上了可贵的一课,教会了孩子们对生命的敬畏、对科学的尊重、对“逆行者”心怀敬仰、对“疫情”如何科学防护,激励着孩子们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一个像钟南山爷爷一样,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现场,钟南山之子钟惟德也分享了自己眼中的父亲形象,也回应了前段时间关于连花清瘟胶囊热议,指出父亲推荐药品前经过严格的科学判断。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张姝泓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王燕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 王燕、张姝泓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