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州库 > 典型人物

云桌会|穗港澳公共卫生安全防治 破“疫”拓展三城合作空间

2020-05-24 07:47:03 来源:广州日报客户端

2019年5月,广州市出台《发挥广州国家中心城市优势作用支持港澳青年来穗发展行动计划》,设立10亿元的港澳青年创业基金,筹建1000套港澳人才公寓“筑巢引凤”;2019年8月,占地面积14.5平方公里的穗港科技合作园核心区建设启动,至2022年初步建成国际化区域创新体系;2020年5月13日,广州发布《港澳籍专家入选广州市科技专家库条件(试行)》,首度征集港澳籍专家进入科技专家库,并放宽准入条件。2020年5月20日,《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鼓励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实施细则(试行)》正式发布。港澳青年来南沙实习、就业、创业有奖励、有补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作为国家战略发布一年多来,穗港澳合作成果丰硕。5月22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本期云桌会,我们邀请来自穗港澳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企业家,共同探讨穗港澳如何在《规划纲要》框架下深入开展合作,建设世界一流湾区。



共谋复苏

设景点联票 携手破“疫” 复苏经济

主持人:新冠肺炎疫情对穗港澳经济都带来很大影响,三地都亟待走出疫情的阴影。穗港澳如何在大湾区规划纲要框架下加强合作?可以在哪些领域展开合作?

霍震寰:大湾区城市之间在卫生领域的合作已有相关安排,比如,粤港澳三地每年联合举办一次粤港澳防治传染病联席会议,签署《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合作协议》,还举行传染病防治联合应急演练。这次疫情表明,面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区域化态势,公共卫生安全防治也应该纳入区域合作框架之中。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应该尽快实现公共卫生安全信息共享;打造大湾区公共卫生应急服务平台,建立大湾区应急物资储备库,组建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大湾区应急医疗救援机动队伍;成立大湾区医疗研究中心,重点关注大湾区内传染性疾病的潜在危险、快速检测方法、传播途径和治疗方法等。

如果穗港能加快步伐,利用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便利,利用香港多年来形成的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创新等优势,以及趋同国际的营商环境和规则体系,探索出一条解决中国服务贸易瓶颈和短板的特色发展之路;不但能共度疫情寒冬,还能让香港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广东从“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跃进,进而巩固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刘艺良:澳门要在疫情之后迅速走出疫情的阴影,复苏经济,需要与广州等大湾区城市联手合作。澳门作为国际旅游休闲城市,经济在这次疫情中受到很大影响。现在疫情形势好转,我觉得接下来,澳门可以和大湾区城市开展深度合作,资源共享,大家联手从疫情的阴影中走出来。打个比方,疫情过后,澳门可以和珠海、广州等城市联合开发一些深度游的产品,包括推出联票、优惠的酒店和度假产品等。

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希望中央支持澳门首先开放周边几个城市赴澳门自由行,比如珠海、中山、江门、广州等。


何敬麟:疫情对澳门的经济带来很大影响。穗港澳需要加强合作,走出疫情的影响。

澳门的发展离不开横琴的助力,但横琴的创新资源和配套资源仍然薄弱。所以,澳门需要寻找第二支撑点。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之一,科创资源丰厚,产业基础强大,配套资源完善。大力推动穗澳创新合作和经济合作,尤其是中医药等广州具有传统优势的领域,将为澳门提供更多的科创资源,更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广药集团于1月3日在澳门成立广药集团(澳门)国际发展产业有限公司,推动大湾区协同发展,也有利于助力澳门产业多元化,这也是穗澳合作走向深入的体现。在中医药领域,广州和澳门都有各自的优势,广州有科技优势,这里科研资源丰富,科研院校众多,澳门也有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双方可以开展合作。而且澳门有资金优势,200亿元的“粤澳合作发展基金”设立两年来,已经投资了一大批重点项目。随着穗澳合作的深入,广州和横琴一起,可以对澳门发展形成双支撑。

澳门与广州的合作要做到四个融合:将政府作用与市场主体作用有机融合,将资本与科创有机融合,将现代服务业与广州的制造业有机融合;还要将澳门和内地青年的创新力量有机融合,搭建澳门和广州青年合作对接的通道。

杨静:三地已就交通运输体系、信息基础设施、能源安全保障体系互联互通进行了工作部署。今年的疫情提醒我们,穗港澳三地可以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互通预警机制。

疫情发生后,来自广州的钟南山院士和来自香港的袁国勇教授都参加了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团队,开展了密切的科研合作,这极大地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阻击疫情的工作。穗港澳三地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各有所长,广州的医疗实力全国靠前,香港高校也有极强的科研能力和国际化团队。在该机制下,三地共同组建专家队伍,便可充分利用大湾区高校、研究院、实验室等科研单位的智能优势,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临床数据及患者、疫区情况进行汇总整合。在汇聚各方意见情况后,三地也可以更加精准地做出对诊断、治疗、防控措施的判断。

三地可建立定时定点的交流通报会,共享卫生突发事件和疾病情报。在信息发布方面,三地的优秀媒体也可建立合作机制。一方面,提升公务员对信息发布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发布有针对性的专业信息和一线情报,对公众公开信息,增加社会凝聚力,取得公众对应急措施的理解和支持。

科创合作

穗港澳协同创新通道已融通

主持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在大家看来,《规划纲要》实施一年多来,穗港澳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有哪些进展?

何敬麟:我是澳门人,但一年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广州生活的。从5年前开始,我就在自己的故乡番禺投资兴业。当时我想的是,广州有这么好的资源,如何把澳门青年带到广州,让他们在这里更好地创业。

2018年12月,我倡议并发起成立了粤澳青创国际产业加速器,位于广州大学城创智园,依托澳门特区政府、澳门工商界以及广州大学城等高校科研院所,聚焦互联网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和文化创意等前沿领域。一年内,已经有60多家企业入驻,大约有1/3是港、澳企业,2/3是来自内地的企业。粤澳青创国际产业加速器已经带动了一大批澳门青年到广州创业。

现在,我和团队已经在广州科学城建起了第二个粤澳青年创业孵化器项目。我的目标是希望能吸引超过100家企业入驻,吸引更多港澳青年前来。我觉得穗港澳科技合作已走向深入,可能未来三五年内就会迎来大丰收。

刘艺良:穗港澳在科技领域的合作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过去一年多来,穗港澳在科技协同创新方面扎实推进,粤澳共同成立首期200亿元的广东粤澳合作发展基金,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落户南沙,港澳和广州共建的科技创新合作平台超过30个,广州超算中心服务港澳用户团队100多个。穗港天使母基金、香港青联广州创新创业基地等一系列项目,为青年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重点引进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团队和高校研究团队,聚焦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大健康三大产业,并且已经孵化出不少前景广阔的公司。

穗港澳要发挥协同效应。比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澳门很重视,但澳门的优势不是科研,光靠澳门的人才肯定不行。澳门在珠海横琴的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也投入了100多亿澳门元。要扩大产出,必须要靠科技支撑。我们可以向广州借力、借脑。因为广州高校多,科研院所资源丰富。澳门财政充裕,有足够的资金参与大湾区建设服务。又比如产业配套方面,澳门地方小,发展制造业肯定是没有空间了,澳门也没有必要发展制造业,而广州就可以发展高端制造业。

我每次到广州考察之后就感慨,广州从事科技创新的条件实在太优厚了。我也经常跟澳门的青年人说,要多到广州走走看看,尤其是有志于从事科技行业的青年人,更是要多到广州发展。

金融合作

金融创新成为

穗港澳合作新亮点

主持人:金融可以为实体经济提供支撑。在你看来,穗港澳可以在金融领域开展哪些合作?


蔡冠深:金融创新已经成为穗港澳合作的新亮点。我建议设立大湾区科技发展银行、基金和相关的监督委员会,以配合区内科技创新活动所引发的大量且多变的金融需要,吸引内地以及全球高新科技企业到香港、深圳上市,吸引全球科创基金到大湾区设立分部甚至总部。

此外,香港保险业与国际高度接轨,拥有先进的保险管理经验。香港可以在完善保险行业营运和下一步发展方面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刘艺良:随着一些配套政策的出台和落实,穗港澳现在实现金融协同发展的条件得天独厚。2020年5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联合下发《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对促进大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深化内地与港澳的金融合作,推进粤港澳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提升大湾区金融服务水平,都意义重大。比如,积极支持港澳银行等金融机构拓展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发展空间,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银行通过新设法人机构、分支机构、专营机构等方式在粤港澳大湾区拓展业务,支持境外银行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同时设立分行和子行,这对于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业发展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均意义重大。如此一来,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其他湾区相比,就同时拥有三个金融中心,一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二是广州和深圳两大区域金融中心,这是其他湾区所不具备的优势。


陶天权:穗港澳合作需要取长补短,结合各自优势。拿广州与澳门为例,澳门在土地面积、人才方面并没有优势,但澳门的优势在于资金充足,广州则在产业、技术和人才方面优势兼具。

澳门需要发展更多支柱性的实体经济产业,需要更多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家。我曾经去过中关村,那里的产业都是高特精尖,一些公司用极少的人力创造了极大的产值。目前,广州的新兴产业也涌现了一批颇有实力的企业。澳门可以充分发挥资金优势,将广州的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及人才引入横琴。

沟通交流

穗港澳青年交流

可以从娃娃抓起

主持人:除了经济、科技领域的合作外,穗港澳这些年在民生领域也展开了很多合作。在青年交流、养老、文化等方面,穗港澳还可以展开哪些合作?

蔡冠深:我建议高度重视民间团体的力量,促进大湾区的发展。如今,三地民间组织和社团往来合作频繁紧密,不断扩展到各个范畴、行业和领域,已根深叶茂。各行各界以及各类社团对推动大湾区建设的合力难以估量。

我建议,为各类民间团体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例如,要积极促成三城的大学、科技机构及相关企业组成“穗港澳产学研联盟”,大力推动香港各大学的先进研发力量和广州的产能结合。

大力支持三城现有的大型商会、社团和学术团体跨境发挥作用。鼓励他们积极举办三城的研讨、联谊、学术交流以及行业互动。支持这些不同行业的商会、行业公会、同乡会等沟通、交流和业务对接。

陶天权:在青年交流方面,穗澳合作其实有很好的基础。很多来自广州的大学在珠海设立了校区。依托这些高校,产学研实现充分联动的潜力还非常大。

我留意到,广州为了吸引港澳青年去创业,出台了很多政策。我非常认同广州的做法,但我们也要注意到:不能把青年人宠坏。创业意味着做企业家、做老板,但创业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与时间。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创业,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目标和决心,即便创业失败,也不要怨天尤人。我认为在穗港澳青年合作交流中,不仅要讲创业政策的优惠,也要传递这些基本的价值观。

杨静:我认为内地青年和港澳青年的交流应该多一些平台,甚至可从娃娃抓起,比如通过举办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的绘画、钢琴、书法比赛、游学团、夏令营等,让孩子们增进了解。

学业交流外,广州可以为港澳青年提供更多实习就业的机会,让他们来看看,自己体验,自己思考比较,为将来的就业、生活提供多种可能,这是实惠,也是更深层次的交流。

这次疫情表明,面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区域化态势,公共卫生安全防治也应该纳入区域合作框架之中。

——全国人大代表、霍英东集团行政总裁霍震寰

我们可以向广州借力、借脑。因为广州高校多,科研院所资源丰富。澳门财政充裕,有足够的资金参与大湾区建设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侨联副主席、澳门归侨总会会长刘艺良

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之一,科创资源丰厚,产业基础强大,配套资源完善。大力推动穗澳创新合作和经济合作,尤其是中医药等广州具有传统优势的领域,这将为澳门提供更多的科创资源,更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粤澳青创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敬麟

建议设立大湾区科技发展银行、基金和相关的监督委员会,以配合区内科技创新活动所引发的大量且多变的金融需要,吸引内地以及全球高新科技企业到香港、深圳上市,吸引全球科创基金到大湾区设立分部甚至总部。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主席蔡冠深

创业意味着做企业家、做老板,但创业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与时间。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创业,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目标和决心。

——广州市政协委员、澳门广州社团总会常务副会长、澳门穗协联谊会副会长陶天权

学业交流外,广州可以为港澳青年提供更多实习就业的机会,让他们来看看,自己体验,自己思考比较,为将来的就业、生活提供多种可能,这是实惠,也是更深层次的交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教授、香港大学语言学博士杨静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肖欢欢、武威、龙锟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肖欢欢、武威、龙锟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张影


作者:张影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