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广州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分所获悉,广州沈自所分所所长助理、智能工厂技术研发中心主任于广平研究员日前荣获第八届广州科技创新南山奖。该奖项2019年度共表彰10位科技工作者。
据悉,广州科技创新南山奖是由钟南山院士发起并命名的南山自然科学学术交流基金会设立,用于表彰奖励年度内在科技创新实践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广州地区科技工作者。自2012年设立至今,南山奖已经连续八年共表彰70多名广州地区科技工作者。
“从研发、市场磨合到产业化应用,技术成果的顺利转化并非易事。南沙给了我们一个难得的机会。”回望当初扎根南沙的历程,作为南沙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广州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分所(简称“广州沈自所分所”)的所长助理兼研发中心主任,于广平感慨良多。
技术成果帮助企业新增经济效益超20亿元
于广平长期致力于纺织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先进制造技术研发、应用和产业化,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双创之星、广州市创新领军人才、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南沙区高端领军人才等称号。他主导研发的技术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及二等奖1项,主持和参与科技项目50余项,承担企业委托项目近百项,技术成果在30余家企业获得示范应用,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5亿元,帮助企业新增经济效益超20亿元。
2011年,于广平从沈阳南下,一路到了广州的最南端,参与广州沈自所分所的建设。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坚持,他和团队在南沙从零起步,最终成功将科研成果打入珠三角、长三角的纺织印染行业市场。
九年前到南沙时的印象仍旧鲜明。起初于广平和同事们住在南沙资讯科技园附近。在当时的南沙,鲜少见到大型商超。后来所里还特意安排了“买菜”专车,每周两趟接送科研人员和家属去市场买菜。
广州沈自所分所与同期成立的广州中国科学院软件应用技术研究所、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以及更早之前落地南沙的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并称为“一院三所”。早年生活设施配套的匮乏、市场化探索的艰辛成为这些“开荒”科研工作者的共同记忆。
依托过往的技术积累,于广平和同事们最早瞄准了工业废水处理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市场。而第一单“生意”是最难的。在当时南沙区工科信局的牵线下,他们开始跟区内一家大型纺织印染企业互太(番禺)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接触,开启了产学研合作的探索。
为了理解企业的需求,于广平和同事深入生产一线,沉下心了解纺织印染行业的工艺和操作习惯。“这是一个交学费的过程。南沙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让我们有机会去学习、磨合、适应,真正跟市场对接上。”于广平说道。从2013年至今,他们和互太纺织签下的合同额累计超1亿元。伴随着南沙自贸区如火如荼的建设步伐,广州沈自所分所这个团队迎来了收获季。在印染废水处理领域,他们已逐步打开了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印染行业市场。
在于广平看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推进、产业基础的夯实,未来将有更多的科技成果从南沙走出去。
定居南沙多年,商业广场、城市公园等生活配套日益完善,高端医疗、教育等资源加速配置,这是一个蜕变中的新兴城市。越来越多的科创人才在南沙安家,寻找属于他们的机遇,谱写关于南沙的创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