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英雄立传、为城市立心、为未来立志!在第十三个国际档案日(6月9日)当天,由广州市国家档案馆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手印·铭记”——抗疫英雄手印移交仪式在广州市国家档案馆举行。钟南山院士及援鄂医护代表的100个手印作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历史见证永久被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收藏。
以手印铭记 为英雄立传
“手印•铭记”系列活动是广州日报社在广州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联合广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广州市卫健委、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各大医院、广药集团等共同发起。活动采集钟南山等名人手印以及2484位广东援鄂医护人员手印,连同他们的手印照片、参与医护批次等珍贵资料,由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开辟专区永久珍藏。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庚子除夕开始,广东先后有2495名医护逆行北上、驰援湖北;同时,在广州本地,也有大批医护顽强抗疫,护佑市民。“手印•铭记”系列活动将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广东驰援湖北及本地抗疫医生护士的手印在广州国家档案馆永久珍藏,这是为了忘却的纪念,是为英雄立传、为城市立心、为未来立志之举。
“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但总有人用平凡成就伟大!”广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楚源在致辞中表示,广药集团携手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举办“手印·铭记”活动抗疫英雄手印移交仪式,是秉承“公益至上”的承诺,为致敬抗疫英雄尽一份心意,让更多的人铭记这场战疫、感谢这些英雄。
为了铭记这段历史、致敬最美医护,广州日报还发起发起“你的名字我的荣光——城市礼遇”活动,让2484名驰援湖北的广东医疗队队员的名字,登上“小蛮腰”以及全广州的大屏。通过全媒体立体传播,让更多的人铭记这场战疫、感谢这些英雄。
据了解,此次移交进馆的手印包括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惠侨医疗中心、广东省人民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00位援鄂医护代表的手印,其中1号手印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手印。其余2300多个手印将陆续进馆。
广州市国家档案馆馆长冯秋航表示,这批抗疫英雄人物手印和相关档案资料接收进馆后,首要任务是要保管好。他介绍,市国家档案馆有46个符合国家标准的档案库房,面积2万多平方米,能容纳400多万卷档案。馆内配备智能档案管理系统和温湿度自动控制、防火防盗自动报警等设施设备,能够保证库房环境恒温、恒湿,确保档案安全。
同时,市档案馆还将站在记录历史、服务社会、启迪未来的高度,建立疫情防控档案资料专题数据库,进一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度开发利用:积极稳妥推进档案鉴定开放,采用电子查阅的方式,简化利用手续,更好地满足查档用档需求;编写抗击疫情档案资料选编,为政府部门提供资政参考,为科研机构提供研究数据,为今后预防和应对类似疫情提供经验;举办抗击疫情档案专题展览,普及防疫科学知识,讲好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鲜活故事,把这批手印背后主人的故事和精神传扬出去、传承下去。
同在武汉没能见面 两对老同学现场重逢
“老同学,你也来了!咱们二十年没见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王昊一到会场,就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罗益锋来了一个热情的拥抱。两人是中山医95级同学,毕业后各自在不同的专业领域耕耘。这次,他俩先后驰援武汉,王昊先是奋战在汉口医院,随后进驻武汉协和西院区ICU。罗益锋也驻守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但由于忙于救治病人,两人始终没有机会相聚。这次意外在“抗疫英雄手印移交仪式”上重逢,这对老同学格外激动,特意合影留念。
“哎呀,老同学,武汉没碰上,这里终于相见啦!”在手印移交现场,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应急医疗管理办公室主任、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广东)援鄂医疗队队长劳炜东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护理部主任、中山三院第三批医疗队党支部书记陈妙霞连连握手,感叹“缘份很奇妙”。
劳炜东告诉记者,他与陈妙霞同为原中山医科大学85级学生,一个学临床医疗,一个学护理。在武汉支援湖北新冠疫情防控医疗救治过程中,从同学群里相互知道了“他/她也来了”,但自始自终没有见过面。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疫情防控所需,除了在医院、方舱,无论医生还是护士只是待在驻地里,“同学群里,一声声让我们保重,盼我们早日战疫归来,很是温暖”。
反而是这次手印移交活动,劳炜东、陈秋霞获邀代表各自医院出席,对方就成了“神秘嘉宾”了。 在劳炜东看来,之前在汶川地震救援等现场,也常常碰到广东、广州同行,工作之余晚上聊聊天,很不错。而援鄂征程与之前所有救援都不同,第一次与战友知而不见,“相当感慨,我们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赢了一场战疫,又共享全社会给予的荣光!”劳炜东说。
学着前辈治病救人 传承奉献精神
作为钟南山院士的得意门生,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国家卫健委抗击新冠肺炎专家队专家桑岭代表广医一院及钟南山院士出席当天的移交仪式。
“传承是有些沉重的,又是让人兴奋的。”在桑岭看来,传承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真正踏实地做好事情,意味着在前辈的手中接下旗帜,在正确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而且越走越好。桑岭感慨,在17年前的那场SARS之战中,他尚年幼,没能走上战场。在今年这个特别的春天里,疫情再次来临,17年前带领大家的钟老师与在座的前辈们再次站了出来。不同的是,今年像他一样的医护人员终于可以像前辈那样穿起战服,在前辈的带领下学着前辈的样子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
在整个抗疫过程中,桑岭还在众多90后、00后医护人员身上看到团结、看到国之希望。他相信,在这样的精神鼓舞下,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向前越走越好。
广东省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重症医学一科行政副主任,省医援鄂第一批医疗队队长邓医宇说,此次自己作为省医抗疫代表,将队员手印移交档案馆,“有机会希望带着队员们来,还要带着儿子来!”
邓医宇儿子今年10岁,从他大年三十出发弛援开始,一直是他的“小粉丝”。在汉口医院,邓医宇一次又一次带领团队直面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抢救,指导患者抢救,从死神手里抢人。2月8日元宵节,在广州日报“圆”宵策划活动中,邓医宇与妻儿“同框”,身穿防护服的他隔屏抚上爱儿,儿子邓天立的一句“爸爸平安!武汉加油!”让严父差点泪崩。
“此次战疫,在党的领导下,整个国家才赢得这么漂亮,我们拥有无比强大的凝聚力,我们国家大有前途!那段难忘的驰援日子,如今多了一个铭记的手段。”邓医宇希望,儿子不仅仅以父亲的抗疫经历为荣,更以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为豪,并加入传承的队伍里。
“说教不如身教。”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小儿内科副主任,省妇幼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队长唐远平告诉记者,他打算改天专门带11岁的儿子来市国家档案馆参观疫情档案展览,让儿子在看展过程中学习付出努力、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的道理,也希望孩子可以在战疫情英雄的身上继续传承奉献精神。他感慨,经过这次疫情,他很是希望儿子可以继承他的“衣钵”,做一名医生。
以手印铭记 战疫英雄这样说
活动当天来自城中10家医院的援鄂医务人员代表来到现场,见证这一神圣的时刻。看着印有自己名字的手印收入市国家档案馆,援鄂代表们感想如何?
罗益锋,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队副领队:
很高兴在第十三个国际档案馆日来临之际,参加如此有意义的活动。今天“手印•铭记”活动的发起更有着特殊意义,让我们一起铭记这段全国人民心手相牵共同抗疫的日子,珍藏这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感谢各活动主办单位的心意,我们一定会不忘从医初心,牢记医者使命,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和“珍爱生命、崇尚科学、乐于奉献、团结进取”的广东医生精神,做出一名白衣卫士应有的贡献。
陈妙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护理部主任、中山三院第三批医疗队党支部书记:
此次抗击新冠肺炎体现“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原则,医务人员与每一个普通的国人一起奋战,才取得了抗疫的阶段性成果。今天,我们能以手印的方式被共和国的历史铭记,是莫大的荣耀。战疫归来,我们在休整期间总结了在奋战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51天的工作心得,整理形成了重症新冠肺炎诊治中山三院版推荐方案,包括了医疗、护理和人员感染防控三部分,近日已在《中山大学学报》发表。作为一名护士,希望我们的护理经验能让更多的患者受益。我们也将秉承“战疫精神”,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兢兢业业,不忘初心,救死扶伤。
李利,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惠侨医疗中心护士长、广东支援湖北疫情防控第一批医疗队副领队、总护士长:
参加这次手印移交仪式,心情挺激动的。其实从武汉回来以后,已经渐渐将驰援湖北的经历封存心底,以平常心重新投入了日常的工作。但来到活动现场,再次听到共同战斗的队友发言,又将记忆一幕幕打开,泪水一直在眼眶里打转。这次战役确实充满了艰辛,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感恩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坚强。
邓医宇,广东省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重症医学一科行政副主任,省医援鄂第一批医疗队队长:
目前医疗服务全面恢复,我所在的重症医学科工作繁重,但抽空来到手印移交仪式,深感值得。
我们第一批除夕夜出发,“冲锋!支援!”是唯一的念头;在我们身后更多同行奔赴而来,并肩战斗,真切感受团结的力量。此次战疫,是整个国家在党的领导下才能赢得这么漂亮,展现了强大的凝聚力。
返粤休整时,开始接受拓印手印,身为当事人,我们一双双手,帮过无数患者治疗、施药、安抚、扶持,当手印落在金色印泥上,仿佛力量重现,当时就被震憾了。今天,全体抗疫战友们的手印正式进入档案馆永久保存,铭记之余,更重要的是对我们的后代也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危难之时,为国家、为人民、为民族勇于献身的精神值得歌颂与传承。
尹海燕,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长:
历史不被遗忘。档案馆为记述抗击新冠肺炎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今天举办了抗疫手膜捐赠仪式,也因此再次回忆起了我们那段难忘的援鄂历程:抗疫请战,准备出征、告别广州,赴武汉前线、奋勇拼搏、情牵故乡、众志成城、取得胜利、离汉返乡,一目一目刻骨铭心。通过此次抗疫,深刻体会到祖国的强大,也显示出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怀和爱护。国家此次抗疫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同时也取得了辉煌的战绩。谨通过此次手膜捐赠,向伟大祖国奉献我们医学人诚挚的祝福,祝愿祖国更加富强!
王昊,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长:
感谢广州日报、广州市国家档案馆举办“手印铭记”活动,战友的一个个名字,一个个手印,仿佛又把我带回到了两个月前的武汉,让我想起那些共同战斗的岁月。
2月18日晚,我们紧急驰援武汉市汉口医院,3月5日,转战危重症患者更多的协和西ICU,成为距离病毒最近的“插管敢死队员”,一桩桩,一幕幕,都是我们一辈子不会忘记的人生回忆。现在,承载武汉记忆的手印,永远的保存在了这里,让我们非常感动:众志成城,同心抗疫。
劳炜东,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应急医疗管理办公室主任,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广东)援鄂医疗队队长:
对于所有援鄂战士而言,去过湖北,为战疫拼过命,这已经是人生中非常难忘的经历,记忆将在自己的脑海里永存。但手印又是不一样的,2484位战友集体做一件事情,留下最特别的记忆载体,集体荣誉无可替代。
手印入馆,永存铭记,这是全社会对战疫队员无私奉献精神的肯定,一种最特别的褒奖,比金子还宝贵!
陈二辉,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血液科护士长,第二批国家援助湖北中西医医疗队武汉雷神山医院C6病区护士长:
首先感谢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广州日报集团和广药集团组织的这次手印铭记活动,很荣幸能代表我们医院的医疗队参加此次活动。在这特殊的日子里,又回想起支援武汉的日日夜夜,有欢笑,有泪水,有辛苦,有感动,感谢默默为我们前线医务人员付出的各界爱心人士和企业,感谢广州日报等主流媒体为我们所做的记录和宣传,希望疫情早点结束,大家可以回复到正常的工作生活,我们将继续做好本职工作,不忘初心,愿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唐远平,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小儿内科副主任,省妇幼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队长:
首先感觉到特别荣幸。都说我们是英雄,其实我们是做了作为市民应该做的事情。能有机会把自己的印记留在国家级的档案馆里,着实是一种荣幸。
其次就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激。感谢这座城市能够记得我们。在我们看来,我们只是做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感谢社会和国家对我们的认可。我们不是为了回报而付出,但是我们的努力和付出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回报。我也希望我的孩子以后能懂得传承,就像我们如今学着前辈治病救人那样,传承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
谭杰,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主任、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队长: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强大的凝聚力。各行各业为抗疫作出了贡献,其中也包含医护人员的担当。身为广东医疗队的一员,当时,我尽管在武汉抗疫前线,也能感受到广州日报给予我们很多荣耀和鼓舞。这次“手印·铭记”活动是对我们医务人员的认同与肯定,同时也是对抗疫精神的传承,鼓舞着我以及更多的医务工作者,不忘初心,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岗位,完成各自的使命。
桑岭,广医一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国家卫健委抗击新冠肺炎专家队专家:
在17年前的那场SARS之战中,我尚年幼,没能走上战场。在今年这个特别的春天里,疫情再次来临,17年前带领大家的钟老师与在座的前辈们再次站了出来。不同的是,今年像我一样的医护人员终于可以像前辈那样穿起战服,在前辈的带领下学着前辈的样子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在整个抗疫过程中,我在众多90后、00后医护人员身上看到团结、看到国之希望。我相信,在这样的精神鼓舞下,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向前越走越好。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珊珊、何雪华、翁淑贤、张青梅、周洁莹、王婧 通讯员周晋安、彭福祥、张灿城、潘英媛、韩文青、郝黎、薛冰妮、刘元铃、李晓姗、宋莉萍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庄小龙、苏韵桦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吴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