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州库 > 典型人物

广州市国家档案馆万份抗疫资料,珍藏记忆,助力广州抗疫决策

2020-06-10 07:09:24 来源:广州日报客户端
2020年6月9日,“手印·铭记”抗疫英雄手印移交仪式在广州市国家档案馆举行。此次移交进馆的手印包括广医一院、中山一院、中山三院、南方医院、省人民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省二医、省中医院、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广药一院100位援鄂医护代表的手印,其中1号手印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手印。


钟南山院士手印。



档案馆负责人为医护代表颁发收藏证书。
6月9日是国际档案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在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承办的“手印·铭记”大型活动中采集到的抗疫英雄手印,被移交至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永久收藏,与省援鄂医疗队队员的请战书、防护服、往返机票等,以及小学生们的手抄报、志愿者的工作记录、热心市民的捐赠凭证、艺术家的主题创作和社区防控方案等档案资料一同,为这座城市的英雄壮举留下永恒的纪念。日前,广州市国家档案馆馆长冯秋航接受广州日报记者的独家专访,讲述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档案如何发挥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


广州市国家档案馆馆长冯秋航接受广州日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档案不仅要帮助人们了解过去,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人们论述现在、启迪未来。冯秋航告诉记者,在此次防控阻击战中,档案工作者也“站”上了抗疫前线。

“2003年抗击非典,广州是主战场,留下了大批档案资料。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档案馆工作人员春节期间加班加点,翻出了当年抗击非典档案,编辑了第一期《档案资政参考》‘非典疫情对广州的影响和启示’,当时市委市政府是如何应对疫情的,归纳经验与做法,于年初八呈送给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和部门做决策参考。随着疫情发展进入不同阶段,我们继续编写了5期档案资政参考,分别从疫情对外贸、对教育、对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影响,归纳梳理成一期期档案资政参考;在阻击战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我们又将当年进行经验总结表彰先进的做法整理提供给相关领导和部门,这就是档案资政的作用。”冯秋航说。

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所收藏武汉赠送给医护人员的纪念品

万份抗疫资料珍藏记忆

“在第十三个国际档案日这一天,见证第一批100个手印入馆珍藏,意义重大。这些珍贵的档案背后,是一位位最美逆行者以非凡的勇气、过硬的专业水平舍生忘死、以身报国的英雄故事,令人敬佩!”在昨日举行的“手印·铭记”活动抗疫英雄手印移交仪式上,冯秋航代表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向全体医护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也对组织收集英雄手印的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和广药集团表示感谢。

据悉,档案馆今年3月在市第50场疫情防控新闻通气会上发布公告,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档案资料。冯秋航介绍,目前,档案馆已征集到省援鄂医疗队的队旗、请战书、防护服、往返机票、纪念品、工作牌,市一线医务工作者的手术流程、感言、锦旗和小学生们的手抄报、志愿者的工作记录、热心市民的捐赠凭证、艺术家的主题创作和企事业单位、社区的防控方案等一大批抗疫档案资料和照片约1万多件。

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所收藏武汉赠送给医护人员的纪念品

每一份抗疫档案,是一段故事也是课堂

“印象最深的是广东省援助湖北武汉第十九批医疗队的15名队员,一起来到档案馆,给我们捐赠档案资料。他们对我说,‘去武汉时是一起去,来捐赠时也应该是一起来,我们早已成为家人了’,让我非常感动。”冯秋航说,“这样一个捐赠仪式,也是一堂珍贵的课。他们每展示一件物品,或者是防护衣、或者是手术服、或者是往返机票,都一一详细地讲解给我们听,这件物品特殊在哪里,回忆是什么。医护工作者真的是逆行的英雄,这是我在档案领域工作这么多年最感动的瞬间。”

冯秋航告诉记者,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将开辟专区,永久地珍藏这批手印;档案馆也在积极筹备广州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展,届时将充分利用收藏进馆的抗疫英雄手印,向观众展示手印背后的抗疫故事,把手印主人的故事和精神传扬出去、传承下去。

最有温度的档案解读来自与广州日报的合作

实际上,这并非广州市国家档案馆与广州日报的第一次联动。早在2010年,双方便合作主办“寻找传承广州文化的100双手”活动。如今,只要走进档案馆二期大堂,就能看到迎面墙壁上金灿灿的“传承广州文化的100双手”名人手模。2012年档案馆一期启用,所展出的“新广州好”百米长卷也由双方共同打造。

自2013年起,档案馆还联手广州日报推出每周一期的“广州档案独家解密”。这个专栏被誉为“最有温度的档案解读”。苏东坡助修广州最早自来水?中国最早陀枪阿SIR出在西关?记者从来源确凿、数据翔实的史料中,挖掘出人们走过的一条条寻常街巷中不寻常的文化记忆,用鲜活的语言讲述一个又一个广州故事,因此“江湖”有赞,“庙堂”有誉。

作者:赵小满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