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州库 > 典型人物

夜妆师:上妆夜广州 妙手画春秋

2020-07-22 12:16:19 来源:广州日报客户端

“我没什么才华,但是很用心。从业45年,也见证了广州夜间文化生活的繁荣与发展。我们一定要钻研琢磨,做好准备,等待一切恢复正常的时候,用好的作品将观众迎进剧场。“

——方国良(国家一级化妆造型设计)

方国良在自己的工作室

6月27日晚8时,粤剧《谯国夫人》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上演。开演前的5小时内,化妆师方国良要为剧中11位演员化妆,直到演出结束他才能彻底松一口气。

夜幕降临,演出前剧场车水马龙,是夜广州的亮丽风景线。名家名团名作汇聚,看着热爱戏剧、音乐的观众走进剧场或音乐厅,这是最让方国良欣慰的时刻。然而因为疫情,往年同期手头有四五台大戏要做的方国良,今年上半年只有两部作品。“看着空荡荡的剧场,心里很不是滋味。”从业45年的方国良说:“我们一定要做好准备,等待一切恢复正常的时候,用好的作品将观众迎进剧场。”

从业45年 作品中多次运用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藏

6月27日下午2时30分,方国良来到广东粤剧艺术中心,为当晚上演的粤剧《谯国夫人》做好准备。每场演出他都要跟进道具,先将胡子、头套进行了重新调整、梳理。下午3时,开始给演员化妆。通常,他给一个演员化妆仅需15分钟~30分钟。“一个作品是一个整体,所以在化妆造型上,凸显角色个性的同时也要寻求风格的相对统一。”

为了给11位演员化妆,方国良一直忙到晚上8时演出开始后,晚饭只能用一个面包对付过去。这时,方国良仍不能松懈,只见他站在舞台侧方,仔细观察演员的妆容状态,随时准备调整妆容。演出结束,他才能彻底松了口气。而这往往是方国良夜晚工作的常态。

《谯国夫人》开演前,方国良为粤剧名家欧凯明化妆

久未见面,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发现他蓄起了胡子,“疫情期间不便理发索性蓄须,顺便观察胡子的生长状态,验证我以前做的造型和实际区别在哪里。胡子是门学问,根据其浓度、密度、形状,大体能判断出人物来自哪里。”这位国家一级化妆造型师时刻洞察生活、保持学习状态。

1970年,方国良高中毕业去英德茶场,在广州当了几年搬运工,1975年终于考进广州话剧团(现在的广州话剧艺术中心)从事化妆造型。“这一切,像做梦一样”,这一梦,便是45年,也见证了广州夜间文化生活的繁荣与发展。

方国良目前就职于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从艺多年,他的代表作有话剧《南越王》《春秋魂》、舞剧《风雨红棉》、粤剧《驼哥的旗》、音乐剧《长征》、歌剧《宋庆龄》等,曾获第六届文华舞台美术人物造型奖、文华大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艺术节造型奖多个奖项。虽被誉为广东化妆造型界的“头块招牌”,方国良却很谦虚,“我没什么才华,但是很用心。”

走进他的工作室,往往会被一个南越王造型的塑像吸引。“2007年首度创演《南越王》,我去兵马俑采风。一进里面,立刻感受到老祖宗的强大气场——如狼似虎、霸道沉雄。兵马俑有很多小辫子,突出了秦兵的彪悍,我被征服了,于是在《南越王》中做了很多辫子的造型,这在当时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南越王》演了100多场,每场演出,方国良都会不断打磨需改进的地方。“每一场演出,对化妆师而言都是新的创作过程,都要寻找更好的表现手法。化妆师虽是绿叶,但绝不能做完造型就拍拍屁股走人。”

《战“疫”2020》 医护造型在头发上做文章

今年上半年,方国良主要负责为话剧《战“疫”2020》和粤剧《谯国夫人》做化妆造型。其中,话剧《战“疫”2020》除了是应景的题材以外,还有7名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援鄂医疗队员本色演出。“他们的造型不需要往英俊高大走,追求真实,不要有一丝一毫装饰的东西。”方国良说。

于是,化妆时不使用油彩,而是根据人物形象适当地展现他们的气场——不在脸上做太多加法,而在头发颜色上做文章。他们在武汉奋战57天,出发时头发是黑色的,归来时已经变白。方国良介绍道,“化妆师的责任就是和演员共同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在抗疫一线,人物的心理受到了历练,回到广东时有人头发白了。这样的处理,医护人员也很认同。”

《战“疫”2020》剧照

不仅如此,3个女医护人员要奔赴一线,便剪短了头发,让护士帽能盖住全部头发。“我做了很短的头套,不同尺寸的短发,不同的造型体现不同人物的个性。”方国良说。剧中有一个场景,一个女医护人员因为奔赴抗疫一线推迟了婚期,出发前她的未婚夫交代:“你一根头发都不能少。”女医护人员将护士帽掀下来,头发已经被剪短……“完全不是人们印象中新娘子结婚前长发飘飘的样子。这样的造型处理,让现场观众产生很大的震撼。”

2003年的广东省抗击“非典”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中,方国良负责化妆造型;2013年,根据抗击“非典”感人事迹创作的粤剧《风云2003》首演,粤剧名家丁凡饰演的人物原型是钟南山,也是由方国良负责化妆造型;如今,亲自操刀《战“疫”2020》化妆造型的重担再次落到方国良身上。

“这帮孩子真的很了不起。”方国良感慨,“南医三院的7个援鄂医护人员都很年轻,见到他们的第一句话,我说的就是‘感谢你们’。”

做出好作品 时刻准备迎接观众进场

从业45年,方国良亲眼见证了广州夜间演艺市场的沉浮:上世纪70年代,每次开广交会时,全国的名团名剧云集广州,一票难求;后来受各种因素影响,来剧场的人少了……

“1998年星海音乐厅的开业和2010年广州大剧院的开幕是标志性事件。”方国良说。近年来,友谊剧院、广东艺术剧院、十三号剧院等剧院纷纷推出各种演出季,在力推本地精品佳作同时,也引来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名家名团名作。此外,各个剧院定位准确,实行差异化经营,让喜欢不同艺术门类的观众都能找到“心头好”。

方国良清晰记得,1991年,23岁的王筱頔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来到广州,不少广州人问她“话剧是什么?”如今,王筱頔“掌门”的广州话剧艺术中心的会员已突破5万。

城市的夜晚,华灯初上时,无数热爱戏剧、热爱音乐的人们走进剧场、音乐厅,充分领略广州夜经济、夜文化、夜娱乐的别样风景,感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因为疫情,方国良今年的工作比往年少了一些。“去年上半年,我同时在做4个剧作的化妆造型。今年就只有两台。”当剧场被按下“暂停键”时,作为一个剧场工作者,方国良心里不好受。“这是疫情之中必须做出的决定,但一切会好起来的。”如今剧场复演,方国良很高兴。因疫情防控要求,目前规定剧场上座率不能超过剧场总座位数的30%。“《战‘疫’2020》《谯国夫人》上演时,我也坐在观众席。人数少了很多,但气氛依然热烈,观众对戏剧的热爱并没有因为疫情被磨灭。”

《谯国夫人》剧照

方国良始终坚信要为观众提供优质的文化娱乐体验,“我们要积极创作好的作品,时刻准备着迎接观众走进剧场。好作品是关键,否则即使没有疫情,观众也不会走进剧场。”

疫情期间演艺界纷纷探索新出路:广州大剧院推出“云剧院”、十三号剧院的“703号直播间”上线营业……线上观演成为线下演出的有益补充。“线上演出的化妆造型就要考虑影视的感觉。这也是我目前琢磨的一个方向。”方国良仍在追求职业的可能性。

就像疫情期间蓄须观察其生长状态一样,方国良认为要尽力把专业做好,“要多看书多思考。比如,戏曲、话剧、舞剧都有各自的审美,不同剧种也有不同的审美。另外,造型离不开角色性格、时代背景,我需要和演员一起探究角色的内心。”方国良说,艺术上的成就,除了深厚的功底,还来自生活经验,即使是搭地铁他都在观察乘客的造型。

走进方国良的工作室,他认为自己艺术生涯的“高光时刻”是去年为军运会开幕式上篇做五个朝代主要人物的造型设计——

   

记者观察:

观众“饿戏”已久

渴望剧场重逢

根据《广东省演出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18年全省演出市场收入约55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8%,全年票房收入同比上升16%。

单就广州文化演艺地标——广州大剧院来说,从2015年到2018年,已连续4年实现了营收破亿元,2018年仅票房收入已破亿元,全国剧院票房收入过亿元的不超3家。今年5月9日,广州大剧院迎来10周年庆典。10年来,先后有1300多个中外艺术团体和近32000多名艺术家登上广州大剧院的舞台,奉献了歌剧、舞蹈、戏曲、戏剧等4000多场精彩表演和1800多场艺术活动。广州大剧院10年发展,是广州文化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现,也是广州“夜文化”10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

2020年剧场虽然因为疫情曾被按下“暂停键”,但这并不影响时隔5个月后剧场复演后人们的低调重逢、热情捧场。今年6月剧场复市之初,就有30余台节目在广州舞台上精彩上演,吸引了不少“饿戏”已久的观众。广州大剧院原创歌剧《马可·波罗》3轮预售,每次500张票都是几分钟内被抢光;广州交响乐团的乐季音乐会,总是开售几个小时即告售罄;进入7月,第十届广州艺术节开了,40余台优质剧目奔涌而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之下,演出市场的信心被提振,活力被激发,正逐步迎来“满血复活”。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张素芹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张素芹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张素芹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刘丽琴

作者:张素芹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