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人民生命与身体健康,我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在这位病人身上充分体现出来了!”
“我的名字,报纸登了很多,请更多报道这个团队,非常有韧劲!”
“呼吸中心不就是一个人?绝对不是!”
“二次感染是个别现象,极少的,不宜大肆宣传。”
……
8月27日,目前全球成功救治的危重症中使用ECMO时间最长的新冠肺炎患者,终于康复出院了。患者使用体外膜肺(ECMO)辅助支持长达111天。钟南山院士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向媒体介绍了该病例的情况。钟南山非常动情地说了很多肺腑之言。
谈病例:要闯三大难关
“我个人非常支持将这个病例的具体情况向媒体介绍”,钟南山院士说,患者治疗相当困难。
患者是新冠肺炎感染,又有严重基础病,除心血管问题外还有代谢综合征——身高169厘米但体重达95公斤甚至98公斤,BMI超过33,此外病人还有长时间的睡眠呼吸暂停问题。
2月4日,患者从转院进来,救治团队看病人情况越来越差,2月9日上了ECMO,中间仅5天。因为肥胖,在为患者人工插管时遇上鼻中隔很严重的弯曲、肥大,需要克服很大困难。
更麻烦的是ECMO辅助本身就有很大风险,它以人工代替心肺,将血液从一条静脉引出来,进行体外氧合,让血液氧饱和后,再从另一条静脉送回体内,这整个过程很容易引起出血、凝血还有感染,这是三个大难关。
钟南山说,所以一般外科手术、内科抢救,ECMO一般不会辅助太长时间,“1个月甚至2个月已经是很奇迹的了,而这个病人长达111天”。据他所知,这是目前国内外成功救治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中使用ECMO时间最长的了。
谈意义:不惜一切代价,不放弃换来超出教材的成果
钟南山感叹,此次黎毅敏、刘晓青等带领的团队非常不容易,这名病人原来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希望的了,但一直没放弃努力,“为了人民生命与身体健康,我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在这位病人身上充分体现出来了。
“今天我看了病人,很清醒,他清楚记得2月份以前的事情,之后直到5月份才有点恢复意识。”钟南山说,他根本想像不到,团队救治他时,要面对很多的大出血——口腔出血,气管插管后,切口处一直在出血,皮肤也有出血,好在胃肠还好,就靠胃管、气管来维持、恢复。
ECMO极易引发大出血,往往又会同时出现小的血管炎,引起栓塞、脏器坏死,出血与凝血,就此形成矛与盾。“如何让它向前发展?我希望大家报道这个病例、团队时,媒体报道并鼓励一种精神:只要有一点希望就不放弃。”钟南山说。
在教材上,从未说过能这么长时间的ECMO维持治疗,但这个团队非常有韧劲,日日夜夜做好监护管理,尤其是在大出血处置时,非常紧张。“我亲眼看着他们,内外靠视频指挥联动,时刻调整参数,还提出说将来用AI来调整(就没那么费劲了)”钟南山回忆。
谈传承:“我对年轻医生有了新看法”
“我的名字,报纸登了很多,请更多报道这个团队,非常有韧劲!”钟南山反复说。他甚至进一步解释,就像这名病人,团队一直在忙,而做了30多年呼吸病的他,这次“我只是看一看,做一些指导”。
“有人怀疑说,广州/广东呼吸中心团队不就是一个人吗?绝对不是!如果仅是一个人,我们今天绝对不会有这样的成绩。”钟南山掷地有声,情绪激动起来。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团队此次得到国家的肯定,除了在战略、理念方面提出建议,很重要还是在科研、医疗方面做出成效,比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医院派出了张挪富、桑岭等等支援。
“这8个月,我对一代年轻医生有了新看法”,钟南山说,以前认为他们生活条件不错、工作条件好一些,讲究个人多一些,“实际上这次疫情,年轻医生看到有需要,是毫不考虑自己地往前冲!”
他举例说起团队的徐永昊医生,去了西藏支援的,一听说医院需要熟练人才搞ECMO,二话不说马上回来,又响应国家红十字会的号召,去支援伊拉克抗疫50天,等情况稳定了回国,一转头又回了西藏继续干。
钟南山说:“年轻医生这样的精神,实在是非常可嘉!”他请媒体一定要好好报道这些一直默默为抢救病人做出奉献的医务人员。
谈康复:“二次感染是个别现象,是极少的,不宜大肆宣传”
111天ECMO支持的新冠患者出院了,钟南山特别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疫情后的心理辅导。他之前就说过,深信“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心理积极引导极为重要。
尽管国内外还没有明确的统计,但他注意到,在疫情发生的这一特殊社会环境,尤其是在青少年,造成了一些心理脆弱者的崩溃。据相关统计显示,在中国,包括焦虑、抑郁、恐惧等疫情心理问题发生率超过25%。
钟南山建议,以后以健康代替治疗作为指导思想,他提醒社会尤其是媒体,需要引导大家正确认识疫情,关注疫情后患者更好地康复,需要一个鼓励方向。
他特别提到,在有些地方,新冠肺炎患者恢复以后,有一部分人对他敬而远之,“这个完全没必要!他产生了抗体,他才不怕二次感染。”
钟南山指出,现在有报道说新冠康复者二次感染,从医学上说这是很个别的现象,是极少的,不要对它进行大肆宣传,对康复者恢复非常不利。他重申,核酸片段不是活病毒,希望大家不要用不同的眼光看待新冠肺炎康复者。
谈抗疫:八旬钟院士红了眼噙着泪
“仁爱精诚生命至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抗疫主题展”于8月27日正式拉开帷幕,钟南山院士、广州医科大学宣传部领导及医院领导班子一同出席揭幕仪式。
带队观看抗疫展,钟南山几番驻足,双眼泛红,噙着泪花,令人动容。在展览结语墙前,钟南山对着媒体镜头,细细说起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抗疫历程。
他说:“我们这家医院不是211或985工程医院,虽然小,但是每次到了国家需要的时候都能够挺身而出,我觉得这一条是最可贵的。”
“医院可以大可以小,贡献可以大可以小,但心是最重要的。广医一院通过保存爱国爱党、在困难时候挺身而出的勇气和信念,在短短几个月间做出一些成绩,不仅对国家政策制定起到一定参考作用,而且对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传染途径、快速诊断以及抢救治疗、减少重症发生等方面,对国家和世界做出了一些贡献。”
“医院虽然小,但是省市都非常支持。我们特别是年轻一代愿意承担更多的任务。今天这个展览,是希望让媒体朋友了解广医一院广大职工是如何工作、做出什么贡献的,而不是关注一两个人。”
“我相信,通过抗疫人们对国家的信仰更加坚定。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我们能在这里面对面接触,这在很多国家是不可能的。”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记者何雪华 方晴 王燕,通讯员 韩文青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赵小满